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手掌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防治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手掌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治疗、预防方法及其形成机理。方法 报告3例因锐器戳伤手掌部掌浅动脉弓及指掌侧总动脉而形成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小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机理,从而提出预防方法。结果 3例明确诊断后均行手术治疗,术后1年随访,假性动脉瘤未复发,手部血循环正常。实验证实,小动脉外伤致破裂后5~11d或形成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结论 手掌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依据是:(1)手掌部有锐器戳伤史;(2)伤后1周左右,局部隆起博动性小包块;(3)超声多普勒检查该包块具有收缩期血管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显示该包块呈囊状结构形态,囊腔内有血液涡流信号。治疗方法是切除瘤本并结扎其近、远两端载瘤动脉。伤后及时结扎手掌部破损动脉能预防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并动静脉瘘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报告1例腰椎间盘手术所致的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并动静脉瘘,比较分析MRA和DSA对该病的诊断价值。结果:MRA能够明确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的诊断,与DSA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MRA对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并动静脉瘘的确诊有重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常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增强CT在创伤性内脏假性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6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内脏假性动脉瘤的多层螺旋增强CT影像资料,分析多层螺旋增强CT对内脏假性动脉瘤的检出率及术前诊断符合率.并分析内脏假性动脉瘤漏诊原因。结果多层螺旋增强CT对内脏假性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多层螺旋增强CT术前明确诊断假性动脉瘤17例.术前诊断符合率65.4%(17/26);9例内脏假性动脉瘤术前漏诊,漏诊率为34.6%(9/26)。结论多层螺旋增强CT是一项检查创伤性内脏假性动脉瘤简便、无创且有效的影像学方法,能够显示假性动脉瘤的特征性征象,可作为创伤性内脏假性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检查(DSA)明确诊断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延迟性鼻衄常发生于颅脑损伤1-3个月之后。伤后MRI表现为蝶窦内血肿,伴血肿内流空现象。1例病人行选择血管内介入可脱球囊闭塞并旷置载瘤的颈内动脉;1例病人行选择颈部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病人疗效均佳。结论对于伴有单眼盲、颅底骨折和蝶窦内血肿以及严重鼻衄的病人要高度怀疑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可能,可先行头部MRI筛选诊断。若出现延迟性严重鼻衄,及早行全脑血管DSA明确诊断。根据病人脑动脉环侧支循环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各种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2010年7月收治的32例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诊治情况.根据假性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与受损血管口径不同,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1)假性动脉瘤切除+动脉重建;(2)瘤体切开或切除+破口修补;(3)瘤体切除+受损动脉结扎;(4)血管腔内治疗,带膜支架置入;(5)B超引导下破口压迫.结果 患者近期治愈率100%,29例随访1~13年,假性动脉瘤未再复发,无死亡;1例截肢.结论 根据假性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与受损血管口径大小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周围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创伤性周围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8例创伤性周围假性动脉瘤。均手术治疗 ,其中动脉重建 17例 ,直接修补 2 9例 ,补片修补 6例 ,动脉结扎6例。结果 死亡 1例 ,其余 5 7例术后痊愈出院。随访 3 5例 ,均未截肢或出现脑缺血症状 ,3例移植血管闭塞 ,其余均保持通畅。结论 凡损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一经确定 ,应行手术治疗 ,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阻断动脉血流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使用Fogarty导管简便易行 ,介入法置入气囊导管 ,也可阻断血流。防止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的最好方法是创伤早期对血管损伤的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动脉瘤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后动脉壁全层破裂出血产生血管周围血肿,被纤维组织包绕后就形成了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外伤性动脉瘤可分为三种情况;急性创伤性搏动性血肿,慢性创伤性动脉瘤和创伤性动静脉瘘伴囊状扩张。创伤性真性动脉瘤是在动脉壁或动脉壁局部外膜扩张后薄弱断裂后产生,其发病率甚低。因此,创伤性动脉瘤主要是假性动脉瘤。创伤性动脉瘤和创伤性动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创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创伤性血管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对已进行腔内治疗的6例创伤性血管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创伤性血管病变包括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锁骨下动静脉瘘、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髂动静脉瘘、髂动脉假性动脉瘤、股浅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所有病变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经腔内移植物治疗后均立刻重建血流通道。6例均得到随访,2个月至4年内所有移植物均通畅。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腔内技术治疗创伤性血管病变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损伤小等优点,可望成为创伤性血管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4—2004年救治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42例,其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人造血管治疗移植修复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采用人造血管移植的25例血管通畅良好,全部保住肢体,但其中1例因入院前肢体缺血时间较长,造成部分肌肉坏死出现一定的功能障碍。结论对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处理,采用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创伤性周围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压迫、瘤腔内注射凝血酶,以及手术缝合破口,补片修补,血管移植等方法治疗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瘤18例。结果:超声引导下压迫、瘤腔注射凝血酶5例及手术治疗13例均获成功,无远端动脉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显示假性动脉瘤消失,动静脉血流恢复正常。结论: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应尽早处理,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性胼周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分析近4年来确诊的2例创伤性胼周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病人均开颅手术治愈,1例中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结论创伤性胼周动脉瘤发生率低,易漏诊,脑外伤后出现纵裂或胼胝体血肿应行CTA检查以排除创伤性胼周动脉瘤的可能,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假性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4例LC术后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诊治要点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结果:4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右上腹痛、上消化道出血、黄疸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诊断,选择性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同时行栓塞治疗成功,均治愈。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选择性血管造影是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介入栓塞治疗应作为假性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与手术操作有关,应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3.
