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120-120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拟于2005年8月19~21日在吉林省延吉市召开“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 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和全国继续医学教育班”(授Ⅰ类15学分)。届时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血瘀证及活血化 瘀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作讲演。征文内容包括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进展、活血化瘀治疗疑难病及危重病、活血 化瘀方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血瘀证诊断标准研讨、血瘀证及活血化瘀其它相关研究。 大会同时举办敖东血府逐瘀口服液和敖东利脑心胶囊专题研讨会,并设立“敖东血府逐瘀口服液杯”、“敖东利脑心胶 囊杯…  相似文献   

2.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活血化瘀法是其主要治法。本文对活血化瘀类中药在血瘀证及其病证结合状态下的药动学、药物代谢和组织分布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活血化瘀中药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提供参考,为其药效物质的揭示、配伍和组方规律的阐明提供可能,为中医血瘀证的有效治疗及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但目前相关研究多为动物体上的研究,且存在研究碎片化、不系统的问题,尚需更多的顶层设计,助力中医血瘀证的靶向和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3.
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高层论坛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病峰会于2006年8月25—27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大会共收到论文418篇,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心脑血管病诊治规范、前沿研究进展,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在心脑血管、外周血管等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及基础研究现况及进展,血瘀证研究新方法、活血化瘀药物开发等诸多方面,充分反映了当前血瘀证、活血化瘀研究和心脑血管病防治的中西医结合最新进展。会议讲演引人注目、讨论热烈,深得与会代表好评。  相似文献   

4.
随着活血化瘀和血瘀证研究的深入,诸多学者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等角度对强直性脊柱炎(AS)血瘀证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逐步开展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一定进展,为活血化瘀法治疗该病提供了依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冠心Ⅱ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为先导,活血化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及病死率(13%~16%),曾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相继血液流变学等基础研究也逐步深入,血瘀证及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6.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病机,是现代中医研究热点领域之一。根据中医“异病同治”思想,不同疾病出现血瘀证,均可采用活血化瘀治法进行治疗。中医对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的认识历史悠久,在中医学理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萌芽于先秦西汉时期,初建于东汉时期,成长于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当今,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基于其理论渊源,再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将会进一步推动血瘀证理论的创新研究和活血化瘀中药及复方的临床精准应用。  相似文献   

7.
肿瘤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齐元富  钱伯文 《中医杂志》1993,34(6):370-373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瘀证候,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符合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为阐明肿瘤血瘀证的本质及活血化瘀治疗的作用机制,近年来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有关内容,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瘀证本质及活血化瘀原理研究新进展从近日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基础及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学术会议”上获悉,我国中西医结合关于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原理和血瘀证本质的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这次学术会议交流内容涉及活血化瘀药物对冠心病、肺心病、肝病...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血瘀证的本质及活血化瘀的作用原理,对具有血瘀证的各型胶原病及银屑病测定了环核替酸和 N-乙酰神经氨酸,结果提示 cAMP 降低、cGMP 和 N-乙酰神经氨酸增高。对这些患者采用了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雷公藤及丹参紊中草药治疗,治疗后血瘀证及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初步认为血瘀证和生物学功能异常、炎症反应之间有着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瘀治疗低血粘度缺血性血瘀证中风病的临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血化瘀法是否可用于治疗低血粘度缺血性血瘀证中风病一直存在争论。从病程、体质和证候特点等方面总结了低血粘度缺血性血瘀证中风病表现,结合临床体会,认为活血化瘀法可用于治疗低血粘度缺血性血瘀证中风病。  相似文献   

11.
血府逐瘀汤方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熊兴江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3026-3031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氏活血化瘀名方,本方证由四逆散方证、桃红四物汤方证合桔梗药证、牛膝药证而成.结合多年来的方证研究体会及血府逐瘀汤临床运用心得,从祖剂药证分析、经典方证阐释以及体质特征研究这3方面阐释血府逐瘀汤方证特征,为方证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SARS恢复期1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SARS恢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来源于天津市传染病医院、天津市海河医院的出院患者,共15例。依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治疗: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法,气虚血瘀兼。肾虚型治宜益气活血、滋补肝。肾法,气虚血瘀兼风痰阻络型治以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气虚血瘀兼肝郁型治以益气活血、疏肝理气法。[结果]全部病例治疗后临床症状、肺功能及胸片均明显改善。[结论]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SARS恢复期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韩冰教授在妇科疾病治疗中提出活血化瘀法有活血消溶与活血下血之分,在活血化瘀药中桃仁、红花、三棱、莪术4味药,均有活血化瘀止痛之效,均可以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瘀血证,但是桃仁、红花两味药活血化瘀,以下血为主,两味药为下法。而三棱、莪术两味药在活血化瘀上以消溶为主,可内消瘀结,是为消法。因此临床上应辨证辨病施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原因,活血化瘀治法可保护内皮细胞。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性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着重于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及活血化瘀药物和复方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研究着重于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及活血化瘀药物和复方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下一步研究要坚持"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且要加强对临床常见的血瘀证兼证的个性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消渴痹证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导师临床经验,认为湿瘀贯穿于消渴痹证始终。从内外湿邪交互影响、瘀血阻滞经脉两方面,分析湿瘀致病的特点及表现,指出湿与瘀均是消渴病的致病因素,由此进一步探讨消渴痹证的发生发展,总结出湿瘀互结的病机变化,湿瘀既是消渴痹证的病理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湿与瘀相互搏结形成消渴痹证。故临床治疗中应兼顾湿瘀两方面因素,以散寒除湿、化瘀通络,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为治法,将祛湿和活血化瘀相结合,湿瘀并治,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消渴痹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复发性流产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来发现易栓症与复发性流产关系密切,为治疗开辟了一条新径。中医根据易栓症与血瘀证的密切关系,也逐渐打破临床一味补肾、清热的局面,开始从瘀论治,并取得良好的疗效。通过论述血瘀证与易栓症所致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总结活血化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旨为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水血同病是慢性肾脏病常见的病机之一,中医证候表现为水瘀互结证,治疗时需兼顾活血化瘀、利水渗湿。血不利则为水,血分与水分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可见血病及水、水病及血诸证。古代医家如陈无择、唐容川、喻嘉言、叶天士等均有使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水肿、尿血等属慢性肾脏病证情的相关记载。当今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疗效观察、临床运用体会等方面,证明活血利水法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脏病的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8.
三期辨治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即早期活血化瘀利水,中期益气活血利水,晚期以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活血化瘀贯穿其治疗始终,临床上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瘀血生风的概念至今未能确立 ,是由于中医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所致。瘀血可导致内风 ,这在古代文献、现代临床、药物分类以及实验研究中均可得到证实。因此 ,应尽快建立瘀血生风的概念 ,以充实和完善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体系 ,为临床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风病证提供理论依据。对瘀血生风的概念、瘀血生风与其他内风证的关系、瘀血生风的立论基础以及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意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