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背景:亲体供肝移植后由于止血和凝血指标的异常可出现出血及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但其具体变化规律如何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亲体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止血与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抽取44例亲体肝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7 d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抗凝血酶活性、纤溶酶原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动态变化.以32名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与结论:移植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p<0.01),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抗凝血酶活性、纤溶酶原活性降低(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升高(P<0.01);移植后1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抗凝血酶活性逐渐恢复正常,纤溶酶原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仍异常于正常值(p<0.01).结果提示亲体肝移植后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的恢复是相对较快的,而纤溶因子的恢复则较为迟缓,纤溶功能亢进,是肝脏移植严重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移植后凝血与止血功能的监测,是预防出血和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百草枯中毒患者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Ⅲ)及纤溶相关指标(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预后的相关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03-2014-02的百草枯中毒患者101例,按照生存组和死亡组分为二组比较凝血及纤溶功能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纳入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相互间的差异,分析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百草枯中毒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抗凝血酶-Ⅲ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百草枯中毒死亡组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高于生存组(P0.01),抗凝血酶-Ⅲ低于生存组(P0.05)。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死亡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8、0.741和0.629,均P0.01),抗凝血酶-Ⅲ水平与死亡呈显著负相关(r=-0.644,P0.05)。ROC曲线下面积提示D-二聚体,抗凝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均具有中高度的预测预后价值,根据最佳截断值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预测死亡率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69.5%~85.1%,60.5%~89.4%,0.593~0.653。结论: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对于百草枯中毒预后有较好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血浆和羊水中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状态。方法采用磁珠法检测孕妇第一产程末血浆和羊水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水平。结果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蛋白C活性、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羊水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超出了试剂盒的检测上限,未检测到蛋白S活性,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D-二聚体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水平分别为(0.27±0.46)g/L、(2.07±1.22)、(1.80±1.52)、(0.22±0.05)μg/mL和(0.32±0.09)。结论孕妇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孕妇血浆和羊水中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活性成分的变化可作为孕妇和胎儿健康状况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抗凝系统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84例AECOPD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4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纤溶-抗凝系统功能,对比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凝血四项检测指标PT、APTT、TT和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DP和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常存在较为明显的凝血-纤溶-抗凝功能系统失衡状态,故在AECOPD患者治疗中需密切监测凝血、纤溶、抗凝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和开腹术的血凝功能和C反应蛋白的改变.方法 检测42例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和43例开腹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患者术前和术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和急性期反应蛋白(CRP).结果 两组术后24 h PT、AFTT、FIB和T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D-D和CRP较术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能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但与传统剖腹手术相比,并无更严重的改变,也无更高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腹腔镜手术后炎症反应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方法采用CA-7000凝血仪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蛋白C活性(PC: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采用SLT SPECTRA酶标仪以ELISA法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凝血功能显著增强(P<0.01),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由于消耗显著减低(P<0.0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导致其处于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快速评价全膝或/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指导围术期抗凝治疗。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住院择期行全膝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4名,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术中总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等信息。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4 h的快速血栓弹力图(TEG)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名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24 h K值增加,α角和MA值减少(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24 h LY30和R值无明显变化(P0.05)。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即刻K值增加,α角和MA值减少(与术前比P0.05),而术后24 h K值、α角和MA值均恢复术前水平(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24 h,LY30和R值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不同关节置换术对机体凝血机制的影响不同,快速TEG能更敏感地反映围术期患者体内凝血功能的改变,可用于指导围术期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50例分娩前孕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D-D).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 PT、PT-INR、FIB、AT-Ⅲ、FDP、TT、D-D分娩前孕妇组分别为(11.86±0.63、0.89±0.058、4.75±0.84、194.89±41.45、4.73±0.79、18.70±2.23、0.48±0.279).非孕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20±0.54、1.02±0.055、3.00±0.13、249.64±38.60、3.57±0.72、17.00±1.94、0.30±0.095).以上各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PTT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分娩前孕妇凝血、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弱,分娩前孕妇作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对预防产后大出血,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二氧化碳(CO_2)气腹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根据气腹压力不同随机分为两组:低压力组(10mm Hg)和高压力组(14mm Hg),每组30例。于术前、术后1h、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在各时间点,两组PT、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的APTT较术前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FIB、DD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高压力组的FIB、DD水平升高幅度显著大于低压力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低气腹压力和高气腹压力均可导致术后高凝状态,但低气腹压力对凝血和纤溶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重型肝炎患者55例,分别于术前、手术1 h、无肝10 min、新肝5 min、新肝期3 h,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仪测定床边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的变化,记录凝血物质用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与术前值相比:应用凝血物质后,PT在手术1 h及无肝10 min缩短,纤溶酶活性在手术1 h下降(P<0.05),ACT、TT在无肝10 min进一步改善(P<0.05);关腹前凝血速率明显低于术前值(P<0.05或0.01),PF增高.