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彦华 《中医药学刊》2010,(6):1184-1186
目的: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和西医治疗结果的比较,评价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把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78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20例,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加用中医综合治疗。结果:治疗中两组NIHSS评分、BI指数和MoCA评分比较各表都显示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于早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在治疗效果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平 《亚太传统医药》2013,9(6):110-111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早期康复治疗+胞二磷胆碱+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协定处方”配方颗粒安慰剂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基础疗法+早期康复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中医综合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NIHSS、中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由于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原因,该组研究结果并不显著,但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知,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中医综合疗法对患者的治疗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谢滨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76-3177
急性缺血性中风属临床危重病症,致残致死率较高,因其临床症状多样且发病原因复杂,导致该病的治疗呈多向性和个体性,治疗效果较差。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法逐渐增多。在诸多疗法中,西医治疗联合中医综合治疗的疗效最为显著。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间,以7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中医综合疗法的临床价值进行  相似文献   

4.
高敏  徐祖浩  林木灿  陈婷 《新中医》2013,(11):11-13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治疗组予基础治疗加中医综合疗法,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加西医常规疗法,2组观察疗程均为14天。观察比较治疗前后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O.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医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2.50%,对照组为15.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较西医常规疗法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中医证候等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中外文数据库获得研究方案为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象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文献,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RCT,共2003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结果: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总体疗效比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明显;患者NIHSS、BI指数、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改善,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50例的临床疗效和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即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针灸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振颓合剂。2组均以28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第28天,2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第28天,2组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综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和西医治疗结果的比较,从BI指数和(GOS)评分等多维度、分阶段评价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综合救治方案的有效性。方法:把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80人随机分成两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加用中医综合治疗。结果:治疗中和随访期两组BI指数和(GOS)评分比较的各表都未显示统计学意义,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治疗组的疗效逐渐显现。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于急性缺血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在治疗效果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上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疏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AI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1次/d;对照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7%,对照组为4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中医症候改善明显.结论 疏血通治疗AI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综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康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应用综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康复影响。方法:将45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即治疗组和对照A组、对照B组。治疗组180例,对照A组180例,对照B组90例,治疗组采用综合疗治疗,对照A组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对照B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4周1疗程。结果:治疗组的康复疗效与对照组的康复疗效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A组康复疗效与对照B组康复疗效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积极应用综合疗法较单一药物疗法有明显的优势,而中西医结合治疗亦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疏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AI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1次/d;对照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7%,对照组为4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中医症候改善明显.结论 疏血通治疗AI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方案早期干预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原则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例72例,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中医组给予中医康复技术,基础治疗除基础干预外,还增加中药注射剂早期介入,辨证中药汤剂,中药泡洗。西医组为现代康复技术和基础干预。两组各观察14d,观测指标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中医证候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ADL-R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ADL-R量表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方案早期干预缺血性中风具有治疗作用,可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经早期针刺疗法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的效果,观察患者预后,指导未来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医院7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对患者编号,采用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奇数)与对照组(偶数),各35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与化痰通络汤治疗,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联合早期针刺疗法,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检测两组C-反应蛋白(CRP)及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情况并比较;各时点,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DS)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2个疗程后,记录两组功能独立障碍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CRP、APTT及FIB均小于治疗前,PT及TT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RP、APTT及FIB均小于对照组,PT及TT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NDS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独立障碍率为48.57%,低于对照组的74.29%(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经早期针刺疗法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全身炎症反应程度,改善凝血功能,患者功能独立障碍发生率降低,预后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缺血性中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以往的研究表明,针刺较早地介入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能取得很好的近期疗效,并可促进临床相关理化指标的改善。笔者以现代康复医学的相关量表评价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近、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8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针刺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的近期、远期疗效。方法:178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89例,分别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传统针刺法治疗,1次/d,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SSS评分的动态变化以及治疗后6个月时SS-QOL评分和OHS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及6个月SSS评分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随访时治疗组患者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状况及OHS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较传统针刺法更有助于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评价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从K患者入院并筛选分组后开始给药,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证候积分值。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8%,对照组为71.4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化瘀Ⅱ号方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相似文献   

16.
我们自1985年以来的临床实践工作中.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16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效果。方法:10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用西药治疗,实验组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90.00%,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针刺"四海之腧"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四海之腧组(29例)和空白对照组(30例),每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纤维蛋白原(FIB)、脂蛋白(Lpa)、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客观指标量值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但四海之腧组的下降幅度明显比空白对照组大(P<0.01);两组间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四海之腧组比空白对照组好;治疗后四海之腧组各客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空白对照组则除Crp外均无明显变化(P>0.05);四海之腧的Cr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四海之腧针刺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四海之腧针刺法能有效地降低各种中风危险因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5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以常规治疗,治疗组54例在此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加味。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对血液流变性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笔者采用中药、针灸、运动等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102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