程波  童强  卢晓明  王国斌 《腹部外科》2004,17(5):292-293
目的 总结腹部脏器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2001年16例腹部脏器假性动脉瘤,其中肝动脉瘤6例、脾动脉瘤6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4例。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年。结果 16例假性动脉瘤病人中15例表现为破裂出血。手术3例,成功2例,死亡1例。经动脉导管栓塞13例,全部成功且无并发症及复发。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腹部脏器假性动脉瘤急诊有确诊价值,经动脉导管栓塞术是绝大多数病人首选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分析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输尿管瘘的发病机理及诊治方法。方法 复习文献,对1例创伤性髂动脉假性动脉瘤输尿管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男,49岁,临床表现反复大量肉眼血尿,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输尿管镜检查确诊。结果 行右髂外动脉球囊扩张、右髂内动脉栓塞和带膜支架管右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痊愈,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输尿管瘘临床罕见,以大量血尿为特点,DSA及输尿管镜检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血管内支架腔内隔绝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诊治的方法与随诊。方法自1997年7月至2006年5月,对12例外伤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进行自体静脉移植治疗,彩色多普勒在诊断及随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果12例病人治疗效果满意,自体静脉移植后血管畅通,全部病例行走自如,重返工作岗位。结论自体静脉移植治疗及彩色多普勒随诊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具有实用性、可靠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炎合并胰周假性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0例急性或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周假性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脾动脉及分支动脉瘤4例,胰十二指肠上动脉瘤2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动脉瘤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1例,胃左动脉瘤1例。随访13.4(4~74)个月。结果术前CT和血管造影(DSA)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0.0%和100.0%。假性动脉瘤的首次治疗包括介入栓塞7例和外科手术3例,手术方式包括2例胰体尾切除术+脾动脉瘤切除术+脾切除术+结肠脾曲切除术,1例胃左动脉假性动脉瘤结扎+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6例住院期死亡,病死率为60.0%。死亡原因主要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2例,再次出血2例,胰周坏死积液感染2例。结论早期诊断是提高胰腺炎合并胰周假性动脉瘤疗效的关键,介入栓塞和外科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胰腺炎病人个体差异较大,故合并假性动脉瘤时的处理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7.
在复杂的动脉闭塞性、创伤性或动脉瘤等病灶,有时由于合并的严重内、外科疾病不能采用标准的手术治疗,作者介绍纽约Montefiore医学中心近2年半来采用血管腔内移植物治疗上述病变的经验。全组96例,其中33例有36个巨大主动脉和(或)周围动脉动脉瘤,48例有53个不同平面的主髂动脉和(或)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11例有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等血管创伤。在严重危及生命的病灶均用气囊扩张性主动脉泵装置,所用腔内移植物由涤纶或聚四氟乙烯制成。分别取股总动脉或肱动脉径路,手术分别在局  相似文献   

18.
假性动脉瘤是血管创伤后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破裂出血、远端栓塞及压迫周围组织等并发症.我们利用腔内微创技术对28例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6例临床怀疑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的病人,主要观察其血管壁的连续性、动静脉间有无异常交通及是否出现异常血流信号等指标。结果:在2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病人中,20例被正确诊断为假性动脉瘤,6例为动静脉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明确诊断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介入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介入放射方法诊断治疗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8例肢体动脉创伤伴有远端肢体缺血改变,其中2例伴大出血,伤者接受了选择性患肢动脉造影检查;7例随后进行了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动脉分支或主干栓塞、动脉内溶栓和血管内支架置放。结果 血管造影精确显示了动脉破裂、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或动脉内膜损伤等病变性质。3例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血栓病变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方法取代外科手术获得满意疗效。1例溶栓后证实动脉破裂和1例造影证实动静脉瘘后转手术治疗。结论 介入放射与外科方法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肢体动脉创伤的诊断治疗水平,有效挽救伤者肢体和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