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78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进修期间收治的>60岁的初诊类风湿患者78例为观察组,另选择78例非老年类风湿关节炎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男女比例、起病时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0.79,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肩关节、膝关节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阴性RF明显高于对照组,而GLB、IgA、IgG、IgM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首发症状以肩关节、膝关节为主,CRP水平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RA)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7例年龄≥65岁的老年RA(ERA)及55例非老年RA(NERA)的临床症状和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NERA组相比,ERA组起病较急,男性患病比例较高,具有较高的病情活动度;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较低;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阳性率较高(P<0.05)。抗角蛋白抗体(AKA)阳性与病情活动程度有关。关节外表现以肺间质病变及心理异常多见。结论ERA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阻止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关节滑膜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 ,多发于 4 0岁左右的女性。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较为少见。本文收集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 30例 ,并与非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进行对比分析 ,以探讨其临床特征。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两组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30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 (简称ERA)起病年龄均≥ 60岁 ,平均病程 4 .1年 ( 0 .5~ 11年 )。同时选择非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 30例 (简称NERA) ,其病程与ERA组相当。以上病例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提出的RA诊断[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类风湿血管炎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类风湿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5 d-6个月,8例合并指端坏疽的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坏疽部位无扩散,均干性坏死。4例单纯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中,2例RA病程小于5年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2例RA病程大于5年患者治疗6个月后效果差,肢体感觉异常无改善。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类风湿血管炎患者病情较重,应重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治疗,同时类风湿血管炎临床表现多样,较易漏诊,临床检查要全面仔细,一经确诊,应积极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5.
蒋耀平 《广西医学》2005,27(12):1948-1949
目的探讨老年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7例60岁以上发病的老年患者及45例中青年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X线表现、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中青年发病患者相比,老年发病的患者男性比例高,急性起病多见;首发在肩和膝等大关节受累的多,关节疼痛数多,握力较差;关节x线分期工期病变较多,Ⅱ期病变较少;血沉增高明显(P〈0.05~P〈0.01)。结论老年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不同于其他成年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应根据其临床特点及年龄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期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5例60岁以后发病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60例中青年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男性发病率高,急性起病多,以肩、膝等大关节为首发关节者高于青中年组,乏力、手足凹陷性水肿等关节外表现及并发心、肺疾患和骨关节炎者明显增多。结论老年组在发病形式、首发受累关节均与中青年患者不同,老年组全身表现及并发症多于中青年人。  相似文献   

7.
刘小玲  王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321-1322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分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ELISA法。结果:血沉升高的患者中血清各型类风湿因子浓度显著高于血沉正常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且血沉正常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各型类风湿因子浓度也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血沉升高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后血沉转为正常期血清中各型类风湿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各型类风湿因子都有明显降低,尤以IgG-类风湿因子降低更为突出(P<0.01)。结论:尽管血沉是一种判定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活动度和病情缓解的可靠指标,但特异性不强,且阳性率不高,而测定血清各型类风湿因子更能反映患者病情状况;并能对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恢复程度及预后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60岁以后发病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与30例青年发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男性发病多,急性起病多见。