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细胞中端粒(telomere)的长度与细胞寿命的调控密切相关,端粒长度的维持需要端粒酶(telomerase)的激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端粒酶的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研究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a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来检测36例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12例良性乳腺病变,6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6例乳腺癌组织中,有33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1.7%,而且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状态,临床分期有相关性.36例癌旁组织中,有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6%.12例良性乳腺病变中,仅有1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3%.6例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 ,探讨其作为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elomera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 ,TRAP)来检测 36例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 ,12例良性乳腺病变 ,6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6例乳腺癌组织中 ,有 33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其阳性率为 91 7% ,而且与肿瘤的大小 ,淋巴结的状态 ,临床分期有相关性。 36例癌旁组织中 ,有 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阳性率为 5 6 %。 12例良性乳腺病变中 ,仅有 1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阳性率为 8 3%。 6例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 ,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恶性淋巴瘤中端粒酶活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淋巴瘤细胞株及淋巴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其在淋巴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结合银染,检测3株人淋巴瘤细胞株、27例淋巴瘤和4例淋巴结良性病变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株人淋巴瘤细胞株均有端粒酶活性,其中2例活性较弱,低于淋巴瘤。结论:恶性淋巴瘤中存在端粒酶的活性表达,但有必要采用定位研究来识别具有端粒酶活性的细胞,对端粒酶阳性表达在淋巴组织疾患中的解释需特别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原发性肺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 TRAP法检测了 81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 ,包括 50例肺癌组织 ,2 4例慢性粘膜炎组织 ,7例化生、不典型增生组织。结果  50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 ,有 41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其阳性率为 82 % ;7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4例 ,2 4例慢性粘膜炎标本中 ,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结论 端粒酶是一种特异性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卵巢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检测4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及9例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在恶性和交界性卵巢肿瘤组中分别为83.33%(25/30)和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5963;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中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与前两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端粒酶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在卵巢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并有望作为卵巢上皮性癌基因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及癌旁黏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大肠癌临床诊断和确定手术切除范围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已建立的银染TRAP方法,检测29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近端即食管端距癌组织2cm,4cm,6cm,10cm,远端即肛门端距癌组织2cm,4cm,6cm) 黏膜组织,共8个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大肠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9.7%(26/29),其中近端2cm癌旁黏膜组织的阳性率为13.8%(4/29),远端2cm癌旁黏膜组织的阳性率为3.4%(1/29),而近端4cm,6cm,10cm,远端4cm,6cm癌旁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均为0(0/29),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及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既有可能成为大肠癌诊断的标志物,又可望为临床上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卵巢癌发 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端粒酶活性与临 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端粒 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检测45例卵 巢上皮性肿瘤及9例正常卵巢组织端粒 酶活性。结果: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在恶 性和交界性卵巢肿瘤组中分别为 83.33%(25/30)和5/7,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5963;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 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中未检测到端粒酶活 性,与前两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端粒酶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 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在卵巢 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 用,并有望作为卵巢上皮性癌基因治疗 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在消化道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并评价TRAP ELISA检测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TRAP ELISA方法检测了 112例肿瘤组织 (其中食管癌 12例、胃癌 36例、肝癌 15例、胰腺癌 11例、大肠癌 38例 )及 94例相应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83.33%、86 .11%、86 .6 7%、90 .90 %和 84 .2 1%。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 (P <0 .0 0 1) ,端粒酶的活性与肿瘤大小、转移、分化程度、分期均不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是消化道肿瘤诊断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而且TRAP ELISA检测法是一种非放射性同位素方法 ,可以快速并半定量地检测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端粒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性检测58例TCC组织、10例癌旁膀胱粘膜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TCC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6.2(50/58),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中端粒酶均为阴性。