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160例(168眼)行巩膜扣带术,术中均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定位裂孔、冷凝封闭裂孔。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初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94.0%。二次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7.6%。结论 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合理联合视网膜下液引流、玻璃体气体填充及眼底激光光凝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94例96眼,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91眼行巩膜表面节段性外加压,其中37眼联合环扎术,另5眼单纯行环扎术。67眼进行了视网膜下液引流术,19眼在手术结束时行玻璃体腔气体充填。结果:90眼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首次手术复位率94%,4眼再次手术后复位,手术最终解剖复位率98%。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是治愈此病的关键。目前,治疗RRD的方法有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和巩膜外加压术(scleral buckling surgery)两种术式。巩膜外加压术简单、有效,是治疗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首选术式,但术后视力恢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视网膜下液的存在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RRD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下液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选个体化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92例9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1级以下的病例,根据裂孔位置、数目、视网膜脱离的形态等首选放液或者不放液的巩膜扣带术,个别病例辅以玻璃体腔注气术。随访时间7~48(平均10.2)mo。结果: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成功90眼(95%),视力由术前的4.03±0.42到术后的矫正视力4.58±0.33。结论:首选个体化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够用最小量的手术、最小的创伤,获得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和较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38例38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针对不同病例36眼于裂孔处缝合硅海绵(其中19眼加缝硅胶环扎带),另2眼单纯行环扎术。26眼进行了视网膜下液引流术,7眼在手术前、后联合了激光光凝术。结果:其中33眼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首次手术复位率87%,2眼再次手术后复位,手术最终解剖复位率92%。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巩膜扣带术治疗伴有视网膜下增生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可获得较高的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充气视网膜固定术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21眼)上方局限性RRD行充气视网膜固定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6~9个月。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7眼,手术成功率为80.9%。术前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视力较术前好(t=3.53,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充气视网膜固定术治疗上方RRD一次手术复位率高,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再次手术效果不受影响。可以作为部分RRD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2例195眼,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131眼行巩膜表面节段性外加压,其中37眼联合环扎术;另64眼单纯行环扎术。145眼进行了视网膜下液引流术;16眼在手术结束时行玻璃体腔气体充填。结果: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185眼,首次手术复位率94.9%。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e,SB)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视网膜下积液延迟吸收的情况,黄斑区受累者可能对视功能的影响更显著。本文就近年来RRD术后持续性视网膜下液(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PSF)的流行病学、检查方法、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在我院住院行巩膜外垫压术(或联合环扎术)治疗的6例(6只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所有患者视网膜裂孔检查明确,且位于赤道或赤道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2级以下;具有阳性家族史;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明显.其中1个裂孔者4只眼,2个裂孔者2只眼.1例硅胶海绵纵行垫压,5例硅胶轮胎环行垫压并联合环扎.所有患者术后均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结果 6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均复位良好,视力改善,经激光治疗无灌注区,随访稳定.结论 对于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选择部分病例行巩膜外垫压手术治疗,术后及时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可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巩膜扣带术(SB)治疗合并视网膜下增生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研究。收集2016-10/2020-01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合并视网膜下增生的RRD患者54例54眼,其中男36眼,女18眼,平均年龄24.92±11.99岁,视网膜脱离范围<1、1~2、>2个象限分别为12、25、17眼; 累及黄斑47眼; 视网膜下增生范围<1、1~2、>2个象限分别为26、23、5眼; 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1.21±0.77;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SB,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52眼(96%),视网膜未复位2眼(4%),再行玻璃体手术后复位。