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阿奇霉素为氮杂内酯类抗生素,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从而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阿奇霉素可预防由鸟胞内分支杆菌和胞内分支杆菌组成引起的疾病;阿奇霉素较红霉素相具有较强的抗肺炎支原体作用,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不良反应少、退热时间短、咳嗽好转快、消失啰音等项目都好于红霉素。  相似文献   

2.
宋杨  曾建涛  叶定村 《中国医疗前沿》2013,(2):47+102-47,102
目的探讨比较克拉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随机分成克拉霉素组与阿奇霉素组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阿奇霉素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2.50%和68.75%,显著高于克拉霉素组的72.50%和52.50%,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和头痛头晕,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个月后随访发现阿奇霉素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克拉霉素组。结论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疗效优于克拉霉素,且复发率低,两种药品都有一定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连朝辉 《广东医学》2002,23(10):1090-1090
1998年 4~ 5月 ,我院曾发生一起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伤口医院内感染事件 ,涉及病例 16 8例 ,其中小儿外科 2 8例 ,经伤口分泌物及病理组织培养证实为龟分支杆菌脓肿亚型感染。为了控制感染 ,我们采用以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为主的抗菌药物治疗。其中用过阿奇霉素的且资料齐全的病例 16例。因疗程较长 ,最长疗程 4 0周 ,平均 15周 ,剂量偏大 ,我们对疗程中的副作用进行严密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6例感染患儿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最小 6个月 ,最大 12岁。原发病灶为包皮过长环切术后感染 6例 ,腹股沟斜疝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治疗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7年8月—2018年4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7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阿奇霉素干预组(37例)和常规治疗组(38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抗病毒、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等常规治疗。阿奇霉素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10 mg/(kg·d)]口服治疗3 d。对2组患儿临床危重度(CS)评分进行比较;并比较2组患儿咳嗽、喘息、三凹征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2组患儿住院时间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胃肠道症状、心率失常、肝损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2组组内治疗前后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111、158.341,均P<0.001);常规治疗组CS评分显著高于阿奇霉素干预组(F=7.008,P=0.010);阿奇霉素干预组患儿咳嗽、喘息、三凹征、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儿肝损害、胃肠道症状、心率失常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阿奇霉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是安全的,并可显著改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症状、体征,缩短病程,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马燕 《当代医学》2010,16(30):106-107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12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克拉霉素治疗组)各63例,治疗周期均为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痊愈41例,显效18例,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痊愈27例,显效22例,总有效率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两组比较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可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冠心病(CHD)的关系及阿奇霉素治疗MP感染CHD的效果。方法 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对90例冠心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外周血MP抗体IgG检测;90例冠心病患者中血MP抗体IgG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安慰剂对照组和阿奇霉素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血清MP抗体lgG。结果 冠心病组90例,外周血清MP抗体IgG阳性21例(23.3%),健康对照组30例中MP抗体IgG阳性1例(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阿奇霉素治疗组11例,治疗后MP抗体IcG转阴率为81.8%(9/11),安慰剂对照组10例,治疗后转阴率为50.0%(5/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明显相关;及时、足量的阿奇霉素对MP感染的CHD干预治疗,可提高MP抗体IgG转阴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丙烯醛诱导的大鼠黏液高分泌模型的干预作用,以及核因子-kB(NF-kB)在黏液高分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6):空白对照组(吸入生理盐水)、模型组(吸入丙烯醛)、红霉素组(吸入丙烯醛+红霉素管饲)、克拉霉素组(吸入丙烯醛+克拉霉素管饲)、阿奇霉素组(吸入丙烯醛+阿奇霉素管饲)。大鼠吸入丙烯醛建立气道黏液高分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肺内气道的MucSac和NF-kB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肺组织MucSacmRNA;ELIS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 (1)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Muc5AC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红霉素组和克拉霉素组显著降低(P〈0.05),阿奇霉素组稍降低。肺内气道上皮MucSAC水平的改变与Muc5ACmRNA改变相似。(2)模型组NF-kB入核率增加,红霉素和克拉霉素干预后NF-kB入核率明显降低。(3)BALF中TNF-α与MucSac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936,P〈0.05);NF-kB的入核率与BALF中的TNF—α浓度呈正相关(r=0.911,P〈0.05);NF-kB的入核率与黏蛋白MucSac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892,P〈0.05)。