首发以肩和膝等大关节受累的老年组(30.0%)高于中青年组(13.3%),且老年组易并发心肺等疾患及骨关节炎。结论:西宁地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较轻,但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加强对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干眼症的认识,重视继发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方法】 总结52例RA患者合并有眼干症状的临床特点,进行干眼三项试验;分析关节、血液沉降率(ESR)、抗核抗体谱、类风湿因子(RF)及免疫相关检查等。【结果】 52例中有干眼自觉症状者12例占23.1%,Schirmer试验阳性者39例(占75.0%),BUT阳性者48例(占92.3%),FL阳性者26例(占50.0%),其中二项以上检查阳性者22例占(42.3%);IgA、IgM&、IgG、IgE、C3、C4均有不同程度异常;ESR、RF ≥ 25 IU.mL-1 、crp ≥ 5、抗SSA/抗SSB(+)、ANA(+)分别为75%、90.7%、76.9%、9.3%、43.8%。【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易合并干眼症(干燥性角结膜炎),且自觉症状与检测结果不完全相符,建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规进行干眼三项试验,有助于早期发现干眼症;抗核抗体、抗SSB、SSA抗体阳性及高滴度RF联合检查可作为RA合并干眼辅助诊断手段之一;与病情活动可能有关,结合无创性免疫学检查便于继发干燥综合征的筛查和早期诊断、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Elderly 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EORA)的临床特点,提高对EORA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所有2011年5月-2011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门诊诊治的KA患者209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提出的RA诊断标准。根据起病年龄将其分为两组,起病年龄≥60岁的RA患者为EORA,34例;起病年龄<60岁的RA患者为非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Non-Elderly onse trheumatoid arthritis,NEORA),175例。对34例EORA患者及175例NEORA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血清学抗体、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NEORA比较,EORA组年龄高f71.1±6.4岁),男性比例较高,41.2%(14例),病程短(4.3±5.0年);NEORA组年龄(47.8±13.3岁),男性21.7%(38例),病程(9.0±10.0年)。两组患者关节症状体征相似,肿胀关节数(SJC)、压痛关节数(TJC)、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ESR无显著差异。EORA组继发干燥综合症、骨质疏松症、心脏受累发病率高,分别为38%、17.6%、14.7%,NEORA组分别为9.1%、1.1%、5.1%;两组肺问质纤维化、多发性单神经炎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EORA组分别为17.6%、2.9%,NEORA组分别为15.4%、1.7%。EORA组血清学抗体阳性率较高,AKA、APF、ANA、Anti-ccp阳性率分别为61.8%、70.6%、64.7%、70.6%,NEOIRA组分别为42.9%、41.7%、43.4%、45.7%;两组RF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EORA组76.5%,NEORA组68.8%。结论EORA患者男性患者比例高,病程短,关节症状体征相似,关节外表现如继发干燥综合症、骨质疏松、心脏受累疾患比例高,AKA、APF、ANA、Anti-CCP阳性率高。研究EORA患者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女性多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RA初发症状出现在60岁以后称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ldly rheumatoid arthritis,ERA)。为探讨ERA的临床特点,收集我院ERA患者33例,与同期非老年类风湿关节炎(non—eldly rheumatoid arthritis,NERA)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2.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 ,以周身关节对称性肿痛伴晨僵为临床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该病本身可出现继发性骨质疏松改变。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改变伴有骨脆性增加而易导致骨折的疾病 ,是一种增龄性疾病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 ,该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四类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 ,严重者可造成畸形、骨折 ,导致心理压抑。一旦发生髋骨骨折 ,1 2 %~ 2 0 %的患者死亡 ,5 0 %的患者终生需他人护理。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因维生素D缺乏、低钙、性激素不足、运动过少、不规则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更…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慧明  王永福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259-226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RA患者194例,按发病年龄分为幼年组(<16岁)、中青年组(16~60岁)、老年组(>60岁)。了解不同年龄RA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脏器受累情况。结果 (1)幼年组RA患者免疫球蛋白M(IgM)、类风湿因子-IgA(RF-IgA)、类风湿因子-IgG(RF-IgG)、类风湿因子-IgM(RF-IgM)水平较中青年组及老年组显著升高(P<0.05),而白细胞计数(WBC)、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尿素氮、肌酐水平均较中青年组及老年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尿素氮、肌酐水平较中青年组显著升高,而抗CCP滴度则较中青年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幼年组患者发热、血管炎、血液系统受累者显著多于中青年组及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肺间质病变、胃肠受累者显著多于幼年组及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以关节变形、类风湿结节、心脏受累多见,但与幼年组及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F-IgG、RF-IgA、RF-IgM、IgM水平在幼年组显著升高,血清抗CCP滴度在中青年组显著升高,血清CRP、肌酐、尿素氮水平在老年组显著升高,幼年组WBC显著低于老年组及中青年组;幼年RA患者以发热、血管炎、血液系统受累多见,老年RA患者则以肺间质病变、胃肠受累多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临床前期”类风湿关节炎(preclinical rheumatoid arthritis, pre-RA)越来越受到关注,早期认识、及时治疗并阻止病情进展成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治疗策略的重中之重。