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MRI与CT对鼻咽癌局部侵犯的检测差异及其对鼻咽癌T分期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68例,放疗前5 d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和增强MRI。在CT和MRI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局部侵犯范围和T分期。结果 MRI对鼻咽癌侵及头长肌、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和颅内的检出率分别为82.4%、85.3%、39.7%、48.5%、54.2%和20.6%,CT的检出率分别为58.8%、70.6%、17.6%、17.6%、29.4%和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RI和CT对鼻咽癌侵犯鼻咽壁、鼻腔、口咽、副鼻窦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21例(30.9%)T分期发生改变。结论与CT比较,MRI在鼻咽癌诊断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发现咽后淋巴结、头长肌、颈动脉鞘区、颅底骨质、海绵窦和颅内的病灶。MRI可使患者T分期升级。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的CT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比较CT与MRI对鼻咽癌侵犯部位检出率的差别;评价MRI相对于CT对92分期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250例,所有病例同时具有治疗前鼻咽和颈部的CT及MRI资料.在CT和MRI上分别评价各个解剖部位的受侵犯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92分期.结果:MRI对于鼻咽超腔、茎突前间隙、口咽、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鼻窦、颈椎和颞下窝等侵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有统计学意义.CT与MRI对于鼻腔、茎突后间隙侵犯及颈部淋巴结的检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RI使32.0%的T分期发生改变;11.6%的N分期发生改变;30.0%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MRI对于诊断鼻咽癌的超腔侵犯、颅底骨质、鼻窦、海绵窦受侵,以及咽后淋巴结转移要明显优于CT;而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方面与CT结果一致.MRI主要影响鼻咽癌92分期的T分期;对N分期影响不大,临床分期的改变将有利于指引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MRI、增强CT和PET-CT对鼻咽癌颅底侵犯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MRI、增强CT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对鼻咽癌颅底侵犯的诊断价值,为鉴别诊断鼻咽癌病灶是否有颅底侵犯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对57例鼻烟癌患者同时行鼻咽MRI、增强CT和PET—CT,3种检查均在20d内完成。以组织病理学或至少6个月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为诊断病灶性质的标准,比较这3种方法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及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结果:增强CT、MRI和PET-CT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敏感度分别为68.18%、84.09%和97.67%;特异度分别为76.92%、69.23%和57.14%;准确度分别为70.18%、80.70%和87.72%;PPV分别为90.90%、90.24%和87.50%;NPV分别为41.67%、56.25%和88.89%。PET—CT在敏感度方面较增强CT和MRI有明显优势(P〈0.05),准确度和NPV等方面优于增强CT(P〈0.05),其NPV也优于MRI。结论:在3种影像学方法中,PET—CT对初治鼻咽癌患者颅底是否累及的判定可能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4.
MRI、CT和PET-CT检查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ang LL  Ma J  Chen Y  Zong JF  Sun Y  Wang Y  Wu HB  Cui NJ 《癌症》2007,26(7):737-741
背景与目的: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已成为鼻咽癌放射治疗发展的方向,靶区勾画的精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MRI、CT以及18F-FDG PET-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为设计放射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5年4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87例,所有病例同时具有治疗前鼻咽和颈部的MRI、增强CT及PET.CT检查资料.在MRI、CT及PET-CT上分别评价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74侧(87例患者)咽旁间隙中,MRI、CT和PET-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44.8%、33.9%和24.1%.MRI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优于CT(P=0.037).MRI及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高于.PET-CT,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咽后淋巴结的最小径与PET-CT的标准摄取值呈正相关(r=0.832,P<0.001).结论:MRI对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高于CT及PET-CT.在鼻咽癌的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中,三者的结合应用将有利于提高靶区勾画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MRI和PET-CT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 Y  Zhao C  Xie CM  Lu LX  Sun Y  Han F  Wu HB  Cui NJ  Zeng ZY  Lu TX 《癌症》2006,25(5):521-525
背景与目的:目前,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议;^18FDG-PET-CT近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拟对比CT、MRI和^18FDG-PET-CT检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合临床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和^18FDG-PET-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以横断面图像上咽后间隙内最大径≥4mm的独立肿大结节、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作为CT/MRI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判定标准;肿大咽后淋巴结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明显高于周围组织且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2.5为^18FDG-PET-CT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治疗后咽后淋巴结的消退情况,比较三者对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差异及诊断价值。结果:CT、MRI和PET-CT对53例患者106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39.6%(42/106)、45.3%(48/106)、20.8%(22/106),CT和MRI显著高于PET-CT(P〈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T和MRI检出最大径0.4~0.9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有27例和31例.但PET-CT仅检出5例;其中MRI检出最大径≤0.4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7例,CT检出4例,PET-CT均未见放射性浓集。最大径≥1.0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12、14和13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诊,1例最大径为1.0cm(合并坏死)和1例最大径1.5cm的咽后淋巴结在治疗后6个月内消退,其余均在放疗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诊断.MRI较CT并无明显优势。对最大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并发坏死或横径≤0.5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最大径〉10.4cm作为CT/MRI诊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阳性标准较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CT与MRI对于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卵巢癌患者术前同时进行CT和MRI检查,并评估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在对卵巢癌的临床诊断中,CT准确率为82.1%,MRI准确率为94.6%。在对卵巢癌的定性诊断中,CT准确率为71.4%,MRI准确率为87.5%。在对卵巢癌的分期诊断中,CT准确率为73.2%,MRI准确率为89.3%。在对卵巢癌侵袭和转移的诊断中,CT总的准确率为49.2%,MRI总的准确率为84.1%。结论对卵巢癌的诊断,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7.
