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调查了33具尸体,胃后动脉出现28例,出现率为84.85%。本组共出现胃后动脉32支,其中起于脾上极动脉的17支(53.13%);起自脾动脉近侧1/3的5支(15.63%);中1/3的7支(21.88%);远侧1/3的3支(9.38%)。胃后动脉的平均外径为0.28±0.10(0.1—0.5)mm。本文为解剖学和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80具胎儿的左、右肾脏的肾极动脉,结果表明:肾极动脉的出现率为18.75±3.09%,其中一支型肾动脉最多占84.62±7.08%;二支型肾极动脉次之占15.38±7.08%,未见三支或三支以上肾极动脉。其中以右肾上极动脉为最多占78.79±7.12%;下极动脉次之占21.21±7.12%。肾极动脉多起子肾动脉或其分支,占78.79±6.07%;起于腹主动脉者次之占14.71±6.07%;也有起源于肾上腺动脉及睾丸动脉的肾极动脉。  相似文献   

3.
回肠直动脉及器官表面动脉的形态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回肠直动脉分支类型、管径、间距以及器官表面动脉吻合网眼密度 (吻合网眼数 /统计肠总面积 )的观测 ,研究回肠直动脉对血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人及 2~ 6岁小儿尸体进行股动脉插管、乳胶灌注后解剖剥离 ,观察分支类型并测量其管径、间距以及单位面积吻合网眼密度。结果 :回肠各段直动脉、管径、间距均有所不同 ,其管径平均为 (0 .6 1± 0 .0 2 )mm、(0 .5 3± 0 .0 3) mm、(0 .5 1± 0 .0 1) mm ,间距为 (2 .2 1± 1.6 4 ) m m、(2 .17± 1.17) m m、 (2 .85± 0 .4 6 ) m m ,分支以 2支型为主 ,占 4 0 .2 3%、4 3.4 2 %和 4 3.5 2 %。结论 :回肠各段直动脉管径、间距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7年开展胸腔镜下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24例,效果满意。现将麻醉处理有关事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患者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2~14岁,平均(6.24±3.30)岁。体重12~56 kg,平均(22.43±10.64)kg。ASA均为Ⅰ~Ⅱ级。动脉导管直径5~14 mm,平均(8.5±2.04) mm。平均肺动脉压力4~6.93 kPa,平均(4.61±0.97)kPa。麻醉时间55~135 min,平均(86.6±19.9) min,手术时间40~120 min,平均(71.8±19.6)min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冠状胃短静脉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及脾功能亢进的长期疗效。方法经胃镜、超声、CT、实验室检查证实93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脾功能亢进患者,随即分成:37例联合组,56例单纯对照组,并随访5年,定期复查胃镜、超声及肝功能及血细胞分析。结果联合组33例(89.6%)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消失,4例(10.4%)明显减轻,无1例发生再出血,白细胞(6.9±1.3)×109/L、血红蛋白(134.6±16.4)g/L,血小板(164.6±59.8)×109/L,门静脉血流量(0.66±0.15)L/min,而单纯对照组食管胃底静脉消失43例(76.8%),12例(23.2%)明显减轻,3例(5.4%)发生再出血,白细胞(4.8±1.3)×109/L,血红蛋白(98.2±16.6)g/L、血小板(116.2±45.9)×109/L、门静脉血流量(0.87±1.4)L/min;两组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胃冠状、胃短静脉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快、复发率及再出血发生率低、长期疗效好,并有很好解除脾功能亢进症状,使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恢复正常值作用,优于单纯胃冠状、胃短静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空肠直动脉动脉弓级数、分支类型、长度、管径、间距以及器官表面动脉吻合网眼密度 (吻合网眼数 /统计肠总面积个 /m2 )的观测 ,研究直动脉对空肠血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人及 2~ 6岁小儿尸体进行股动脉插管、乳胶灌注后解剖剥离观察其分支类型并测量其管径、间距。结果 :空肠各段直动脉长度、管径、间距均有所不同。直动脉分支各段以 3支型为主 ,占 5 2 .19± 8.0 4 %、4 2 .80± 6 .0 7% ,其长度为 2 2 .32± 0 .31mm、 2 5 .0 0± 0 .37m m ,管径平均为 0 .6 8± 0 .18m m、0 .72± 0 .0 1mm ,间距为 2 .89± 1.72 m m、2 .79± 2 .0 6 mm。结论 :空肠两段中直动脉长度、管径、分支类型间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8例佳木斯地区成人寰椎进行了观察与测量,主要结果:出现骨质增生者共71例,占35.859%。其中,出现率最高的部位是前弓齿突凹周围,占24.242%;其次是出现于侧块上方关节凹周围。上关节凹可区分为完整型和分离型(一侧上关节凹有两个独立的关节面)两种,其中,分离型有27例,占13.63%;寰椎出现椎动脉孔(管)者12例,出现率为6.06%;寰椎矢状径为43.97±3.14mm,全宽为74.54±5.24mm,横径为27.58±3.07mm,椎孔指数为107.69,椎孔最小横径为15.07±1.95mm;下关节面面积,左侧为217.540mm,右侧为218.106mm;横突孔直径,左侧为7.65±1.83mm,右侧为7.49±1.63mm。  相似文献   

8.
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肝动脉变异发生率、性别差异及变异分型,提高对变异肝动脉的认识,指导临床进行准确的诊疗。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观察解剖实验室标本、回顾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近年开展的数字减影及CT血管成像资料,分析肝动脉起源和动脉走行分布情况等解剖特征,按起源分布进行分类统计变异发生率及确定变异类型。结果正常型(肝总动脉起源于腹腔干)7123例,占77.27%。变异的肝动脉2095例,占22.73%。其中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SMA)1031例,占11.18%;起源于胃左动脉(LGA)787例,占8.54%;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 胃左动脉的87例,占0.94%;起源于腹主动脉32例,占0.35%;起源于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30例,占0.32%;起源于腹腔干和腹主动脉58例,占0.63%;起源于胃十二指肠15例,占0.16%;其余各类起源复杂罕见,共55例,占0.60%。结论肝动脉变异种类繁多复杂。男性肝动脉变异比女性高。根据起源分型变异肝动脉,对于临床医生加深对变异肝动脉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儿童膝下外侧动脉蒂腓骨头骨骺皮瓣的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2~16岁儿童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膝下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膝下外侧动脉始于腘动脉,起点距腓骨头尖上方(1.6±0.5)cm,起始部外径(1.3±0.4)mm。从起点至第一下行骨膜支距离(2.5±0.6)cm,至第一皮支距离(2.9±0.2)cm。结论膝下外侧动脉可携带腓骨头及相应皮瓣。皮瓣面积最大约为10.0cm×6.0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56层螺旋CT技术对胃左动脉显示及胃左动脉解剖变异情况,探讨胃左动脉解剖变异在腹腔镜手术及胃胰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以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03 ~2014-03,340例行上腹部256层螺旋CT检查观察患者为研究对象,以Michels的分型标准对病变形态、位置及供血来源进行分型,观察确诊为肝左叶原发性肝癌的患者的病变形态、位置及供血来源,判断胃左动脉是否参与变异供血.结果:271例为正常胃左动脉解剖型(Ⅰ型),69例为变异胃左动脉,其中Ⅱ型共35例,Ⅲ型未见发现,Ⅳ型2例,Ⅴ型4例,Ⅵ型3例,Michels未包含的类型共25例.结论:256层螺旋CT可精确观测胃左动脉起源、分支、临近解剖变异情况,通过Michels细化分型,可提供准确影像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