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腰椎滑移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不连伴椎体滑移手术方式,方法: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比较Dick钉、steffee钢板及RF(滑脱型)在复位、固定等方面的优缺点,结果:使用RF(滑脱型)治疗腰椎滑移有较突出的优越性,结论:治疗腰椎峡部不连伴椎体滑移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为采用RF(滑脱型)复位固定并在椎弓峡部和椎板间联合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2.
黄胜  管国华 《浙江医学》2004,26(9):660-661
尽管椎弓根峡部裂伴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尚不满意.我院近年来应用RF系统复位内固定椎体间植骨治疗椎弓根峡部裂伴腰椎滑脱1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及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06例,比较不同术式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手术疗效与并发症、滑脱椎体复位率与复位丢失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结果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最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总体优良率为88.71%,3种术式间无差异。所有椎体间植骨组织骨融合良好,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12例后外侧植骨者平均复位丢失率11.24%,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腰椎滑脱翻修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4.
<正>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的器械甚多,如Steffee钢板、RF、及现在应用广泛钉棒内固定系统,在复位和固定方面都有满意的效果。我们在2004年1月~2010年1月间,采用长臂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及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55.7岁(45~73岁),L5椎弓峡部崩裂伴滑脱度1例,L4椎弓峡部崩裂伴滑脱度13例,伴滑脱度3例,L4、L5同时椎弓峡  相似文献   

5.
尽管椎弓根峡部裂伴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尚不满意。我院近年来应用RF系统复位内固定椎体间植骨治疗椎弓根峡部裂伴腰椎滑脱1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31~55岁,平均42岁;发病时间3~15年,平均4.5年。表现为  相似文献   

6.
宋建宽  冯正国  桑飞  姜磊 《当代医学》2009,15(33):72-73
目的讨论应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植骨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及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评价术后滑脱复位和椎间植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6~12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4例植骨区仍有透亮影,2例出现滑脱椎体复位丢失。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植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是腰椎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有缺损失去连接(峡部不连),而且发生患椎向前滑移,本文就冯氏脊柱手法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性脊椎滑脱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47例腰椎峡部性脊椎滑脱青少年患者,均采用磨钻清除峡部硬化骨,植入松质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滑移椎体,部分神经压迫严重者进行有效的减压。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均进行NRS疼痛评估。结果本组47例患者随访疼痛基本完全消失,X线显示融合部位骨性愈合43例。结论椎弓根螺钉有限固定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性脊椎滑脱,具有疗效确切、术后脊柱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位固定(RF)椎弓钉棒系统联合螺纹状椎间融合器(TFC)内外植骨治疗腰椎体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沧州和平医院120例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随机选以其中80例为观察组,行RF椎弓根钉棒系统+TFC内外植骨法治疗;另外40例为对照组,行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自体髂骨植入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总有效率和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植骨融合良好,无腰椎椎体滑脱加重或复发病例,只出现1例(1.25%)内固定松动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F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TFC内外植骨治疗腰椎体滑脱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伤椎复位后的稳定性.减少滑脱加重或复发。  相似文献   

