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背景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如何加速面神经的功能恢复是该领域正在研究的课题.目的比较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不同方法,探讨自体静脉套接吻合口及脑细胞生长肽在临床上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01/2001-12收治44例面神经损伤患者和1999-01以前收治面神经损伤患者30例.干预对44例创伤后和腮腺区恶性肿瘤切除造成的面神经损伤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神经断端对位吻合,将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在管套内注入脑细胞生长肽.对30例面神经损伤患者采用传统神经端吻合法修复,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及肌电图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的时间,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动态变化.结果30例创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最快9周,最迟13周,平均(11.1±1.1)周,与传统方法(25.8±1.8)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4.875,P<0.01);14例肿瘤切除面神经立即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最快13周,最迟15周,平均(13.8±0.8)周,与传统方法(34.8±2.9)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336,P<0.01).肌电图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呈递增趋势,表情肌功能恢复时两种方法传导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注入脑细胞生长肽的方法均比传统方法效果显著,是一种临床效果比较突出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如何加速面神经的功能恢复是该领域正在研究的课题。目的:比较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不同方法,探讨自体静脉套接吻合口及脑细胞生长肽在临床上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01/2001-12收治44例面神经损伤患者和1999-01以前收治面神经损伤患者30例。干预:对44例创伤后和腮腺区恶性肿瘤切除造成的面神经损伤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神经断端对位吻合,将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在管套内注入脑细胞生长肽。对30例面神经损伤患者采用传统神经端吻合法修复,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及肌电图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i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的时间,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动态变化。结果:30例创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最快9周,最迟13周,平均(11.1&;#177;1.1)周,与传统方法(25.8&;#177;1.8)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4.875,P&;lt;0.01);14例肿瘤切除面神经立即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最快13周,最迟15周,平均(13.8&;#177;0.8)周,与传统方法(34.8&;#177;2.9)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336,P&;lt;0.01)。肌电图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呈递增趋势,表情肌功能恢复时两种方法传导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注入脑细胞生长肽的方法均比传统方法效果显著,是一种临床效果比较突出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切断面神经模拟外伤性面神经损伤即刻进行神经端端吻合,观察治疗后表情肌有氧代谢能力、神经递质传递、线粒体及运动终板超微结构变化,为面神经损伤的功能性恢复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制作面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神经端端吻合,应用光学显微镜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面神经吻合后口轮匝肌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结果 面神经损伤进行神经吻合术后1周口轮匝肌SDH和AchE酶活性减弱,8 周后有所恢复,而没有进行神经吻合组口轮匝肌SDH和AchE酶活性继续减弱.结论 面神经损伤后,口轮匝肌SDH和AchE酶活性减弱,神经递质传递减少,有氧代谢能力降低,运动终板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破坏.即刻修复能恢复面神经的功能,提示面神经损伤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损伤早期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根据神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应用不同的显微外科方法进行修复。具体方法为神经探查、神经松解、神经外膜修补、神经外膜端端吻合、神经束膜端端吻合、神经移植、神经移位、神经植入等。结果共修复周围神经118例12条166处,获随访72例12条98处,运动功能恢复达M3以上31.82%,感觉功能恢复达S3以上67.74%,其中前臂内外侧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损伤修复后感觉恢复均达到S3,28处指神经损伤修复后感觉恢复达s3以上占82.14%,尺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功能无一例恢复,桡神经及股神经的运动功能恢复最理想。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早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良好,但应注意修复时机及方式。  相似文献   

5.