CT和MRI在鼻咽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咽癌(NPC)分期以CT为标准,但MRI多参数成像和高软组织分辨力可更早诊断及更细致了解肿瘤侵犯范围,从而指导个体化治疗。现综述CT和MRI在临床分期中的诊断作用及其价值比较。  相似文献   

8.
CT和MRI确定鼻咽癌原发肿瘤靶区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国清  唐曦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6):906-909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计划设计中CT和MRI确定肿瘤靶区(GTV)的价值比较。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9例NP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型16层螺旋CT机,常规轴位平扫。MRI检查使用GESigna1.5Tesla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统计方法为配对t检验。结果:MRI组和CT组勾画的靶区中,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32.49±19.91)cm3,(29.06±18.75)cm3,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5.268,P=0.000)。早期和进展期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t=5.677,P=0.000;t=3.310,P=0.005)。在T1、T2、T3期中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值分别为0.005、0.001和0.004),而在T4期中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MRI组勾画靶区较CT组精确。因此建议在鼻咽癌肿瘤靶区勾画中应以MRI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CT与MRI对比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CT及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60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于放射治疗前同期进行鼻咽颅底连续横断位CT扫描及FSE轴、冠、矢状位T1WI和轴位T2WIMRI检查,对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MRI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在全部患者中为16.7%、53.3%。经检验,P<0.001,有显著性意义。破坏的部位均以斜坡最多见。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颅底骨侵犯SPECT及CT检测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SPECT及CT以鼻咽癌颅底侵犯的检测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63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于放射治疗前同期进行全身前后位加颅底左右侧位SPECT骨显像及鼻咽、颅底连续模断CT检查,采用双盲法对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PECT、CT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在全部患者中分别为63.5%、25.4%;在头痛、颅神经损害及两者并存患者中分别为87.9%、93.3%、92.3%和42.4%、46.7%、46.2%;在T1+T2期及T3+T4期患者中分别为37.5%、90.3%和0.0%、51.6%;在N0+N1期及N2+N3期患者中分别为63.9%、63.0%和19.4%、33.3%。经McNemar检验,P值均<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PE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SPECT与CT检测符合率为61.9%,不符合率为38.1%。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头痛及T分期是SPECT阳性检出的危险因素(OR头痛=3.864,ORT分期=6.422),T分期及N分期是CT阳性检出的危险因素(ORT分期=48.932,ORN分期=2.860)。结论 SPE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敏感性优于CT,但特异性不如CT。SPECT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分期有较好的相关性,其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临床上,若结合患者头痛、颅神经损害症状及T、N分期情况,综合分析SPECT及CT结果,有可能提高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MRI、CT、PET—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碧玲 《肿瘤学杂志》2009,15(7):589-592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在鼻咽癌诊断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多参数成像.可清晰地从形态学和功能改变方面为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应用对比剂增强和压脂序列扫描是目前评估鼻咽癌病灶范围、分级分期的最佳影像学手段。CT扫描在诊断颅底骨质侵犯方面具备优势。PET—CT则在发现原发灶和远处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全文就目前各种不同影像学检查对鼻咽癌的诊断进行评价.并着重介绍了MRI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的CT与MRI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10月到2005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107例鼻咽癌患者,均行MRI和CT扫描,并根据临床资料和CT或MRI进行’92分期。[结果]MRI对于腔内病变的诊断以及翼腭窝、颞下窝、颈长肌、海绵窦、颅底、颈椎、咽后淋巴结、颈淋巴结等侵犯的检出要高于CT,而对鼻腔、口咽、咽旁间隙等检出与CT差别不大。根据’92分期原则,MRI相对于CT使33.6%(36/107)的病例发生了T分期改变。[结论]MRI对鼻咽癌的诊断、分期相对CT有优势。