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筛选不典型与典型川崎病(KD)临床常见的主症及相关指标的变化,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的68例患者(典型KD49例,不典型KD19例),进行临床主症的筛选,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心脏彩超。并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结果典型KD临床主症以发热、球结膜充血最常见,非典型KD以发热最为常见,而实验室指标两组均有血沉、血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的异常。典型KD冠状动脉的损害发生率高于非典型KD。68例中65例应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林治疗后症状控制,有3例治疗后48~72h仍有发热,加用强的松后,体温于用药3d内降至正常。结论典型KD的临床主症发生率较高,不典型KD患儿临床主症的发生率低,临床要结合KD患儿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及相关治疗的效果,对疾病给予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治疗首选为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
沈忱  邓佳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29-130,13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93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分级标准分为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探讨早期诊断KD的方法。结果两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表现,典型组患儿其他临床表现除肛周脱皮外发生率均高于非典型组,非典型组患儿肛周脱皮发生率明显高于典型组。两组患儿白细胞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血红蛋白、血沉、血小板、心肌酶CK—MB及白蛋白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为3.85%,非典型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为73.3%。两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436,P〈0.05)。结论KD临床以典型患儿为主,肛周脱皮、冠脉损害多见于非典型患儿,可据此对KD患儿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对提高后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曾志涌  郑平  麦红  黄玉玲 《海南医学》2011,22(23):17-18
目的 评估血小板(PL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在KD患儿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6例KD患儿(KD组)治疗前(发热1周内)及予丙种球蛋白规范治疗2周后的PLT及hsCRP,与57例症状相似的菲KD患儿(对照组)对比,进而分析PLT及hs-CRP与KD的关系.结果 ...  相似文献   

4.
何丹 《中原医刊》2006,33(5):42-4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发病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提出诊断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65例KD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并冠状动脉病变12例,占18.4%。结论KD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血小板计数(p 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KD的诊断、抗凝药物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价值,KD患儿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及早期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儿科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诊治的7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KD中典型43例,不典型28例.男41例,女30例,男女比例为1.37:1.年龄9个月至13岁,<1岁3例,~3岁38例,~5岁17例,>5岁13例.平均发病年龄3岁9个月.早期误诊22例.合并冠脉损害者30例,均为冠脉扩张.结论 典型KD早期易诊断,预后好,不易发生冠脉损害.不典型KD早期易误诊,易发生冠脉损害.KD发病10 d内用丙种球蛋白(1 g/kg)单次给药效果好,大部分患儿24 h内热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冬  毛秀英 《医学综述》2011,17(2):319-3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尤其是不典型KD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对平谷区医院儿科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诊治的1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不典型KD具备诊断标准6条中2条者1例,占3.33%(1/30);具备3条者13例,占43.33%(13/30);具备4条者16例,占53.33%(16/30)。冠状动脉受累者共26例,30例不典型KD中冠状动脉受累者共10例。结论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临床表现虽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但通过临床仔细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均能获得早期诊断,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检测在川崎病(KD)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本院30例KD患儿的不同时间cTnI的变化,以探讨cTnI在KD中临床意义。结果KD组的早期cTn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KD组与对照组的cTnI阳性率和CK-MB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早期应用大剂量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的KD患儿治疗前,治疗2周后cTnI的含量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nI是早期诊断KD患儿心肌损害和血管炎的敏感和特异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小儿川崎病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刘冰  王领 《吉林医学》2005,26(8):849-849,85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发病和冠状动脉改变特点,提出诊断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KD84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结果: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并冠状动脉病变22例,占26.19%。结论:KD发病有增高趋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KD的诊断,抗凝药物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价值,KD患儿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确诊为KD的293例患儿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即入院发热时及恢复期即热退1周内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同时测定300例同期年龄相仿发热患儿(非K D及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对有和无冠状动脉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KD患儿PLT、PCT升高,恢复期较急性期更显著(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变化有助于KD诊断,但至少目前不能作为预测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