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陈涛  闵燕  李冬梅  赵颖  何玉良 《眼科》2007,16(6):378-381
目的比较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与同种异体巩膜作为眼球摘除并羟基磷灰石(HA)义眼台植入的覆盖材料术后效果,探讨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2003年5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眼球萎缩患者行眼球摘除并HA眼台植入手术患者112例。方法临床观察112例112眼,眼球摘除并HA眼台植入覆盖同种异体巩膜者为异体巩膜组(56眼),覆盖同种脱细胞真皮者为脱细胞真皮组(56眼)。两组在手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诊,严密观察结膜伤口愈合情况及有无HA眼台的暴露。主要指标结膜伤口愈合情况、HA眼台暴露情况。结果异体巩膜组中有1眼结膜伤口裂开但无HA眼台暴露。脱细胞真皮组中5眼术后结膜伤口裂开,其中2眼HA眼台暴露。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但与异体巩膜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作为HA眼台的覆盖材料应用于临床其价值得到初步肯定,与同种异体巩膜相同,无术后严重并发症。不易作为传染源的载体及容易获得为其优点,应用这种材料需手术操作更为细心及熟练。(眼科,2007,16:378-38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片移植在热灼伤后瘢痕性睑内翻中的应用价值,寻求更稳定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热灼伤所致瘢痕性睑内翻21例(23眼),采用自体睑板-结膜瓣游离移植14例(15眼),采用保存异体巩膜组织片游离移植7例(8眼)。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7月。采用自体睑板-结膜瓣移植显效14眼,好转1眼;采用保存异体巩膜组织片移植好转5眼,无效3眼。结论自体睑板-结膜瓣游离移植组织相容性好,无融解吸收,具有较稳定的手术效果,但因取材局限而限制了矫正范围。保存的异体巩膜组织来源广泛,术后早期效果较好,后期因植片融解吸收而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游离皮瓣联合异体巩膜、羊膜移植修复眼睑缺损成功的因素。方法选择2000年2月-2007年10月西安市眼科医院收治的41例(41眼)的眼烧伤眼睑全层缺损者。其中热烧伤15例,碱烧伤20例,酸烧伤6例。烧伤后3~24个月,行大腿内侧游离皮瓣联合同种异体巩膜及羊膜移植术。其中5例联合行睑球粘连分离及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36个月。结果眼睑再造术41例中有35例眼睑重建成功,移植片成活,其中5例在6~12个月出现瘢痕收缩,使眼睑部分闭合不全。6例术后2周出现皮瓣愈合不良、脱落、溶解。结论自体游离皮瓣联合同种异体巩膜、羊膜移植修复眼烧伤所致的眼睑全层缺损,是临床治疗烧伤眼睑缺损的有效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烧伤程度的评估、手术方法的改善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异体巩膜移植治疗结膜囊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7例眼球摘除术后无法安装义眼的结膜囊狭窄患者行异体巩膜移植结膜囊成形术.结果 术后随诊6月至2年,10例手术术后能安装成品义眼,2例结膜囊水平径偏短的患者能配戴定制义眼片,对合并有眼窝凹陷的5例患者均二期行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并配置合适的义眼片.结论 异体巩膜用于结膜囊成形术是一种使用安全、方便、制备保存容易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用异体巩膜移植修补大范围巩膜溶解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巩膜扣带术后巩膜大范围缺血性坏死溶解2例(2只眼)和上半部角巩膜葡萄肿穿孔伴眼内炎1例(1只眼)施行同种异体巩膜瓣移植,随访5~12个月。观察患者视力、巩膜植片、视网膜、眼压及其并发症等。结果 2例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提高,1例患者视力与术前相同。巩膜植片无溶解,周围被纤维组织包裹,略呈弧形隆起,并有新生血管长入,形成加厚的“新巩膜”。视网膜在位,眼压正常。结论 用异体巩膜移植修补大范围巩膜溶解,较大的植片能与宿眼的巩膜相融合且无排斥反应,能有效维持眼压、眼球外观,尽可能挽救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6.