平均随访时间为19.17±11.15mo,末次随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0.61±0.40,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有差异(P<0.01)。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在正确适应证选择的前提下,SB治疗合并视网膜下增生的RRD有较好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脱离形成的原因和玻璃体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46例(46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手术治疗方法。结果:巩膜扣带术后24只眼出现新孔,其中7只眼为黄斑部裂孔;18只眼PVR发展C级 以上;5只眼原裂孔未封闭;5只眼合并有脉络膜脱离;这些因素导致35只眼视网膜下液持续不吸收。38只眼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82.6%;多次手术后最终手术成功45只眼,成功率为97.8%。结论:巩膜扣带术后失败原因主要为新孔的发生、PVR发展和视网膜下液不吸收;再次玻璃体手术时,掌握手术时机,对症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巩膜外加压术对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经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2例(46只眼)的病例资料,男24例(27只眼),女18例(19只眼),病史1个月~2年。所选病例均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以视网膜下膜为主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级,其中PVRC1级16只眼(34.8%),PVRC2级19只眼(41.3%),PVRC3级11只眼(23.9%)。手术采用单纯巩膜外加压13只眼(28.3%),环扎联合加压33只眼(71.7%)。手术中36只眼采用消毒空气注入,占78.3%,手术后7只眼采用C3F8玻璃体内注入,占15.2%。
结果
手术后随访6个月~1年(平均7.3个月),31只眼(67.4%)视网膜完全复位,12只眼(26.1 %)明显好转,2只眼(4.3%)手术后视网膜下液再次增多,视网膜未复位,后行玻璃体手术。1只眼因PVR进展而行玻璃体手术,1次手术后视网膜脱离治愈率67.4%,有效率(治愈+好转)93.5%。手术后28只眼(60.9%)视力提高,11只眼(23.9%)视力不变,7只眼(15.2%)视力下降。
结论
部分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可以通过巩膜外加压术治疗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避免玻璃体切割术。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35-3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巩膜扣带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操作技巧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巩膜扣带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白内障29例(29眼)其中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25眼.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入六氟乙烷(C2F6)8眼,注入滤过空气1眼.手术后随访3~24个月.对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 所有病例术中眼底检查满意,均发现裂孔.随访期末视力提高者22眼,占75.86%(其中提高2行以上者16眼占55.17%);视力不变者7眼,占24.14%.随访期内28眼视网膜完全复位(96.55%),1眼视网膜未完全复位(3.45%).所有病例人工晶状体无明显偏位,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巩膜扣带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白内障既可免除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又可使视网膜脱离及时复位,有助于恢复较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适应证范围及临床疗效。方法对于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患者47例(47只眼),采用巩膜外加压或联合环扎术进行治疗,38例(38只眼)术中眼内注入消毒空气,观察术后视网膜脱离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巩膜外加压或或联合环扎术治疗后视网膜完全复位40例(40只眼),其余7例(7只眼)视网膜未复位,再次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硅油填充术复位视网膜。结论对于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部分患者,采用巩膜外加压术进行治疗,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既缩短了患者的病程,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巩膜环扎术后眼前节结构的变化,探讨术后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30例(33只眼)孔源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后3-7天的活体奶前节形态结构,并分别进行定量测定,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配对tswcw,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标准。结果 术前1只眼存在裂隙样睫状体脱离。术后11只眼(33.3%)发生睫状体脱离,睫状体增厚水肿;术前睫状体厚度为(821. 相似文献
16.
在45例累及后段的穿孔性眼外伤病例行玻璃体切割术中,随机对其中25例同时行预防性巩膜环扎术,观察环扎术对后期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的影响。环扎术采用3mm宽的硅胶带置于角巩缘后9mm至12mm之间,形成一个中等高度的巩膜嵴。经6个月以上的随访,行环扎术的25例中发生视网膜脱离5例(20%);未行环扎术的20例中有7例发生视网膜脱离(35%)(P<0.05)。本结果显示:预防性巩膜环扎对穿孔性眼外伤后期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的降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周边裂孔继发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疗效.方法 患者18例(18只眼),常规检眼镜下检查确诊为视网膜脱离,均为周边裂孔的視网膜脱离继发黄斑裂孔.治疗在局麻下行常规視网膜脱离复位术,冷凝周边裂孔,14例采用环扎带,周边裂孔位置外加压,4例单纯外加压.12例球内注入0.5~0.7 ml SF6...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