结论 红霉素和克拉霉素可抑制丙烯醛诱导的大鼠黏液高分泌状态,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kB的活化而发挥作用,亦可能与TNF-α被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蒙脱石散和吗丁啉在防治静滴阿奇霉素时胃肠道副反应的效果。方法:120例呼吸道感染并在我院静脉点滴阿奇霉素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蒙脱石散和吗丁啉口服,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观察两组在阿奇霉素静滴时胃肠道副反应(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阿奇霉素静滴后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5.31,P<0.01)。结论:口服蒙脱石散和吗丁啉可明显减轻阿奇霉素静脉点滴时的胃肠道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支原体体外药敏试验敏感体内耐药的有关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证据。方法:选取358例支原体体外药敏试验敏感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入选对象均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单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根据抗菌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5个组,即罗红霉素组、氧氟沙星组、克拉霉素组、阿奇霉素组、司帕沙星组。记录各种抗菌药物体内耐药的发生率,并予以比较。结果:358例患者体内耐药共48例,其中罗红霉素组耐药率为22.06%,氧氟沙星组耐药率为17.28%,克拉霉素组耐药率为7.69%,阿奇霉素组耐药率为7.59%,司帕沙星组耐药率为12.7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存在一定的体外敏感、体内耐药的现象,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实验室指标的监测和对症状及体征的分析,进而选择更为合理的治疗方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孟丽 《中外医疗》2013,32(20):176+178-176,178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解脲支原体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该中心门诊部自2011年11月—2012年12月送检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支原体鉴定及药物敏感情况。结果送检标本257例,其中支原体检出103例,解脲支原体检出84例,解脲支原体合并人型支原体10例,人型支原体9例。药敏结果表明,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及强力霉素敏感率较高,然后是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敏感性比较低的是罗红霉素、司帕沙星及氧氟沙星。结论解脲支原体是支原体感染的主体,目前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交沙霉素和强力霉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而他汀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毒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关于不同他汀对肝功能影响的评价不一。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他汀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检索干预措施为他汀、不良反应涉及肝功能异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09-10。由2位研究者进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4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6篇RCTs,54 499例患者,包含6种药物:阿托伐他汀(21篇)、瑞舒伐他汀(10篇)、辛伐他汀(10篇)、普伐他汀(7篇)、洛伐他汀(4篇)、匹伐他汀(3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安慰剂(P<0.05)。累积排序曲线(SUCRA)对不同他汀的排序结果为安慰剂(77.2%)>匹伐他汀(70.9%)>普伐他汀(64.1%)>辛伐他汀(60.7%)>瑞舒伐他汀(40.4%)>洛伐他汀(31.6%)>阿托伐他汀(5.1%)。通过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450酶)进行代谢的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安慰剂(P<0.05)。SUCRA对不同代谢途径他汀的排序结果为安慰剂(95.6%)>不通过CYP450酶进行代谢的他汀(51.9%)>通过CYP450酶进行代谢的他汀(2.6%)。脂溶性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安慰剂(P<0.05)。SUCRA对不同性质他汀的排序结果为安慰剂(97.4%)>水溶性他汀(48.7%)>脂溶性他汀(3.9%)。高强度阿托伐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中强度匹伐他汀、中强度普伐他汀、中强度辛伐他汀、高强度瑞舒伐他汀、中强度瑞舒伐他汀,高强度阿托伐他汀、高强度瑞舒伐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安慰剂(P<0.05)。SUCRA对不同剂量他汀的排序结果为中强度瑞舒伐他汀(76.4%)>中强度匹伐他汀(71.6%)>安慰剂(69.1%)>中强度辛伐他汀(67.5%)>中强度普伐他汀(55.1%)>低强度普伐他汀(41.7%)>高强度瑞舒伐他汀(40.9%)>中强度阿托伐他汀(37.9%)>低强度洛伐他汀(31.0%)>高强度阿托伐他汀(8.8%)。结论 脂溶性他汀、通过CYP450酶进行代谢的他汀、高剂量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本研究纳入文献较多且总体质量尚可,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部分文献质量不高,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s对本研究结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形成是心房颤动的常见并发症。长期以来华法林作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的首选药物,其不良反应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目前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问世,这一难题得到了解决,相关的大型临床试验也验证了其疗效,但是仍然缺乏新型口服抗凝药之间直接的比较。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治疗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搜集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截止时间为2018年7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 3.4.3和Stata 14软件对栓塞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胃肠道出血发生率等进行分析;采用曲线下面积(SUCAR)计算对干预措施进行排序。