异体巩膜的眼库处理及在眼座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改良一种人异体巩膜的眼库处理方法,比较异体巩膜和自体巩膜在眼座植入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人异体巩膜的处理包括去除其它眼组织、灭菌、脱水、低温保存、复水等步骤。比较33 例用异体巩膜包裹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术与35 例自体巩膜包裹者和2 例自体加异体巩膜包裹者的临床效果、并发症。结果 异体巩膜包裹的眼座植入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与自体巩膜组相似。结论 异体巩膜处理方法简单,临床使用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自1999年3月至2003年6月,我们采用异体巩膜移植对眼睑缺损进行整复14例(14眼),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异体巩膜移植修复眼睑缺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巩膜及自体皮瓣移植修复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及严重眼外伤造成眼睑缺损的远期效果。方法 22例(22只眼)眼睑缺损患者,全部用异体巩膜及自体皮瓣移植行眼睑修复。结果 术后随访5个月~16年。13例恶性肿瘤患者以及9例严重外伤后眼睑完全或大部缺损患者。眼睑修复重建后均无功能障碍。其中眼睑恶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组织学控制性切除眼睑肿瘤疗效确切,异体巩膜移植加自体皮瓣移植重建眼睑有利于恢复眼睑的形态和功能,手术效果良好,总有效率达100%。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异体巩膜移植联合结膜瓣覆盖术治疗眼科手术后无菌性巩膜融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因眼部手术后发生无菌性巩膜融解10例(10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巩膜坏死组织涂片,微生物培养,及血清学检查。采用异体巩膜移植联合自体结膜瓣覆盖术,术后局部滴眼。结果术前10只眼巩膜坏死组织的细菌及真菌培养均未见微生物生长,仅1只眼类风湿因子异常高表达,8只眼患有干眼。实施异体巩膜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后,8只眼术后32~50d巩膜坏死区愈合,2只眼于术后40d及48d后发生巩膜植片融解。结论全身胶原血管性疾病及手术刺激等所致的免疫反应可能是眼部手术后产生无菌性巩膜融解的主要原因;异体巩膜移植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可控制及修复巩膜融解,有效保留眼球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体巩膜瓣移植治疗病理性前巩膜葡萄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前巩膜葡萄肿3例(3眼)和前巩膜葡萄肿穿孔伴化脓性眼内炎1例(1眼)施行同种异体巩膜瓣移植,随访5~24个月。观察视力、巩膜植片、视网膜、眼压及其并发症等。结果3例玻璃体切除后的前巩膜葡萄肿,巩膜移植术后视力均同术前;巩膜植片表面可见血管网,植片无溶解,视网膜均在位,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例前巩膜葡萄肿穿孔伴化脓性眼内炎,巩膜移植术后视力由术后光感/光定位不准恢复至0.05,玻璃体腔硅油填充,视网膜在位。巩膜植片周围被纤维组织包裹,略呈弧形隆起,并有新生血管长人,形成加厚的“新巩膜”。结论同种异体巩膜瓣移植治疗病理性前巩膜葡萄肿,能修补菲薄或穿孔的巩膜,且无排斥反应;能有效维持眼压,尽可能挽救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外伤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4岁425例儿童眼外伤中继发性青光眼共67例(67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闭合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组52例(52只眼),开放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组15例(15只眼)。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效果。随访时间1个月~2年。结果:425例儿童眼外伤中有251例闭合性眼外伤和174例开放性眼外伤。闭合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发生率(20.72%,52/251),高于开放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发生率(8.62%,15/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3,P=0.001)。闭合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发病时间早于开放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前房积血是闭合性眼外伤青光眼的主要病因(40.38%,21/52),混合型机制是开放性眼外伤青光眼的主要病因(73.33%,11/15)。患者均经常规药物治疗,眼压不能控制者闭合性眼外伤青光眼组有22例行手术治疗(42.31%,22/52),开放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组有3例(20.00%,3/15),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χ^2=2.477,P=0.116)。末次随访闭合性眼外伤青光眼组患者的平均眼压高于开放性眼外伤青光眼组(t=2.828,P=0.006)。两组患者末次随访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4,P=0.218)。结论:闭合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较开放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常见。前房积血和混合型机制分别是闭合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和开放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常见发病原因。药物治疗仍是首选,但滤过手术是控制闭合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动态轮廓眼压计(DCT),非接触眼压计(NCT)在家兔LASIK手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120只,于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用Pentacam系统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后,分别用DCT、NCT,并用Pentacam系统的Ehlers、Shah、Dresden、Orssengo/Pye和Kohlhaas5种眼压校正方法对眼压值进行校正,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CT测量值在手术前后均最高,DCT值和Ehlers法校正值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法,眼压校正值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低于术前。术前术后各组眼压值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DCT测量眼压结果不受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的影响,可作为LASIK术后眼压测量的首选方法,NCT校正法对LASIK术后准确测量眼压的有力补充,可适应于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眼压的测量和评估。  相似文献   

13.