回顾2008年4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患者30例,表现为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以及鼓腮。26例患者面神经去神经化为90%以上,21例患者在受创伤后立即出现面神经瘫痪,22例患者出现听力缺陷,患者入院后给予速尿以及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术前确定面神经损伤部位,经面部创口或耳屏切口入路,采取面神经端吻合或耳大神经移植修复治疗,术后常规用抗生素抗感染。结果术后随访,经过手术治疗后,痊愈18例(60.00%),Ⅱ级恢复7例(23.33%),Ⅲ级恢复4例(13.33%),Ⅳ级恢复1例(3.33%),患者面神经恢复结果较好。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患者在积极治疗颅脑创伤的同时,对患者颌面部及时给予HRCT、MR等实验室检查,确定损伤部位以及损伤程度,及早对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疾病,周围神经损伤后,其支配的远端肢体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为使失神经支配的肢体恢复功能,长期以来,人们试图用多种方法对损伤神经进行修复。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对神经损伤和失神经支配的神经生物学的深入了解,神经修复的效果有了巨大的进步。端端神经吻合是公认的神经完全断离的最有效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由于其解剖关系的特殊性,头面部外伤及医源性损伤均可导致面神经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损伤。神经损伤后功能的恢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神经恢复方面特别重要。由于电生理、电镜、图像分析仪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飞速发展,随着神经生理及神经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面神经损伤后修复迅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1面神经损伤的分度面神经周围支是周围神经的一部分,造成其损伤的原因很多,不同原因造成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也不同。目前临床常用的则是Sunderland所提出五度分类法。(1)I度损伤:为神经失用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面神经损伤不但给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畸形,还给患者带来生理缺陷和社会心理影响,尽可能早的进行损伤面神经修复、重建面神经功能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目的:探讨创伤性面瘫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的选择,为创伤性面瘫的治疗和功能预后评估提供依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对象:1993-12/2001-1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南三病区收治创伤性面瘫患者9例。方法:对收治的9例创伤性面瘫患者,于伤后三四个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面神经吻合及腓肠神经移植眼轮匝肌植入术修复,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创伤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采用House-Brackmann方法和手术前后面部摄影观察,评价创伤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9例患者手术后临床随访6个月~2年,均获得了比较满意的面肌功能恢复。结论:创伤性面瘫,争取尽早手术是成功的关键,方法宜首选面神经吻合,神经移植肌肉内植入术对整复某些创伤性面瘫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和适应证。强调神经外瘢痕松解切除、结合神经损伤的程度和形态特点,针对性选择面神经修复方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喉返神经修复术中,经咽下缩肌入路解剖显露神经,以利于神经修复的可行性.方法:2007-2010年11例单侧喉返神经损伤患者,术中切断咽下缩肌,自入喉处向近心端显露喉返神经,继而行神经粘连松解术1例,神经断端吻合后表面自体静脉套接术10例.手术前后喉镜检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游离显露咽下缩肌后方喉返神经,行喉返神经修复术,术后8例患者(73%)发音接近正常,2例患者(18%)发高音时略有嘶哑,1例患者(9%)正常发音时有嘶哑.其中1例行喉返神经松解术,术后喉镜提示声带活动完全恢复,10例行喉返神经断端吻合术,术后仅1例完全恢复声带活动,2例部分恢复,其余7例无明显活动.结论:喉返神经修复术中,经咽下缩肌入路解剖显露神经,有利于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10.
腮腺手术与面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恢复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神经电图和临床H-B系统方法联合评价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对面神经的损伤的程度;并按照手术方式、肿瘤大小、术中面神经暴露时间、面神经牵拉程度分组对照比较其与面神经损伤的关系;同时观察神经电图各相关指标在评价面神经损伤中的特定意义。方法:选择2001-07/2003-10山东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单侧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①使用神经肌电图机于术前12~24h及术后3,10,20,80,100d评价面神经功能状态,根据H-B评价体系的理论和方法观察面神经受损状况。②按照手术方式、肿瘤大小、术中面神经暴露时间、面神经牵拉程度分组,观察各组术后面神经损伤情况。③检测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幅、潜伏时和电位持续时间并计算出神经损伤的变性率,以术前健侧结果作正常对照值,评价在面神经损伤中的意义。结果:①H-B系统显示术后3~20d为面神经麻痹的进展期,40d为面神经麻痹逆转的高峰期,60d后面神经麻痹恢复的机率明显减少。②腮腺全切、浅叶全切及功能性浅叶切除3种手术方式术后波幅值、潜伏时、改变程度依次减少。面神经功能减低程度随术中暴露时间增加而增高。③手术后3d起神经损伤的变性率、波幅值、潜伏时、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均较正常水平有显著性改变,并在10d时达到高峰,20~40d神经功能开始逐渐明显恢复,60d后修复变化明显减少[术后3d变性率(47.20±14.35)%、波幅值(0.98±0.36)mV、潜伏时(6.33±1.58)ms、动作电位持续时间(9.55±1.82)ms,P<0.05或0.01]。结论:①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对面神经的损伤可恢复。面神经的损伤在术后10d表现最明显,20~40d为神经修复的活跃期,60d后为神经修复的缓慢期或静止期。