结果 共纳入28篇RCTs,227 919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华法林栓塞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150 mg、利伐沙班20 mg、阿哌沙班10 mg和依度沙班60 mg(P<0.05);使用华法林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110 mg、达比加群150 mg、利伐沙班20 mg、阿哌沙班10 mg、依度沙班30 mg、依度沙班60 mg(P<0.05);使用华法林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150 mg(P<0.05);除西美加群36 mg、利伐沙班15 mg外,使用华法林全因死亡率高于其他新型口服抗凝药(P<0.05);使用华法林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西美加群36 mg(P<0.05);使用华法林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利伐沙班20 mg(P<0.05)。SUCAR对干预措施的排序结果显示,在降低栓塞发生率、全因死亡率方面,达比加群150 mg效果最好;在降低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发生率方面,依度沙班30 mg效果最好;在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西美加群36 mg效果最好。结论 现有的证据表明阿哌沙班10 mg可能是应用前景较好的药物。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总体质量较高,结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纳入的国内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要在国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对本研究的结果给予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GLP-1 RAs)类降糖药对两种常见的呼吸系统不良事件(respiratory system adverse event,RSAE,包括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linical trials和Cochrane数据库中(截止2015年5月)比较GLP-1 RAs与传统降糖药或安慰剂对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生风险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的研究结果进行加权合并。结果: 共纳入50个研究,包括13种干预措施:7种GLP-1 RAs类药(艾塞那肽、艾塞那肽缓释剂、利拉鲁肽、利西拉来、他司鲁肽、阿必鲁肽、杜拉鲁肽)、5种传统降糖药(胰岛素、二甲双胍、磺脲类、西格列汀、噻唑烷二酮类)和安慰剂。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胰岛素相比,他司鲁肽显著降低了鼻咽炎(OR=0.67,95%CI:0.46~0.96)和上呼吸道感染(OR=0.39,95%CI:0.23~0.73)的发生风险;与安慰剂相比,他司鲁肽显著降低了上呼吸道感染(OR=0.57,95%CI:0.34~0.99)的发生风险。此外,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网状meta分析显示,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生风险排最末位的均为他司鲁肽。结论: 他司鲁肽显著降低了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风险,但仍有待专门针对RSAE设计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杨惠芳  王群 《循证医学》2012,12(3):157-162
目的评价Ustekinumab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按照制定的标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手工查找检索到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各临床试验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43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Ustekinumab治疗斑块状银屑病12周获得的疗效(三项指标)优于安慰剂,但Ustekinumab90mg组和Ustekinumab45mg组的疗效无显著差异,相对危险度为0.94(95%可信区间0.82~1.07),P=0.34;治疗28周,在皮损消退方面的疗效Ustekinumab90mg组优于Ustekinumab45mg组,相对危险度为O.89(95%可信区间0.84~0.95),P=0.0006,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相对危险度为0.93(95%可信区间0.85~1.01),P=0.08。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头痛,Ustekinumab与安慰剂、Ustekinumab两个剂量之间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皮下注射Ustekinumab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盐酸曲马多复合氟比洛芬酯术后自控镇痛(PCA)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和WanFang Data,收集曲马多复合氟比洛芬酯术后PCA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RCT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后,对能够进行定量合成的结果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共49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⑴VAS评分:与单用曲马多组比较,曲马多复合氟比洛芬酯组术后12、24及36 h VAS评分均降低,其他时间点两组无明显差异;⑵镇静评分:曲马多复合氟比洛芬酯组与单用曲马多组在术后4、12、24、36、48 h评分均无明显差异;⑶安全性:曲马多复合氟比洛芬酯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的发生率较曲马多组明显降低。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曲马多复合氟比洛芬酯与单用曲马多术后PCA均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但复合用药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鉴于纳入研究的局限性,对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尚需展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决奈达隆治疗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Database,查找建库至2014年2月28日期间发表的所有关于决奈达隆治疗房颤、房扑的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个RCT,共计9 3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安慰剂比较,决奈达隆能显著降低房颤、房扑的复发率[OR=0.55,95%CI(0.43,0.72),P〈0.000 01]和心室率[MD=-12.25,95%CI(-17.09,-7.40),P〈0.000 01];2与安慰剂相比比较,决奈达隆增加了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住院率[OR=1.17,95%CI(0.43,3.21),P=0.76],降低了患者的总死亡率[OR=0.95,95%CI(0.76,1.20),P=0.6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与安慰剂比较,决奈达隆增加了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OR=1.48,95%CI(1.06,2.05),P=0.02],但未显著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OR=1.17,95%CI(0.79,1.72),P=0.43]。结论 决奈达隆对于房颤、房扑患者疗效显著且耐受良好,但要慎用于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永久性房颤患者。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有限,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7.
