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黏膜直径1cm以内隆起性病变的性质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观察59例十二指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表现特点,对活检标本行HE染色,7例疑有胃上皮化生标本行AB—PAS黏液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内镜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广基息肉状隆起,病理检查显示慢性十二指肠炎49例,其中黏膜内有继发于炎症的不同程度肠腺上皮增生,胃上皮化生及Brunner腺增生等病变。另有胃黏膜异位7例,良性淋巴组织增殖2例。结论:本组十二指肠黏膜直径1cm以内的广基息肉状隆起均为慢性炎症所致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余剑平  张毅 《四川医学》2001,22(3):310-311
超声内镜 ( EUS)因集普通内镜和超声检查于一体 ,自问世以来倍受推崇。文献大多认为 ,EUS诊断肠粘膜下隆起性病变 ( submucosal elevated lesion)具有很高的准确率。但对其存在的误诊很少见报道。笔者所见 2例经 EUS误诊为胃十二指肠粘膜下隆起性病变 ,并就其可能的误诊原因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例 1,男 ,4 7岁。上腹痛、嗳气、反酸 8年。间断服雷尼替丁和吗丁啉 ,症状缓解与复发交替。后来我院行纤维胃镜检查。镜下所见 :胃体和胃窦粘膜红疹样变 ,胃窦大弯侧粘膜局限性隆起 ,约 3cm大小 ,呈半球状 ,表面光滑 ,轻度水肿、充血 ,无糜烂…  相似文献   

3.
吕瑛 《河北医学》1999,5(8):18-20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十二指肠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病灶的患者行EUS检查,其结果与常规内镜下的肉眼诊断,病理活检及手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对十二指肠隆起性病灶EUS检查与病理或手术后结果比较,其诊断准率为88.9%,结论 对十二指肠隆起病灶的性质鉴别,EUS显著优于常规内镜及病理活检,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5.
2004年元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行胃镜检查13587例,发现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57例,我们对57例患者的临床胃镜表现,临床治疗及病理结果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息肉及黏膜下病变(脂肪瘤、间质瘤等)。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病,部分息肉可发生恶变,被视为癌前病变。研究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消化道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是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已被临床推广应用,但对消化道息肉尤其巨大及无蒂息肉内镜下治疗仍有一定风险,一年来我们据消化道不同部位及息肉大小、形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可行性及安全性的研究。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06年2月~2006年12月间接受电…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青壮年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但儿童病例在临床和X线检查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往往因儿童服用硫酸钡困难而检查不够及时易被忽视,本文收集了1986~2000年所做的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中,发现的24例儿童十二指肠球部溃汤,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汉族、藏族不同民族间球部解剖结构变异及球部溃疡的发生率有无差异。方法 内镜观察 2 2 4 74例汉族和 1 987例藏族的球部解剖结构及球部溃疡发生情况。结果 藏族十二指肠球部解剖结构变异率 2 7.83%,明显高于汉族 1 6.2 3%(P <0 .0 1 ) ,球部溃疡检出率5 .69%,明显低于汉族 1 5 .76%(P <0 .0 0 1 )。结论 藏族十二指肠球部解剖结构变异率明显高于汉族 ,藏族球部溃疡检出率明显低于汉族。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 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5例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应用TT刀、HOOK刀、IT刀等工具进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先用1∶10000肾上腺素加美蓝在黏膜下注射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再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为6~18mm,平均8mm,15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26~61min(平均41min)。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本组ESD病例未见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895例,男556例,女339例,年龄7~90岁(平均52.3岁)?均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分别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处理情况?切除标本病理学结果?结果:895例患者共计1 356个病灶均完整切除回收,术后病理诊断:腺瘤型息肉456例,增生性息肉252例,炎症性息肉149例,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其他病变38例?术后并发症:出血12例,内镜或血管介入治疗后缓解?发热9例,药物治疗后缓解?无1例发生穿孔?狭窄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Li C  Wang J  Zhang X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4):296-29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发生机理。方法将30只大鼠带蒂十二指肠壁瓣自体移植到胃内,于术后第3、6、9、12个月,分批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粘液组织化学、AKP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结果术后第6、9、12个月时,移入胃内的十二指肠壁瓣粘膜内可见呈灶状或片状分布的胃上皮化生,化生细胞的特征为含PAS阳性中性粘液,无明显刷状缘;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十二指肠壁瓣粘膜内含有分泌颗粒的胃型上皮和稀疏排列的不规则型微绒毛;术后第9、12个月,移入胃内的十二指肠壁瓣粘膜AKP反应明显减弱或阴性。结论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是一种微环境相关性变化,低pH值可能是诱发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鉴别十二指肠囊肿和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10月间经病理证实的20例十二指肠囊肿和14例脂肪瘤患者的内镜及EUS影像特征,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起源层次、表面形态、回声特征及治疗情况,比较两者影像特征。结果十二指肠囊肿和脂肪瘤的病变大小具有明显区别[(8.2±3.4)mm vs(12.6±5.0)mm,P<0.05),EUS下的回声也有统计学差异(囊肿呈无或极低回声vs脂肪瘤呈高回声,P<0.05),而病变发生部位、起源层次、病变表面形态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US对十二指肠囊肿和脂肪瘤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因而为制定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方法将7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雷贝拉唑(10mg 1次/d)治疗组和奥美拉唑(20mg 1次/d)对照组。