10.
(1)目的 探讨Dick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崩裂并滑脱症的临床效果。(2)方法 对27例腰峡椎峡部崩裂并滑脱症的病人行Dick钉内因骨税椎体及上下位椎体横突间植骨治疗。(3)结果 全组病人术后经150d~3年(平均480d)的随访,优良率达88.9%,滑脱椎体复位率达68.4%,(4)结论 应用Dick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崩裂并滑脱症效果较好,而且操作简单,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峡部裂与椎间小关节在横断图像上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腰腿痛病人729例,经X光与CT检查,显示不清者做椎弓头倾角扫描。结果:729例病人中X光对于不伴有椎体滑脱的椎弓峡部裂的检出率约为0.68%,对于有椎体滑脱的椎弓峡部裂检出率约2.79%。CT对于不伴有椎体滑脱的椎弓峡部裂检出率达10%。结论:对椎弓峡部裂CT扫描是一个可靠的手段,反角度扫描可以将椎弓峡部裂与椎间小关节同时清晰地展示于一个层面,有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F器械加椎体间融合术或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2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彻底的神经减压,用RF器械对滑椎复位固定,自髂嵴后部取圆柱状骨块嵌入椎间植骨,或行TFC椎体间融合,或行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6年5个月,平均3年9个月,按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腰痛改善率为93%,滑脱复位率84%~100%。短时神经根功能障碍1例,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结论:RF器械复位、固定加椎体间融合术或后外侧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椎体间隔合术与后外侧融合术各有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杨松  蒙美运 《海南医学》2005,16(7):54-55
目的 报道椎弓根曩钉内固定技术临床应用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经椎弓根曩钉内固定技术应用胸腰骨折、滑脱后路复位固定手术治疗36例。其中腰4椎体滑脱10例。腰5椎体滑脱2例,胸腰椎骨折24例。AF系统内固定 植骨6例。RF系统内固定植骨12例,钉棒组合内固定系统 植骨18例。结果 椎体复位及内固定效果好,本组36例中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断棒现象。结论 椎弓根曩钉内固定技术是一项用途广、安全有效的脊柱内固定技术。植骨能确保治疗的效果,并发症的发生与掌握椎弓根曩钉内固定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短节段内固定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腰椎滑脱的脊椎应用新型内固定器进行复位、固定,恢复脊椎的正常解剖结构,并自髂嵴后部取骨行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术后随访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滑脱复位率达90%,4 ̄5月后达到骨性愈合,无螺钉松动,拨出,断裂及脊住骨滑脱现象。结论:新型短节段内固定器治疗腰椎滑脱症复位率高,固定螺钉松动,拨出,断裂及再滑脱等并发症少,疗效  相似文献   

15.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腰椎滑脱患者,均施以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应用内固定系统Steffee29例,RF21例,USS14例,SRS11例,CCD加Cage融合术12例。结果经6个月~5年(平均2.6年)随访,按Steffee分级优51例(占59%),良30例(占34%),可6例(占7%)。结论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其中CCD加Cage椎间植骨融合是腰椎滑脱的一种全新的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B组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对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滑脱椎体融合率及相对椎间隙高度等进行随访,并统计分析。结果随访18~34个月,两组间术后滑脱椎体融合率及相对椎间隙高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一定程度上都能缓解症状,临床疗效相当,椎管狭窄患者行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比椎间单纯植骨术具有更优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李继锋  王晓 《中原医刊》2011,(7):50-51,54
目的评价经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自体骨椎间打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9例,全部采用后路去椎板减压、自体骨打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14~28个月,进行术前、术后功能和症状评分,观察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结果随访14~28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2.3%。结论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自体骨打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38例腰椎滑脱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明全  王伟 《重庆医学》2007,36(23):2423-2424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的技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38例腰椎滑脱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下肢感觉及运动障碍,及间歇跛行。滑脱部位:L4,5 14例,L5~S124例,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减压,取髂骨植骨,滑脱提拉钉棒复位固定。结果随访时间9个月~4年,平均2年3个月,所有患者腰痛、下肢感觉运动、间歇跛行及性功能障碍均有明显恢复。硬膜破裂3例,修补后未出现脑积液漏,术后半年复查复位丧失10%3倒,所有病例椎间融合良好,无1例发现断钉断棒。结论腰椎滑脱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减压,取髂骨椎体间植骨融合,滑脱提拉钉棒复位固定,不失为一种治疗腰椎滑脱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后处理对腰椎峡部不连的诊断价值及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30例腰椎峡部不连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轴位薄层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RP)、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容积重建(VR),并进行相关分析;同时追踪手术治疗情况.结果30例患者重建后处理显示椎弓峡部不连56处,单侧椎弓峡部不连4例;双侧椎弓峡部不连26例;全部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单纯平扫仅显示22例42处椎弓峡部不连,两者对椎弓峡部不连的诊断有显著差异(P<0.05).重建后处理显示微小裂隙5例,不完全裂隙4例,骨痂及骨赘形成25例,神经根受压27例,硬膜受压25例,侧隐窝狭窄10例,椎体滑脱17例,黄韧带肥厚23例.手术治疗中所有患者均根据16排螺旋CT图像显示的神经根受压情况及椎管、神经根管狭窄情况进行减压及固定.结论16排螺旋CT不但能对腰椎峡部不连做出准确的诊断,同时能为手术治疗提供全面直观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