联合应用更有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其发生率的增加及临床治疗方式的细化,对宫颈癌术前的明确分期及对肿瘤术后复发及转移的评估尤为重要。同一肿瘤应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出现不同的结果,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所以影像学检查在肿瘤术前分期及术后复发病例评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计划设计中 CT 和 MRI 确定肿瘤靶区(GTV)的价值比较。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9例 NPC 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治疗前1周内均有 CT 和 MRI 资料。CT 扫描采用 GE Lightspeed 型16排螺旋 CT 机,常规轴位平扫。MRI 检查使用 GE Signa 1.5Tesla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标准头部正交线圈,常规 SE 序列,扫描方向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10例增加 FLAIR 序列,扫描范围上至鞍上池,下至第2颈椎下缘水平。部分病例行 Ultravist CT 扫描或/和 GD-DTPA MR 扫描。统计方法为配对 t 检验。结果 CT 组和 MRI 组勾画的靶区中,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32.49±19.91 cm~3,29.06±18.75cm~3,二组对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t=5.268,P=0.000)。早期(T1+T2)和进展期(T3+T4)二组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t=5.677,P=0.000;t=3.310,P=0.005)。在T1、T2、T3期中二组对比差异明显(P值分别为0.005、0.001和0.004),而在 T4期中二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 MRI 组勾画靶区较 CT 组精确。因此,建议在鼻咽癌肿瘤靶区勾画中应以 MRI 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5.
CT和MRI确定鼻咽癌原发肿瘤靶区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计划设计中CT和MRI确定肿瘤靶区(GTV)的价值比较。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9例NP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治疗前1周内均有CT和MRI资料。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型16排螺旋CT机,常规轴位平扫。MRI检查使用GE Signa 1.5Tesla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标准头部正交线圈,常规SE序列,扫描方向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10例增加FLAIR序列,扫描范围上至鞍上池,下至第2颈椎下缘水平。部分病例行Ultravist CT扫描或/ 和GD-DTPA MR扫描。统计方法为配对t检验。结果CT组和MRI组勾画的靶区中,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32.49±19.91cm3,29.06±18.75cm3,二组对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t= 5.268,P=0.000)。早期(T1 T2)和进展期(T3 T4)二组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t=5.677,P=0.000;t=3.310,P=0.005)。在T1、T2、13期中二组对比差异明显(P值分别为0.005、0.001和0.004),而在T4期中二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MRI组勾画靶区较CT组精确。因此,建议在鼻咽癌肿瘤靶区勾画中应以MRI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氟一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PET-CT)在寻找原发灶不明转移癌(CUP)患者原发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为寻找原发灶而行^18F-FDGPET.CT扫描的CUP患者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1-82岁,平均(57±16)岁。依据转移癌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28例)及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20例),计算并比较^18F-FDGPET-CT诊断各组原发灶的灵敏度。结果^18F-FDGPET-CT寻找CUP患者原发病灶的灵敏度为66.7%(32/48),寻找颈部淋巴结转移CUP患者的灵敏度为78.6%(22/28),非颈部淋巴结转移CUP患者的灵敏度为50.0%(10/20);^18F-FDGPET-CT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组CUP患者原发灶的灵敏度与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4.286,P〈0.05)。结论^18F-FDGPET-CT诊断CUP患者原发灶灵敏度较高,尤其适用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UP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测及诊断价值。[方法]12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初诊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结果]CT、MRI对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率分别是19.53%(25/128)和49.22%(63/128)(P〈0.05)。其中CT检出单部位侵犯6例(24.00%),多部位侵犯19例(76.00%);MRI检出单部位侵犯18例(28.57%),多部位侵犯45例(71.43%)。[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测优于CT,尤其在鼻咽癌早期骨髓侵犯方面MRI较CT敏感,其对鼻咽癌的准确分期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