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ERCP对胰腺分裂症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2006年经ERCP诊断的3例胰腺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3例胰腺分裂症都经ERCP确诊,并进行了内镜下治疗:2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并放置胰管支架;1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并在导丝引导下行气囊导管扩张成形术。结论胰腺分裂症是一种胰腺在发育过程中主、副胰管未融合的少见先天性疾病。目前只有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才能被确诊,并且与药物及手术治疗相比,有创伤小、疗效佳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Inoue等于1984年报告用一种新型的气囊导管经静脉行二尖瓣分离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获得成功。我们自1985年11月以来应用经皮穿刺气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3.
经胃镜引导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经胃镜引导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法的实用性。方法 常规胃镜检查后胃镜镜端置于十二指肠降部与水平部交界处 ,经胃镜活检孔道置入导丝 ,退镜。经导丝置入双腔气囊导管 ,气囊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注气5 0~ 60ml,经导管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服药组术前 2~ 4h口服普瑞博思 10mg。结果  5 1例患者中 48例一次置管成功 ( 94.1% )。确诊病例 12例 ,检查阳性率 2 3 .5 %。服药组钡剂抵达回盲部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经胃镜引导小肠造影方法简便 ,适宜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
Swan—Ganz流向导管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费云捷  张洪熹 《上海医学》1993,16(5):281-282
Swan-Ganz 二氏于1970年首先报道应用顶端气囊流向导管(Swan-Ganz 导管以下简称 S-G 导管)以来现已广泛用于急诊,心脏监护室(CCU)和外科重症监护室(ICU)。关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引流是诊断肝胆疾患的方法之一,但目前普遍采用的前端带金属头的导管和无金属头的多孔导管插入成功率欠理想,且操作费时,为此本科设计了金属串珠十二指肠引流管(见照片1)。1983~1984年8月我们采用普通引流管行十二指肠引流23例,仅成13例,成功率为56.52%。1984年以后我们采用自己设计的引流管引流93例,  相似文献   

6.
随着介入性放射学的发展,应用血管腔内成形术原理于食道狭窄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作者自制气囊导管并应用于14例食管吻合口狭窄的扩张,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气囊导管的制作 1.1.1 取食管镜冲洗导管(内含导丝),导管应短于导丝3cm。取一气管导管套囊(大、中、小号)套于导管远端并用线扎紧两端固定于导管。取细网眼状涤纶蚊帐布一片缝成直径2.5cm、长约8cm的布套,套在气囊上,两端扎紧并修剪整齐。其作用为均匀气囊内压力和防止气囊破裂。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88年10月在省内首先开展经皮穿刺气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所用气囊导管有两种,一种为美国制造的聚乙烯气囊扩张导管,充气后呈梭形;一种为江西医院仿制日本的双层橡胶夹—尼龙网球囊扩张导管,充气后呈哑铃形。实践中,我们摸索出联合应用上述两种气囊导管,效果  相似文献   

8.
1985年10月至1986年1月,对确诊为先天性瓣膜型肺动脉狭窄的9例患者进行经皮穿刺气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其中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22.1(13~36)岁,3例合并右心室流出道狭窄,2例合并右向左分流(经未闭卵圆孔)。根据术前右心室造影双相电影测定肺动脉(PA)瓣环直径(平均21.6±1.4mm)选用与瓣环大小相等或小1~2mm(平均19.8±0.7mm)的气囊,应用Medi-Tech公司的气囊扩张导管。全部病例用1%利多卡因局麻,经皮穿刺从右腹股沟插入-7F导管插入鞘至股静脉中,再自鞘内插入7F端孔导管至PA。同法插入-6F双极起搏导管至右心  相似文献   

9.
小肠灌肠检查,自1929年Pesquere首先使用于十二指肠导管注入钡剂的方法对小肠进行检查,至1967年Bieaao和Daffer两人设计一种带导丝的导管简称B—D氏管)以来,该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地应用。我们于1987年10月至1989年8月,对5例病人进行检查,效果极为满意。材料与方法 (一)机器用日本岛津遥控XHD15OB—10控制台、800mA、150kV、ISA诊断床。 (二)导管上海诊察医器厂产导管、  相似文献   