②神经损伤程度随腮腺切除范围增加而增高,面神经解剖前提下的腮腺浅叶局限性切除最有利于保护面神经功能,面神经损伤与术中暴露时间、面神经牵拉程度等因素有直接关系。③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潜伏时的变化对反映早期严重的神经结构损害较敏感,神经损伤的变性率、波幅值主要显示原发性损伤后的神经失用水平以及变性与修复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面神经损伤不但给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畸形,还给患者带来生理缺陷和社会心理影响,尽可能早的进行损伤面神经修复、重建面神经功能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目的探讨创伤性面瘫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的选择,为创伤性面瘫的治疗和功能预后评估提供依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对象1993-12/2001-1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南三病区收治创伤性面瘫患者9例.方法对收治的9例创伤性面瘫患者,于伤后三四个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面神经吻合及腓肠神经移植眼轮匝肌植入术修?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创伤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采用House-Brackmann方法和手术前后面部摄影观察,评价创伤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9例患者手术后临床随访6个月~2年,均获得了比较满意的面肌功能恢复.结论创伤性面瘫,争取尽早手术是成功的关键,方法宜首选面神经吻合,神经移植肌肉内植入术对整复某些创伤性面瘫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和适应证.强调神经外瘢痕松解切除、结合神经损伤的程度和形态特点,针对性选择面神经修复方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面神经离断修复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时间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时42例急性面神经损伤、腮腺损伤及陈旧面神经损伤进行面神经端端神经外膜吻合,观察其临床恢复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急性损伤36例中,28例切割伤术后6个月至1年完全恢复;8例急性撕脱伤术后1年有5例恢复,3例无效;6例陈旧性损伤术后1年有3例完全恢复,3例无效。【结论】急性损伤中切割伤术后1年大部分可以恢复,而撕脱伤、陈旧性损伤恢复者仅占一半。急性损伤面神经修复的效果要明显优于陈旧性损伤,其中以急性切割伤的修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面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主要集中在外周神经干,但面神经损伤后会导致部分中枢运动神经元凋亡.现阶段关于干细胞植入面神经损伤大鼠脑后对面神经核团内凋亡神经元的影响相关报道甚少.目的:观察大鼠面神经损伤后,脑内移植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胎鼠的神经干细胞的成活和迁移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7/12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材料:孕14~16d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蛋白小鼠1只,用于制备转基因神经干细胞.清洁级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面神经损伤转基因细胞组12只、面神经损伤细胞培养液组6只、面神经正常转基因细胞组6只.方法:面神经损伤转基因细胞组、面神经损伤细胞培养液组大鼠建立面神经切断模型.造模后1周,行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注射点为前囟后方11.30 mm、背侧9.00 mm、正中线位置.面神经损伤转基因细胞组、面神经正常转基因细胞组各注入10 μ L转基因神经干细胞悬液(含5×106个细胞),面神经损伤细胞培养液组注入10 μL神经干细胞培养液,4周后制作脑组织冰冻切片.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部位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神经干细胞的存活情况,及其向损伤侧面神经核团周围迁移的情况.结果:①移植处:面神经损伤转基因细胞组、面神经正常转基因细胞组均可见数量不等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其中部分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位于血管内;面神经损伤细胞培养液组未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②面神经核团周围:仅面神经损伤转基因细胞组可见数量不等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迁移于损伤侧面神经核团周围,而健侧面神经核周围未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余2组双侧面神经核周围均未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③移植处与面神经核团周围之间:未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相连.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入面神经损伤大鼠脑内后,可以向损伤侧面神经核周围迁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方法 :自 1998年 1月起采用新法治疗周围混合神经损伤 12例 ,即损伤神经断端自体静脉桥接加术中术后连续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 (NGF) ;术后严格具体地指导病人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 10 0 %,明显高于传统神经吻合的优良率 (73.1%~ 81.1%) ;尤其是受运动神经支配的肌肉 ,肌力均在M3 以上 ,无神经瘤形成 ,肌容基本恢复。结论 :静脉桥接加神经生长因子局部注射治疗周围混合神经损伤效果良好 ,而术前的及时处置和术后正确的功能锻炼是促使病人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静脉套接式神经吻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易粘连 ,恢复慢 ,尤其对陈旧性或伴有神经缺损者。如何避免粘连 ,促进神经恢复。我们从1995年开始应用静脉套接式神经吻合 ,修复神经损伤21例 ,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1例中男16例 ,女5例。年龄17~50岁 ,平均32.5岁。损伤类型尺神经4条 ,挠神经8条 ,正中神经6条 ,腓总神经3条。损伤部位上臂及肘部13条 ,前臂3条 ,挠神经2条 ,小腿上段3条。伤后距手术时间1个月~2年 ,平均4.5个月。陈旧性损伤17条 ,其中伴缺损10条 ,新鲜伴缺损4条。神经修整后 ,缺损0.7~4…  相似文献   

16.