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5.2%和94.3%,总有效率均为100%,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缓解疼痛时间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均有良好的疗效,而雷贝拉唑缓解腹痛作用较奥美拉唑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奇铁男 《吉林医学》2007,28(3):341-34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创伤后的临床分析及术式选择。方法:对1995年至2005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的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18例(60%),漏诊12例(40%);治愈29例(96.7%),死亡1例(3.3%);发生并发症8例(26.7%)。十二指肠瘘是主要的并发症。结论: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重要措施。早期手术,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和术后肠外营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致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合理的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外伤致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漏诊,术前确诊6例,早期诊断率100%,其余10例均于术中确诊;十二指肠损伤主要为降部及横部,共11例(68.7%)。全组死亡2例,共发生各种并发症11例次。结论早期诊断,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充分的十二指肠减压和腹腔引流、术后综合治疗可降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58例十二指肠肿瘤外科诊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十二指肠肿瘤位于乳头上方4例,乳头周围50例,乳头下方4例;(2)临床表现随部位不同而不同,乳头上方肿瘤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和呕吐,呕吐物胃内容,不含胆汁;乳头周围肿瘤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肤目黄染伴不同程度上腹不适和不规则发热,可扪及肿大胆囊;乳头下方肿瘤临床表现上腹疼痛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含胆汁,或呕血,黑便,可扪及肿块;(3)消化道气钡造影诊断正确率57.14%,B超35.9%,CT70.59%;纤维十二指肠镜为90.48%;(4)病理组织学诊断恶性肿瘤54例,其中十二指肠腺癌51例,包括十二指肠溃疡伴溃疡边缘癌变1例,乳头状腺瘤伴癌和局限性癌变各1例和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3例;乳头腺瘤2例;乳头壶腹部溃疡1例和乳头黏膜下腺癌样增生1例;(5)外科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0例,根治性胃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根治性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3例,经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肿瘤局部切除,胰胆管引流术1例;(6)治疗结果:全组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手术死亡率;随访结果,获随访21例,1年生存率66.67%,3年生存率42....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采用十二指肠修补横行缝合关闭裂口、大网膜覆盖固定10例(其中包括合并小肠切除吻合2例,小肠破裂修补3例,肠系膜破裂修补2例),缝合修补加胃造瘘6例,十二指肠修补加胃造瘘和空肠造瘘3例,十二指肠修剪或部分切除后端端吻合2例,十二指肠修补加憩室化手术3例,十二指肠裂口与空肠Roux-en-Y型吻合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结果:27例患者有1例死于胰瘘和腹腔出血,病死率为3.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9%。结论:十二指肠损伤漏诊率高,术前重视受伤特点、临床表现、完善检查,术中仔细探查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EUS)联合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EMBM)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经普通胃镜、超声胃镜确诊的35例位于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患者疗效。结果3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病检15例,与内镜活检标本符合率为93.3%(14/15),20例未取检者超声胃镜符合率为95.0%(19/20),超声胃镜总符合率为88.6%,有6例患者出现胸痛,其中2例行内镜下止血,患者无穿孔、感染、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复查创面无渗血、渗液,4周创面完全愈合形成疤痕,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患者复发。结论超声胃镜可以判断食管黏膜下肿瘤起源并初步定性,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操作简便、用时短,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安全性高、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因素和十二指肠黏膜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定焦虑(HADS-A)和抑郁积分(HADS-D),甲苯胺蓝染色计数十二指肠黏膜MC总数及脱颗粒比率。直线相关分析HADS-A、HADS-D与十二指肠黏膜MC的相关性。结果 FD患者HADS-A和HADS-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十二指肠黏膜M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C脱颗粒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HADS-A、HADS-D与十二指肠MC计数、脱颗粒比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FD患者的精神心理异常,可能与十二指肠黏膜MC的数目及脱颗粒比率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分析睑板腺囊肿患儿肠道菌群的特征,并探讨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儿童睑板腺囊肿的关系.方法 收集21例睑板腺囊肿患儿和26名健康儿童的粪便样本,从粪便样本中提取出DNA,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中的16S rRNA序列.通过测序结果分析睑板腺囊肿患儿和健康对照之间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结果 通过 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分析认为,健康对照组和睑板腺囊肿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在组间及组内均无明显差异菌.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在两组的肠道菌群中筛选出11个差异物种.通过ANOSIM分析、t检验和metastats分析比较健康对照组和睑板腺囊肿组的肠道菌群,t检验结果发现7个差异物种,metastats分析发现40个差异物种,种水平上的gut_metagenome和human_gut_metagenome为共有差异物种.通过corrplot分析显示gut_metagenome与儿童睑板腺囊肿的个数、破溃及术后复发呈强相关性(r=0.70、0.76、0.85,P均<0.01).结论 睑板腺囊肿患儿和健康儿童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无明显差异,但某些菌种存在显著差异,gut_metagenome可能是一个独立于临床病理因素的、与睑板腺囊肿病情相关的微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