李涛  杨立  明星  王志平 《循证医学》2013,13(3):147-151
目的系统评价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术后早期灌注化疗对肿瘤复发及进展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VIP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2年4月,收集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术后早期灌注化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应用RevMan5.0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评价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研究,合计909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Meta分析显示:术后灌注可降低肿瘤复发率(比值比0.46,95%可信区间0.22~0.99,P=0.05);而在改善肿瘤进展及降低死亡方面无此效应(比值比0.59,95%可信区间0.20~1.72,P=0.34)。结论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术后早期行化疗药物灌注,对降低肿瘤复发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改善肿瘤的进展及降低死亡率,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美金刚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两位研究者分别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PsycINFO、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07-09,纳入关于美金刚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手工检索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两位研究者同时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筛检、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临床疗效、认知功能、脱落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RCT,51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259例,对照组25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分〔标准化均数差(SMD)=-0.56,95%CI(-1.01,-0.11),P=0.02〕、阴性症状得分〔SMD=-0.80,95%CI(-1.24,-0.36),P=0.000 4〕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阳性症状得分〔SMD=-0.20,95%CI(-0.48,0.08),P=0.16〕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得分〔SMD=-0.27,95%CI(-0.64,0.10),P=0.1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认知功能优于对照组〔加权均数差(WMD)=3.09,95%CI(1.77,4.42),P<0.000 01〕;两组脱落率〔优势比(RR)=1.34,95%CI(0.76,2.37),P=0.31〕、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金刚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可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总分、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且安全性好,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西格列汀(SITA)联合二甲双胍(MET)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查找国内外所有比较SITA联合MET与MET单独用药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32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SITA联合MET治疗较单用MET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WMD=-0.69%,95%CI(-0.85,-0.53),P〈0.00001]、空腹血糖水平[WMD=-0.91%,95%C1(-1.14,-0.69),P〈0.00001],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WMD=-0.54,95%CI(-0.99,-0.10),P=0.02];在体质量指数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TA联合MET治疗T2DM安全有效,较单用MET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端固定方式按照固定点和关节线的距离可将其分为远离关节面的间接悬吊固定和近关节面的交叉钉直接固定,目前对于股骨侧采用何种固定方式更加优越还没有共识。目的 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悬吊固定和交叉钉固定在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股骨侧固定方式的优劣。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以主题词联合自由词、关键词进行综合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12-01。选取试验组股骨侧固定方式为悬吊固定,对照组股骨侧固定方式为交叉钉固定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96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82例,对照组479例。采用英国牛津证据分级进行预评价:1b级证据7篇,2b级证据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年Lysholm评分、术后1年KT1000关节动度仪测量结果、术后2年KT1000关节动度仪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数差(MD)=-0.42,95%CI(-1.09,0.25),P=0.22;MD=-0.22,95%CI(-0.51,0.08),P=0.15;MD=0,95%CI(-0.36,0.36),P=1.00〕。两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正常级别、接近正常级别、异常级别、严重异常级别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0.93,95%CI(0.61,1.42),P=0.73;OR=0.91,95%CI(0.60,1.38),P=0.65;OR=1.35,95%CI(0.66,2.73),P=0.41;OR=4.05,95%CI(0.44,37.70),P=0.22〕。由于各研究间测量骨道增宽的方法和统计学结果不尽相同,故采用描述性分析。在有限的证据下得出:在骨道增宽程度中,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0,95%CI(0.39,1.64),P=0.55〕。以术后IKDC等级为例进行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纳入文献均落在漏斗图中,且两侧相对均匀分布,说明发表偏倚可能性较低。结论 与交叉钉固定相比,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股骨端使用悬吊固定对骨道增宽程度影响更大,但在术后Lysholm评分、术后KT1000关节动度仪测量结果、术后IKDC等级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无差异。虽然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使用交叉钉固定能减少移植物在隧道内产生的滑移增宽,术后临床指标两者类似,临床上应综合各方面因素而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