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Asahara等首次证明循环外周血中存在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将其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类能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研究发现,EPC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近年来,临床上通过EPCs移植治疗缺血性疾病获得成功。EPC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疾病展现了美好的未来,本文对内皮祖细胞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主要来源于脐静脉血、成人外周血和骨髓,不仅参与胚胎血管形成,而且在出生后的血管生成过程中有很强的促进作用.EPC在血管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值得探索的新途径.以下就EPC在缺血心肌、缺血肢体、损伤角膜修复中的血管生成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移植治疗后,Neuropilin-1在糖尿病兔缺血下肢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PBS对照组(A组)、糖尿病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组(B组)。建立糖尿病模型。骨髓来源的EPC经体外扩增培养7d后,通过肌内注射进行细胞移植。EPC移植后14d,取缺血区肌肉检测Neuropilin-1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万海金 《海南医学》2005,16(12):152-153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肢体缺血性疾病,可以通过血管重建或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来达到恢复缺血肢体血流灌注的目的.但是,当肢体的动脉流出道闭塞而无法进行上述治疗时,病人有面临截肢的可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应用血管生长因子及其基因治疗方法来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已达到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目的.近年,由于在末梢血中发现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对血管新生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EPC和骨髓细胞移植用于血管新生疗法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新的治疗方法有可能成为今后治疗缺血性疾病,尤其是流出道不良肢体的一个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s cells,EPC)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且能形成新生的血管,亦称为成血管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EPC参与生理性及病理性血管形成.临床前研究也证实,EPC在缺血肢体或心肌中向血管新生部位迁移,并参与肿瘤血管发生.因此,EPC 可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血管性及肿瘤性疾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起源于骨髓(bone marrow,BM)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存在于BM来源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NC)中,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分享相似的细胞表型,EPC可以定居到缺血部位参与新血管的形成。本文就EPC的起源、生物学特征、动员机制和治疗潜能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内皮祖细胞与胶质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内皮祖细胞(EPC)作为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经动员入外周血,能特异性归巢胶质瘤并参与肿瘤血管生成,但其机制目前尚不明了。内皮祖细胞有潜力成为细胞靶向载体,有助于研究胶质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内皮祖细胞介导的靶向血管生成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内皮祖细胞与冠心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一多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现在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都表明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目和冠心病的众多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对血管形成机制研究的深人,Isner等提出了“治疗性血管新生”概念.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因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愈来愈受到关注,血管内皮祖细胞以及用其作为种子细胞治疗冠心病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内皮祖细胞在体外形成新生血管的能力,正在成为一种新颖的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方案。目前,认为内皮祖细胞分为早期内皮祖细胞与晚期内皮祖细胞两种,且晚期内皮祖细胞促进新生血管的能力更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肺动脉高压中的潜在治疗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内皮祖细胞是CD34+骨髓干细胞的一个亚群,可转化为内皮细胞并参与脑缺血区域新血管生成,是增加缺血损伤区域氧气和营养供应以恢复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缺血区域进行内皮祖细胞移植并早期活体监测其移行,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诊断、预后和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现就内皮祖细胞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其实验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内皮损伤或功能缺失会导致宿主发生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 和周围血管疾病等。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有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两种类型,两者 的功能和表面标志不同。晚期内皮祖细胞主要表达CD133,CD31,KDR,CD144,CD34等表面标志,具有吞噬低密 度脂蛋白、结合荆豆凝集素和体内外形成血管的功能。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新血管的形成,与损伤内皮的修复也密 切相关。移植的内皮祖细胞能够迁移到血管损伤部位,修复损伤内皮细胞并能促进新血管的形成,在治疗心血管疾 病、缺血性疾病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孙媛媛  郭志军 《医学综述》2007,13(2):110-112
内皮祖细胞(EPC)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研究表明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而作为内皮细胞前体的EPC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EPC在冠心病的治疗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 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其参与了胚胎时期的血管发育,成体血管新生及损伤修复,故在肿瘤的血管新生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生物、生理学特性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作为弥补传统内外科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不足,治疗性血管新生已成为挽救缺血性心肌组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外周及造血干细胞中内皮祖细胞(EPC)表面抗原KDR、CD34的识别,对EPC分化和扩增,使其增加血管新生。该文着重就缺血心肌血管的再生机制、内皮祖细胞的来源、体外扩增及靶向定位、细胞表型作了归纳。对于细胞移植用于严重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试验初步显示患者临床症状减轻,MRI显示心肌灌注和心肌功能均有改善,但该研究仍处于Ⅰ期临床阶段,进一步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有待明确细胞移植的长期疗效、靶向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Zhou B  Gu DS  Liu PX  Zheng CL  Dong CL  Du WT  Wu KH  Han ZC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2):262-267,I0004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来源的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PBMNCs)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探讨糖尿病患者M-PBMNCs促血管新生能力是否有缺陷及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并鉴定和计数。结扎链脲菌素诱导的糖尿病裸鼠股动脉,造成重度缺血模型后,将来自糖尿病患者、正常人的M-PBMNCs(106)及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局部注射到缺血组织中。在第1、3、7、14、21、28天分别用激光多普勒检测局部血流,观察缺血肢体的活动度和缺血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部位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体外内皮祖细胞培养显示糖尿病患者M-PBMNCs中的内皮祖细胞数量相对较少(P〈0.05),裸鼠局部缺血组织血流量及血管密度均与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486,P〈0.05;R=0.491,P〈0.05),而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又与其病程呈负相关(R=-0.587,P〈0.05)。糖尿病患者M-PBMNCs促进缺血下肢血流和功能恢复的疗效强于PBS组,但不及正常人M-PBMNCs组(P〈0.05)。移植了糖尿病患者M-PBMNCs的缺血组织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密度均低于正常人M-PBMNCs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M-PBMNCs的促血管新生能力存在缺陷,使其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减低。  相似文献   

16.
焦云娣 《中外医疗》2010,29(20):184-184,186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具有在外周血管系统中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能力,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出生后的血管损伤修复,并在肿瘤形成及转移的血管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肿瘤中针对EPC为靶点的治疗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CD133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表面表达,为内皮祖细胞的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取兔髂骨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n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诱导条件下定向向内皮祖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内皮祖细胞CD133表达。结果 定向诱导分化细胞形态学呈现“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外观,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细胞表达CD133,并随时间推移表达逐渐下降。结论 内皮祖细胞高表达CD133与培养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皮祖细胞(EPC)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内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50只雌性SD大鼠于腹股沟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250mg/kg,连续2d,制作扩张型心肌病(DCM)模型。随机分为EPC治疗组和对照组;心脏彩超评估心功能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内的血管密度。结果 细胞移植3个月后EPC组心肌内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心肌内移植EPC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有效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张日霖  梁伟钧 《河北医学》2011,17(4):541-544
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干细胞的研究热点之一,它经过诱导分化后所得内皮细胞不仅能够在体外成功诱导分化生长,而且还能够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具有修复内皮,重建血管等生理功能,相关的研究也证明EPCs移植可用于血管新生或心血管组织工程上。这为EPCs移植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就内皮祖细胞在移植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林杰  张怀勤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7):1466-1469
冠脉内皮的损伤是冠脉粥样硬化的开始,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是急性冠脉狭窄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病理基础。内皮祖细胞具有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的特点,在一定的细胞因子诱导下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诱发冠脉粥样硬化部分是通过显著减少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同时损伤内皮祖细胞修复内皮的功能来实现的。内皮祖细胞对损伤的血管内皮的修复作用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本文对内皮祖细胞治疗冠脉粥样硬化的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