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圳市2502名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检测深圳市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初步建立适宜深圳市人群血液流变学的正常参考值,探讨红细胞压积、年龄等因素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严格挑选10~80岁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健康人2502名(男1449名,女1053名)分别进行血流变各项指标检测并统计.结果除未成年男女间各项指标及各组血浆粘度无显著差异,其它流变学参数男性显著地高于女性.各组全血粘度与HCT基本同步,男性组10~19、20~59和60岁以上组有差异,女性组10~29、30~59和60岁以上组亦有不同.该值与仪器随带的参考值和其它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结论报道了深圳市从低年龄到高年龄各阶段的的血流变参数并制定了正常参考值.参考值对本(市)区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湛江市健康人群不同年龄组的血液黏度指标,通过对血液黏度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来探讨性别和年龄因素对血液黏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北京普利生N6B+锥板式黏度计测定30~80岁的400例健康人的血液黏度,分别比较不同年龄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各项血液黏度指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40~49岁年龄组和女性50~59岁年龄组血液黏度指标数值最高。男性50岁以后年龄组和女性60岁以后年龄组血液黏度指标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结论性别和年龄是影响血液黏度指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与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将进行健康查体的3483名健康成人按性别及年龄分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统计分析,并与参考值相比较。结果 男性血液流学指标普遍高于女性;女性全血黏度随年龄增大略呈上升趋势,而男性30~49岁年龄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50岁以上年龄组高,且50岁以上随年龄增大有下降趋势。男女各年龄段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及红细胞压积三项指标均较仪器提供的参考值偏高。结论 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应考虑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非病理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阳江地区体检人群血液流变学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同群体的各项指标有无性别及年龄差异.方法 测定体检人群的血液流变指标,再用SPSS软件系统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液流变学指数存在性别差异(P<0.05),男性组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压积的异常均高于女性组.全血黏度和压积,30~39岁组分别与50~59岁组、≥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与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比较,其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变形指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0岁以上组的异常率较其他年龄组高.结论 (1)全血黏度的异常正逐渐年轻化;(2)血液流变指标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群体差异建立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参考值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宜宾市正常人血液流变学参考值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测定宜宾地区 4 4 8名健康人 (其中男性 2 2 1名 ,女性 2 2 7名 )的血液流变学 15项指标正常值及其分布情况。方法 用R80A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宜宾市正常人群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调查发现同年龄男女组间各切变率的全血粘度值等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不同年龄同性别组间虽无显著差异 ,但 5 0岁及 5 0岁以上组多项指标离散度增大。结论 分别统计不同性别年龄组的参考值更能确切反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庄河地区正常人群的血液流变学正常值,对我地区900名20~75岁的正常人,分五个年龄组,分别检测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七项指标。结果表明,各年龄组之间,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之间,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血粘度商切、红细胞压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血粘度中切、低切、血沉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反映出庄河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正常人血液流变学特点及七项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界限。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疾病出现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现就189例脑梗塞病人发病前血液流变学变化总结报告于下。 一般资料1.病例选择:均为发病前血液流变学指标追踪观察最后确诊为脑梗塞(包括CT检直确诊)病例。男性94例(20~49岁14例,50~60岁44例,61~70岁以上 36例);女性95例(20~49岁12例,50~60岁45例.61~70岁以上38例). 2.对照组:健康献血员及科技体检健康者。男性141例(20~49岁58例,50~60岁86例,51~60岁59例,61~70岁以上41例);女性186例(20~49岁86例),50~60岁59例,61~70岁以上41例). 3.血液流变学检查项目:全血粘度(低切、高切)…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健康成年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健康成年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范围并进行分析。方法 测定5 0 3名健康成年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按性别和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性和女性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0 .5 5±1.4 1、6 .2 8±0 .6 5和5 2 0±0 .5 3,8.96±1.32、5 .4 7±0 .5 7和4 .5 0±0 .5 0 ;血浆粘度分别为1.36±0 .12和1.38±0 .11;红细胞压积(HCT)分别为4 4 .38±3.0 2和39.6 0±2 .99。男女除血浆粘度值外,其他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P >0 0 5 )。与北京地区血液流变学各参考值比较,男性除全血高切粘度外其它四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 1) ,女性五项指标除HCT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结论 各参数值与文献报道各有差异,所以有必要确立本地区健康成年人参考值范围,为临床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120例教师血液流变学五项指标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结果 教师组与对照组相比,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男性教师组为P<0.00l,女性教师组为P<0.0l,红细胞压积无差异(P>0.1)。结论 教师人群的血液粘滞性显著高于非教师人群,因此教师应多参与体育锻炼,从而使血液粘度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港地区人群血尿酸水平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9月1日到2015年9月1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3752名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普查。结果8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 P<0.05);男性19岁—29岁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60岁—69岁组( P<0.05);30岁—39岁组及40岁—49岁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及70岁—79岁组( P<0.05);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及70岁—79岁组显著低于80岁—89岁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女性19岁—29岁组和30岁—39岁组显著高于40岁—49岁组( P<0.05),却显著低于60岁—69岁组及70岁—79岁组( P<0.05);40岁—49岁组显著低于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70岁—79岁组及80岁—89岁组( P<0.05);70岁—79岁组显著低于50岁—59岁组及60岁—69岁组( 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60岁以下各年龄组男性高血尿酸比率均高于女性( P<0.05);60岁以上各年龄组男性与女性高血尿酸比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女性70岁—89岁组显著高于其他5组( P<0.01),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男性不同年龄组 HUA患病率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天津大港地区人群血尿酸水平与年龄、性别及饮食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