干眼是眼科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干眼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的研究认为神经性炎症、性激素失调、病理性凋亡、泪液渗透压增高和泪腺的免疫性炎症共同参与了干眼的发病,其中泪液的高渗状态和泪腺的免疫性炎症是促使干眼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霉素A等,已经广泛用于治疗眼科疾病,对治疗干眼有一定的效果。现对免疫抑制剂在干眼临床治疗应用中的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阅读障碍儿童双眼调节、集合功能的特点,为阅读障碍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天津市东丽区2所小学2 301名3~5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阅读障碍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筛选出102 例阅读障碍儿童作为阅读障碍组,并在非阅读障碍儿 童中选出年龄、性别、班级相匹配的102 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查阅读障碍组和对照组儿 童的视力、屈光不正度数、近立体视、隐斜视度数、双眼调节幅度(移近法)、双眼调节反应(FCC)、 双眼调节灵敏度、双眼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性集合/调节(AC/A)、集合近点(NPC)等情 况。采用t检验及χ2 检验分析2 组检查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儿童屈光不正度数 分别为(-2.08±2.18)D和(-1.95±2.00)D,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调 节反应量分别为(0.02±0.63)D和(0.21±0.35)D,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5,P=0.011); 对照组与阅读障碍组的PRA分别为(-2.77±1.82)D和(-1.88±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3, P=0.040);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双眼调节灵敏度分别为(8.20±2.26)cpm和(5.43±4.25)cpm,2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2,P=0.027);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AC/A分别为(3.81±0.81)Δ/D和 (3.09±0.84)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1,P=0.025)。结论: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人群在调节及 集合功能方面均存在差异,阅读障碍儿童主要存在的调节及集合问题是调节不足和集合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杭州市下城区50岁及以上人群眼部疾病的患病情况及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及病因。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15年4-8月期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杭州市下城区8个街道共抽取50岁及以上人群2 953例,对其进行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等检查,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人群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及病因。各数据间的比较采用 χ 2 检验和趋势χ 2 检验。结果:共2 363例接受并完成了检查,受检率为80%,人群中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为1.6%(38例),并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χ 2 =38.094,P < 0.001);文化程度越低,盲的患病率越高( χ 2 =39.497,P < 0.001)。导致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有眼底异常(30眼,39.5%)、白内障(26眼,34.2%)、青光眼(12眼,15.8%)等。人群中眼病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未矫正的屈光不正(2 048例,86.7%)、白内障(1 065例,44.7%)、翼状胬肉(219例,9.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1例,3.5%)、青光眼(52例,2.2%)、斜视(46例,2.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9例,1.7%)。结论:杭州市下城区50岁及以上人群常见的眼部疾病是未矫正的屈光不正、白内障。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较低,其中眼底异常、白内障是导致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检测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测在蓝光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损伤中的敏感性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建立蓝光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分别于照射后1d、3d、7d和14d,以SD—OCT测量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以f-ERG测量各波的反应振幅,分析大鼠外核层厚度与f-ERG各波反应振幅的关系。结果 蓝光照射后1d、3d、7d和14d大鼠平均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依次为(36.54±3.82)μm、(27.07±2.70)μm、(25.37±2.32)μm和(19.54±1.79)μm,与对照组比较,在3d、7d和1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92,8.838,9.183,P〈0.05);ERG-a波振幅依次为(268.25±41.12)μv,(178.21±32.70)μv,(153.28±48.23)μv,(144.28±33.57)μv;ERG—b波振幅依次为(608.41±61.61)μv,(489.29±85.94)μv,(463.36±58.47)μv,(390.05±48.94)μv。