10.
韦焕克 《广西医学》2004,26(3):347-349
目的 探讨在正压机械通气时 ,利用少量闭合容积 (minimalocclusivevolume ,MOV)、少量漏气技术 (minimalleaktechnique,MLT)和按个人经验给气管导管气囊进行充气三种方法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气管导管插置成功后分为三组 :经验组 2 5例 ;MOV组 2 2例 ;MLT组 2 0例。观察各组发生导管移位、气囊漏气、气囊破裂、气管损伤的情况。结果 MOV组和MLT组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经验组 (P <0 0 5 ) ,MOV组并发症的发生与MLT组无显著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采用MOV和MLT可减少正压机械通气时气管导管气囊充气不当所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ook MOB-15三腔气囊导管引导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操作中导丝插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51例在加用Cook MOB-15三腔气囊导管引导下行ERCP操作患者的临床资料,与2002年1月~2004年12月间40例采用常规ERCP术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对照,并比较两组患者导丝插入成功率.结果:加用Cook MOB-15三腔气囊导管组导丝插入的成功率为90.2%(46/51),明显高于对照组72.5%(2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操作中采用Cook MOB-15三腔气囊导管可以明显提高导丝插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1970年Swan-Ganz首次把顶端带有气囊的漂浮导管用于临床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后,此项检测方法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的监测工作中,目前国内已在逐渐普及这一技术。气囊漂浮导管(Swan-Gans Flow-DirectedThermodilution Catheter,93—114—7F,简称S-G导管)由不透X线的聚氯乙烯制成,为四腔导管。1、第一腔开口于导管顶端,用来测量肺动脉压(PAP)及肺小动脉嵌顿压(PWP),尾端有接口。2、第二腔开口于距导管顶端29cm的管侧,当导管顶端孔位于肺动脉时,此侧孔恰在右心  相似文献   

13.
复合高压气囊前列腺扩张裂离术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较多,1987年美国学者Castaneda等首先应用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本病。我院自2000年8月起,应用山西省医用导管研究所生产的复合高压气囊扩裂导管,选择性对25例不同程度前列腺增生症同时合并明显心、肺、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气囊扩裂治疗,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4-8
目的探讨锥形气囊气管导管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0例AMI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圆形气囊气管导管,观察组采用新型的锥形气囊气管导管。气管插管期间两组患者均实施VAP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情况、痰液变化量、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平均诊断VAP时间则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痰液变化量和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入科第7天时观察组患者CPIS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ICU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锥形气囊气管导管能够明显减少声门下分泌物及误吸,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减少ICU停留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两种方式宫腔内通液治疗输卵管阻塞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两腔气囊管和金属导管行宫腔内通液治疗不孕症的效果。方法 将 140例继发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用气囊导管或金属导管插入宫腔内隔天注射通液 ,半年后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气囊导管组妊娠率 42 .9% ,金属导管组 2 0 .0 % ,两组比较P <0 .0 5 ;气囊导管组治疗总有效率 80 .0 % ,金属导管组为 45 .7% ,两组比较P <0 .0 5。结论 两腔气囊管组明显优于金属导管组 ,两腔气囊管治疗输卵管阻塞可靠、安全、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6.
血液动力学监测能及早正确地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病理生理动态改变,根据血液动力学参数,可判断病情,指导治疗,预测预后,诊断并发症和为右室梗塞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床边血液动力学监测常采用Swan-Canz气囊漂浮导管法。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项创伤小、效果可靠的技术。EST是经十二指肠镜利用高频电刀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解除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狭窄 ,使较小结石及泥沙样结石自然排出 ,较大结石利用取石篮或气囊导管取出。近 1年来我科应用该项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病人 2 0例 ,无 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2 0例病人均进行了 B超、CT和化验检查 ,确诊为胆总管结石 ,其中男 15例 ,女 5例 ;2 1~ 40岁 6例 ,41~ 5 0岁 5例 ,5 1~ 6 0岁 4例 ,6 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8.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60~69岁发病率为35%~71%,70岁以上为40%~82%[1].采用高压气囊导管经尿道扩裂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近年国内外屡见报道[2],我院自2002年起应用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姜汉胜设计的复合高压气囊导管(山西省康健医用导管研究所生产)对8例中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尿道扩裂术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压气囊导管经尿道扩裂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用尿道扩张器将尿道扩张到F24,插入高压气囊导管,加压至0.3 MPa,持续10 min,后降至0.1 MPa,保留导管3~5 d后拔出.结果:术前、术后比较,近期疗效为100%.结论:高压气囊导管经尿道扩裂术,微创易行,疗效肯定,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特别是社区服务站)开展.  相似文献   

20.
Fogarty气囊导管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63年Fogarty气囊导管(Fogar-ty balloon catheter)问世以来,除应用于摘除各种血栓外,在血管外科其它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使用使取栓术大为简化,提高了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但随着Fogarty导管的广泛应用,各种并发症也相继出现,有些甚至带来严重后果.现就Fogarty气囊导管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及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