四肢血管损伤后自体和人造血管移植44例资料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四肢血管损伤常伴血管缺损,常用血管移植进行修复,但存在移植后感染及血管闭塞等缺点。 目的:分析44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应用血管移植后的血管重建效果。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骨科。 对象:选择1994—04/2003—10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骨科行自体和人造血管移植的四肢血管损伤患者44例,损伤类型为开放性损伤29例,闭合性损伤15例。 方法:44例患者共移植血管52条,其中采用自体静脉移植42条,包括大隐静脉移植端端吻合术35条,小隐静脉移植端端吻合5条,股浅-腘静脉段2条;人造血管与修整后的血管行端端间断吻合移植10条。 主要观察指标:自体和人造血管移植效果。结果:44例患者中截肢3例;肢体缺血性肌挛缩6例;神经功能恢复不完全7例;2例人工血管移植物感染行股浅-腘静脉股原位置换。其余移植血管均通畅,远端肢体血循环良好。 结论:血管移植治疗血管损伤应尽量采用自体静脉移植,必要时可使用人造血管;移植后需积极防治血管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纤维蛋白胶和医用OB胶均能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但两种胶体的结构组成和作用原理完全不同。目的:对比分析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制作中国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显微外科吻合组,将神经断端对位,作外膜原位吻合;纤维蛋白胶导管粘合组与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分别采用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粘合与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进行修复。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几丁聚糖-胶原导管吸收明显,能抑制吻合口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形成。3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口轮匝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和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生轴突恢复比相似(P>0.05),但轴突再生率不同,纤维蛋白胶导管粘合组、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均高于显微外科吻合组(P<0.05或0.01),其中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最高。说明胶原导管生物相容性良好,与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应用修复损伤神经效果肯定,但纤维蛋白胶更适于神经损伤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8.
背景:纤维蛋白胶和医用OB胶均能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但两种胶体的结构组成和作用原理完全不同。目的:对比分析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制作中国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显微外科吻合组,将神经断端对位,作外膜原位吻合;纤维蛋白胶导管粘合组与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分别采用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粘合与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进行修复。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几丁聚糖-胶原导管吸收明显,能抑制吻合口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形成。3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口轮匝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和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生轴突恢复比相似(P〉0.05),但轴突再生率不同,纤维蛋白胶导管粘合组、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均高于显微外科吻合组(P〈0.05或0.01),其中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最高。说明胶原导管生物相容性良好,与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应用修复损伤神经效果肯定,但纤维蛋白胶更适于神经损伤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9.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为基因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依据。方法:用脂质体介导pEGFP—GDNF cDNA基因转染受损面神经所支配的面肌,计算损伤侧面神经元的存活率。观察动物触须节律性拂动的恢复情况,检测修复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面神经损伤后第7d、14d、21d和28d时间段,对照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分别为93.06%、76.06%、72.38%和70.69%,转染组分别为94.00%、84.00%、79.25%和78.06%。转染组第10.4±1.3d鼠触须开始拂动,18.5±1.3d节律性拂动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13.5±1.2d触须开始拂动,27.3±1.0d节律性拂动基本恢复正常。转染组神经干传导速度恢复率快于对照组。结论:面神经损伤后经脂质体介导GDNF基因体内转染靶器官后,对受损面神经的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体非神经组织材料移植修复面神经短距离缺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予鲁  高志强  王辉  刘稳  全仕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6):138-140,i0006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非神经组织材料翻转静脉-骨骼肌移植替代自体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短距离缺损,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1在北京协和医院动物实验室、耳鼻喉科电生理实验室和神经科病理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新西兰兔10只,随机分为翻转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5只/组。分别用自体内外面翻转的静脉内填充骨骼肌的复合移植体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右侧面神经上颊支10mm缺损。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效果,通过实验侧/正常侧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振幅和潜伏期来观察再生神经的功能恢复,以组织形态观察和有髓轴突计数分析再生神经的组织形态恢复,根据两侧上唇、触须和鼻尖形态及活动的对称性从外观上判断面神经麻痹的出现及其恢复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共10只兔进入结果分析,每组各5只。①两组再生神经的功能恢复和组织形态恢复:翻转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组实验侧/正常侧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分别为103%,93%,80%,59%和50%;正常侧/实验侧潜伏期比分别为67%,75%,115%,62%和50%;有髓纤维恢复率分别为63%,68%,96%,39%和30%。自体神经移植组实验侧/正常侧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分别为99%,95%,78%,64%和53%;实验侧/正常便0潜伏期比分别为78%,100%,80%,75%和67%;有髓纤维恢复率分别为71%,62%,47%,53%和51%。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振幅比、潜伏期比)、有髓纤维恢复率基本相似(t=0.05,P=0.961;t=0.509,P=0.624;t=-0.22.P=0.832),表明两组再生神经有等同的功能和形态恢复程度。再生神经的功能恢复程度与再生有髓轴突数量的多少不完全一致,不能单纯以有髓轴突数的多少来评价神经再生的效果。再生有髓轴突数量多,形态与正常神经相似,并且形成多个较大、排列相对集中的神经束时,功能恢复往往较好。②面神经麻痹恢复和神经愈合情况:从外观上观察,两组动物的面神经麻痹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半数以上恢复明显,每组各有两只恢复正常。两组移植体均与神经缺损两断端愈合,恢复了神经的连续性。结论:翻转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修复面神经短距离缺损可获得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同的效果,是替代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短距离神经缺损的理想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