与对照组相比,各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RG-a波:F=a4.239,b9.443,b10.187,b10.872,aP〈0.05,bP〈0.01;ERG-b波:F=a3.976,b10.391,b10.787,b11.320,aP〈0.05,bP〈0.01;)。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与f-ERG各波振幅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ERG-a:r=0.201,0.247,0.338,0.672,P〈0.05;ERG-b:r=0.131,0.278,0.345,0.578,P〈0.05)。结论 蓝光照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f-ERG各波的反应振幅明显较对照组降低,可较早地反映光照导致视网膜功能受损;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明显变薄,与前者具有明显相关性,两者分别从形态学及功能学共同揭示蓝光照射在活体大鼠视网膜中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例(240眼)白内障施行手法小切口摘出手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中、术后并发症均较以前术式减少,术后视力恢复较好、较快,患者满意度高.结论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投入少,费用低,是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的复明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在视神经损伤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3组:正常组12只(24只眼)、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和丙戊酸钠治疗组(治疗组)每组24只(24只眼).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两实验组均采用视神经钳夹法建立右眼视神经损伤模型,治疗组给予丙戊酸钠300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分别于损伤后3d、7d、14 d、21 d取材,制备视网膜切片,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检测视网膜组织BDNF的平均光密度值(AOD).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经丙戊酸钠注射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水肿及空泡化程度轻,各层胞核排列相对密集整齐.相同时间点治疗组BDNF免疫组化染色的AOD值及阳性细胞计数均强于对照组和正常组.结论 丙戊酸钠可以促进视神经损伤后BDNF表达的上调,减少RGC的损伤,对视神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近视人群在不同注视眼位下的眼压变化。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9 年12 月至 2020年1月在校的暨南大学单纯性近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度、中度、 高度近视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眼部检查,获取眼轴长度(AL)、中央前房深度(ACD)、中央角膜 厚度(CCT)及角膜曲率(K1、K2)等参数。采用iCare回弹式眼压计测量双眼原在位放松状态下的基 础眼压(IOPP)及分别注视9个不同眼位(集合、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5 min后的 眼压,每个注视眼位间隔休息5 min。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性检验对数据进 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对象60例(60眼),其中低、中、高度近视组分别为21、28、11眼。左 右眼IO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5,P=0.406),以右眼为研究眼。3组间SE、AL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F=139.789,P<0.001;F=21.917,P<0.001),而组间IOPP、ACD、CCT、K1、K2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近视眼人群向9个不同眼位注视5 min后的眼压值与IOPP[(13.80±3.92)mmHg]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3组的IOPP、下方眼位眼压(IOPD)与SE均无相关性,IOPP与AL均无相关性。低、中度近视组 的集合眼位眼压(IOPC)与SE之间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组的IOPC与SE呈正相关(r=0.713,P=0.014)。 结论:不同注视眼位下的眼压与IOPP之间无差异,IOPP与SE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高度近视者更应 科学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泪道扩张引流管在泪道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33例(37眼)中男7例(7眼),女26例(30眼)。年龄20~63岁。其中单纯鼻泪管狭窄和阻塞11例(11眼),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22例(26眼)。病程:3个月-12年。使用新型泪道扩张引流管逆行置入,术后即刻泪道冲洗,并予抗生素滴眼液滴眼,次日生理盐水冲洗泪道一次,以后每周1~2次冲洗,连续4周,有黏液脓性分泌物者加用庆大霉素冲洗,术后2—4个月后拔管。结果全部患者均置管成功,除5眼有少量出血外,其余都无明显不适或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11—16个月,治愈26眼,有效6眼,总有效率86.49%。结论新型泪道扩张引流管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