RA的发展是一个多重打击导致机体发生病理生理改变的过程,受到的打击越多,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风险越大。RA的发病分为几个阶段,包括RA相关遗传风险因素阶段、RA相关环境因素阶段、RA相关的免疫紊乱阶段以及临床关节炎症状阶段,其中免疫紊乱是RA病理生理学改变的“高峰”时期,因此认为,从疾病开始到出现临床关节炎之前的病程为RA的“早期病程”或“临床前期”(pre-RA),干预“临床前期”会比干预诊断明确的RA对于阻止病变进展可能更为有效,因此,如何定义pre-RA、怎样在pre-RA中识别具有RA高风险的人群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月住院的22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及炎性指标,与43例非老年组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发热在老年组9例(40.9%),在非老年组8例(18.6%)(P=0.057)。老年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增高明显,而非老年组球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增高明显,P<0.05。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关节功能,与非老年组具有显著差异。老年类风湿关节炎高血压的出现与非老年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易出现发热、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关节功能明显下降,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而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G、IgA升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阿魏酸钠联合羟氯喹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SF)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EORA患者随机分为羟氯喹(HCQ)治疗组(对照组,24例,口服塞来昔布200mg/次,2次/d;HCQ200mg/d),阿魏酸钠(SF)联合HCQ治疗组(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SF300mg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1次/d),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20m步行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血尿常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BUN)、血清尿酸(UA)等指标,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眼科情况,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20m步行时间、ESR、CRP、RF、Ig等指标与对照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F联合HCQ治疗EORA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肺功能、影像学检查,加深对RA肺间质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期间26例RA并发间质性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类风湿因子(RF)滴度、血补体、免疫球蛋白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血气分析、肺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检查等。结果本组患者中高滴度RF22例,血沉增高25例,C反应蛋白升高20例,免疫球蛋白IgG增高17例,IgM增高14例,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15例,补体CH50降低19例、低氧血症16例,3例死亡,死亡原因为感染后诱发的I型呼吸衰竭。结论间质性肺病的发生与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有关联,患者应尽早作肺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肺部病变,尤其是高滴度RF的RA患者。  相似文献   

18.
范蓉  ;王新云 《医学综述》2014,(11):2014-2016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从体征到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它又常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对患者关节肿痛的特点、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影像学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类风湿关节炎与普通关节疼痛、糜烂性骨关节病、纤维组织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症区别开来。该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诱因、实验室检查等特点进行了阐述。据此,基本可以对类风湿关节炎做出确诊。  相似文献   

19.
汪学群 《当代医学》2011,17(6):102-103
目的提高对特殊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方法报道2例特殊类风湿关节炎病例,并通过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其中一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特发性门脉高压症,具有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同时有门静脉高压(肝内静脉病变引起)、胃镜检查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脾大、脾功能亢进、三系血细胞减少。治疗上为避免损肝,不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甲氨碟呤和来氟米特。为防止上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应避免用非甾体抗炎药。另一例为单关节型类风湿关节炎,只累及一个关节(右手拇指指间关节),引起单关节破坏。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存在特殊类型,在临床上应注意系统检查加以识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的老年组RA(ERA)及60例非老年组RA(NERA)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非老年组RA相比,老年组RA男性比例高,急性起病多见,首发在肩膝关节的多;关节外表现以肺间质病变多见。结论ERA了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治疗上需全面分析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