结论:重型肝炎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差而复杂,护士应密切观察术中出血的情况,及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使用凝血物质,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的变化.方法对6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于入院后1d(急性期)及出院前1d(缓解期),以及6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分别抽血检测APTT、PT、FVⅢ:C、抗凝血酶活性(AT:C)以及D-二聚体等指标.结果慢性肺心病组缓解期P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其他指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慢性肺心病组急性期与缓解期比较,急性期APTT、PT显著缩短(P<0.05),FVⅢ:C显著升高(P<0.05),AT:C显著减低(P<0.05),D-二聚体显著增高(P<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和抗凝系统的紊乱,表现为高凝血活性、低抗凝活性和高纤溶活性,急性期比缓解期更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凝血功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心搏骤停后CPR患者,依复苏最终结果分为3组.复苏失败组25例,患者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ROSC)≥72 h,但最终死亡;存活组10例,患者复苏成功,康复出院;死亡组15例, CPR 30 min后无效死亡,或虽复苏成功但ROSC<2 h.于CPR过程中及ROSC 24、48、72 h取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vWF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死亡组CPR过程中PT、APTT、TT、D-二聚体、vWF均高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Fg、PLT、ATⅢ均低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ROSC 24 h起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升高,Fg、PLT、ATⅢ降低,均于ROSC 48 h达峰值或谷值(P<0.05或P<0.01);ROSC 72 h存活组各项指标较ROSC 48 h明显改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则改善不明显(P均>0.05).复苏失败组ROSC 24、48、72 h 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Fg、PLT、ATⅢ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或P<0.01).结论 心搏骤停和随后CPR患者存在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内/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纤溶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在肺癌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肺癌患者115例作为肺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tago-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进行检测。结果肺癌患者PT、APTT、TT、FIB、D-二聚体、FDP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转移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肺癌局限者(P〈0.05)。肺癌患者抗凝血酶Ⅲ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对肺癌的转移及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在恶性肿瘤患者预防性抗凝中的疗效。方法选择Khorana评分≥3分的血栓高危患者30例(高危组),Khorana评分1~2分的血栓中低危患者20例(中低危组),比较两组患者间凝血指标差异。高危组给予利伐沙班预防性抗凝(口服10mg/d),并比较该组用药前,用药4、24h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Ⅹa活性(Anti-Ⅹa)的差异,分析这些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高危组患者用药前较中低危组PT、INR、D-dimer、FDP明显升高(P<0.05),APTT、FIB、TT、AT、Anti-Ⅹ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预防性抗凝4h后PT、INR、APTT、Anti-Ⅹa均明显升高(P<0.05),用药后24h与用药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恶性肿瘤血栓高危患者应进行预防性抗凝,利伐沙班预防性抗凝可抑制外源性、内源性两大凝血途径,从而降低血栓风险;不同个体间采用相同剂量利伐沙班预防性抗凝效果差异较大,建议采取个体化预防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的变化,探讨冠心病患者实验室监测指标在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风险的意义。方法检测并回顾分析6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Hcy、vWF、凝血因子及抗凝血因子的变化,并与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心肌梗死患者组血浆Hcy、v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性(PA)、凝血酶活性(T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血浆蛋白C活性(PC:A)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浆Hcy、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功能失调等改变是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将Hcy、vWF、FIB等作为冠心病患者定期的实验室监测指标,起到积极预防心肌梗死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CT值联合凝血纤溶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TV)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发生下肢DTV的98例患者为研究组,另取同期本院未发生下肢DTV的98例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和测定凝血纤溶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T值、凝血纤溶指标与下肢DTV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CT值和凝血纤溶指标对下肢DTV的诊断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CT图像显示,下肢DTV的静脉管腔未见造影剂填充,呈低密度;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CT值、FIB、D-D均较高(P < 0.05),aPTT、PT、ATⅢ均较低(P < 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T值、aPTT、PT、FIB、D-D、ATⅢ与下肢DTV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46,敏感度为81.63%,特异性为95.92%。结论  CT值、凝血纤溶指标与下肢DTV具有相关性,其联合诊断在下肢DTV患者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普通冰冻血浆(FP)和新鲜冰冻血浆(FFP)中血浆组分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提供的FP和FFP各20份,血浆融化后即刻分别检测凝血因子、纤溶系统及抗凝蛋白指标等12种血浆组分,即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凝血因子V(FV)活性、纤维蛋...  相似文献   

18.
张琳  唐沪强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66-167,16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28例胃癌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并与67例胃溃疡患者、84例胃炎患者及6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PT、APTT、TT较胃溃疡、胃炎患者和健康人明显延长(P<0.05),Fib、D-D明显增高(P<0.05),AT-Ⅲ则明显减低(P<0.05).结论 PT、APTT、TT′结果延长,提示胃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D-D结果增高可致胃癌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胃癌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止凝血功能指针的变化,了解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将78例宫颈癌患者按病理分期分为Ⅰ~Ⅱ期组(49例)、Ⅲ~Ⅳ期组(29例),采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不同分期的宫颈癌患者和62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宫颈癌患者的FIB、D-dimer水平与健康体检者和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相比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T、TT、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为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dimer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TT、APT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常伴随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改变,监测患者体内FIB、D-dimer的改变可作为预防血栓形成及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凝血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且能为宫颈癌的病情进展与临床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新生儿凝血与纤溶实验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医师早期干预治疗 DIC 新生儿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验室依据.方法用凝固法、凝血酶法(Glauss 法)、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乳胶凝集半定量法分别测定 DIC 组20例、早期可疑 DIC 组25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足月新生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FIB)、血浆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DIC 新生儿患者组 D‐D 和 FPD 显著升高,PT 、APTT 、TT 均延长,而 FIB 均显著降低,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可疑 DIC 阶段,D‐D 和 FDP 阳性率分别为84%和52%,而 PT 、APTT 、TT 、FIB 的异常率仅为44%、32%、24%、20%.结论DIC 新生儿存在纤溶,抗凝系统的激活及凝血因子的损耗,尤其 D‐D 、FDP 的变化显著,是观察新生儿早期 DIC 的重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