结论 TC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及癌旁膀胱粘膜组织。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端粒酶活性虽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端粒酶活性的强弱分布不同。端粒酶活性可作为TCC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复发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定量检测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端粒酶 活性高低与肿瘤恶性程度关系。方法:用TRAR-ELISA方法,对肿瘤组织端粒酶 活性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端粒酶 阳性率分别为:胶质瘤星形Ⅱ级40.0%,Ⅲ和Ⅳ级100.0%,肠癌84.6%,食管癌90.0%。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是诊断恶性肿瘤、判断愈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36例原发性肝癌及癌旁组织和3例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36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有29例(80.6%)阳性。而36例癌旁组织只有4例(11.1%)阳性。3例正常肝组织均阴性。4例癌旁组织端粒酶阳性的患者均于术后半年内复发。结论: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可望成为预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重要指标,对患者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术后随访观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胸腺瘤组织及瘤旁组织端粒酶的活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改良的TRAP法检测18例侵袭性胸腺瘤、39例非侵袭性胸腺瘤和瘤旁组织以及20例正常胸腺组织端粒酶活性,用Tecan酶免分析仪连续测定其450-630nm的OD值.结果:18例侵袭性胸腺瘤及其瘤旁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及活性强度OD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结论:端粒酶的检测有可能作为判别胸腺瘤良、恶性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胸腺瘤组织及瘤旁组织端粒酶的活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改良的TRAP法检测18例侵袭性胸腺瘤、39例非侵袭性胸腺瘤和瘤旁组织以及20例正常胸腺组织端粒酶活性,用Tecan酶免分析仪连续测定其450—630nm的OD值。结:果:18例侵袭性胸腺瘤及其瘤旁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及活性强度OD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结论:端粒酶的检测有可能作为判别胸腺瘤良、恶性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中卵巢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了解其血循环转移情况及其诊疗价值。方法:用改进的银染-TRAP(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33例卵巢癌患者术前及术后接受化疗后的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并以10例卵巢良病变患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33例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强阳性8例,弱阳性12例,术后接受化疗后仅6例弱阳性;10例卵巢良病变患者外周血1例端粒酶弱阳性,其余全部阴性。结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卵巢癌的治疗、预后的评估、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ang J  Li X  Li Q 《中国肺癌杂志》2000,3(2):98-100
目的 探讨端粒酶的表达与原发性肺癌的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技术(TRAP)-PCR-ELISA定量分析及TRAP-PCR银染定性分析主地24例肺癌新鲜手术标本及6例肺良性肿瘤手术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分析。结果 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织。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为75%;肺鳞癌端粒酶活性水平高于腺癌,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235,P〉  相似文献   

16.
卵巢癌端粒酶活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改进的银染 - TRAP(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法检测 33例卵巢癌组织及 1 0例 ;正常卵巢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3例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强阳性 1 8例 ;弱阳性 1 0例 ;1 0例正常卵巢组织 ,1例弱阳性其余全部阴性。结论 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高 ,与年龄、病理分类、组织分级等无明显关系 ,提示有可能成为卵巢癌临床诊断及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外周血中卵巢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了解其血循环转移情况及其诊疗价值。方法 用改进的银染 -TRAP(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法检测 3 3例卵巢癌患者术前及术后接受化疗后的外周血端粒酶活性 ,并以 10例卵巢良病变患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3 3例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强阳性 8例 ,弱阳性 12例 ,术后接受化疗后仅 6例弱阳性 ;10例卵巢良病变患者外周血 1例端粒酶弱阳性 ,其余全部阴性。结论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卵巢癌的治疗、预后的评估、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放射性定量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在检测人类恶性肿瘤细胞株端粒酶活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银染定量的TRAP方法检测SMMC-7721、K562、CNE-1、A549、HL-60细胞 的端粒酶活性。结果:9株人类恶性细胞株中8株呈端粒酶的阳性而其经热处理的标本均为阴性。结论:非放射性银染定量的TRAP方法具有高可信度、特异性及敏感性。且8株人类恶性肿瘤细胞株均有端粒酶活性表达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患外周血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通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65例乳腺癌患外周血端粒酶的活性,按照肿瘤大小、分级程度、浸润情况、淋巴结有无转移来分析端粒酶与乳腺癌患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外周血中检测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40.00%,低于相应的乳腺癌组织阳性率(61.54%),乳腺癌患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端粒酶相对活性的升高与患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呈正相关。结论:检测患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可能优于检测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可以对肿瘤患的病情进行实时监控,指导临床化疗。  相似文献   

20.
张岩松  刘宏毅 《浙江肿瘤》2000,6(4):214-215
目的:研究脑胶质母细胞瘤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银染法检查了25例胶质母细胞瘤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5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标本中有17例端粒酶活性阳性(68%),阳性患者存活时间(7.3个月)明显短于阴性患者(13.6个月)。结论: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用来判断其恶性程度和病人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