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腰椎椎间关节滑膜皱襞的解剖学组织结构,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4具成人腰椎脊柱标本和40具儿童腰椎脊柱标本的解剖,观测腰椎间关节内滑膜皱襞的结构。结果: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各腰椎间关节均可出现滑膜皱襞。两者比较,成人滑膜皱襞的出现率为85.9%高于儿童(35.9%),且成人以大中型滑膜皱襞为主,而儿童以小型为主。成人滑膜皱襞主要出现在外上(14.6%)、外下(16.6%)及外侧(17%),而儿童主要出现在上(20_3%)、下缘(27.1%),成人与儿童的滑膜皱襞的形态均以片状为主。结论:成人腰椎椎间关节滑膜皱襞的出现率高,以大中型滑膜皱襞为主,这很可能是腰椎椎间关节滑膜皱襞嵌顿多见于成人,而儿童少见的解剖学基础,也可能是成人较儿童腰背痛多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髋关节的矢状断层影像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给髋关节疾患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矢状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成年男尸右下肢髋部标本5侧,先作髋关节矢状位MR扫描,冰冻后每侧标本切制成6个矢状断层标本。结果:观察每一断层标本内髋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韧带、滑膜皱襞及坐骨神经等结构的形态特征,位置关系及其在连续断层上的变化规律,并配有MR扫描影像。测量如下:股骨头最大矢状及垂直径分别为47.3mm与45.9mm,股骨头顶部关节软骨最厚为2.9mm,髋臼最大矢状径为49.1mm,股骨头韧带宽为4.5mm,髋臼横韧带厚度为2.3mm,坐骨神经最厚为2.9mm。结论:髋关节的矢状断层解剖各结构的形态、位置关系及变化规律,为医学影像学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髋关节的横断层影像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为髋关节疾患的影像学诊断提供横断层解剖学基础资料。方法 用成年男尸右下肢髋部标本6例(新鲜4例,经福尔马林固定2例),先作髋关节横断层CT及MR扫描,然后冰冻髋部标本,每具髋部标本再切制成6个横断层标本。结果 观察每一横断层标本内髋臼、股骨头、关节囊、关节腔、髂股韧带、股骨头韧带及滑膜皱襞结构的形态特征、毗邻关系及其在连续断层上的变化规律,并匹配同一断层CT及MR扫描图像。讨论了其形态结构与影像学诊断的意义。结论 其解剖形态、结构,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时髋臼骨囊性变的位置和大小,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髋臼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行THR的D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8例(45髋);以同期行THR的38例(45髋)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作为对照组,在髋关节正位x线片和螺旋CT扫描片上观察髋臼骨囊性变的位置,测量骨囊性变的大小。结果DDH组髋关节正位片发现16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螺旋CT扫描片发现21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髋臼冠状面测定囊变面积为(4.7±5.1)mm2。对照组髋关节正位片发现6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螺旋CT片发现10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囊变区面积为(1.3±2.4)mm2,两组间骨囊性变的发生率和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髋臼存在高发的骨囊性变。在THR髋臼重建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刮除植骨,否则可能影响到髋臼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髋臼,对髋臼位相参数和形态参数进行定量研究,为设计符合国人特征的髋臼假体提供数据。方法:收集278例髋关节CT图像,利用自主设计软件对髋臼进行识别处理,拟合出髋臼骨形态,测量髋臼位相和形态参数。结果:髋臼前倾角(AVA)男性(14.76±5.86)°、女性(14.04±5.62)°,外展角(ABA)男性(43.27±4.52)°、女性(43.81±4.79)°,两组数据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拟合半径(R)为(25.582±2.537)mm,拟合深度(H)为(21.960±2.584)mm,R值与H值有相关性(P〈0.001)。结论: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测量值无性别差异,髋臼拟合半径(R)与拟合深度(H)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于国人髋关节假体的设计制造和术中放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髋置换术中髋臼异常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骨折及全髋翻修等髋臼侧异常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41例髋关节病例分为两组,A组(20例)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造成的髋臼移位或假臼形成,全髋置换术中利用颗粒植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真臼内移重建髋臼;B组(21例)为髋臼骨折、全髋翻修的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等形态异常的髋臼,利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颗粒打压植骨填补骨缺损并重建真臼。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72个月,平均23.6个月,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5分,术后平均82.6分;植入骨均愈合,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髋臼植骨重建解决了全髋置换中恢复正常旋转中心及骨储备不足的技术难题,为髋臼假体创造了良好的植入环境,保证髋臼假体具有良好的位置和牢固性。  相似文献   

7.
寰枕、寰枢关节滑膜皱襞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寰枕、寰枢关节中各关节有无滑膜皱襞存在,皱襞的形态、位置和组织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12岁以下小儿和8例成人防腐尸体的寰枕、寰枢关节中的各关节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无论成人或小儿,除了寰枢后正中关节外,其它关节均有滑膜皱襞存在,滑膜皱襞总出现率66.7%。寰枢前正中关节中皱襞位于上关节间隙,寰枕关节、寰枢外侧关节的皱襞主要分布于前外侧,多数皱襞呈月牙形。与成人相比,小儿组皱襞数量多,总出现率达72.34%(成人组仅58.3%),小儿以大中型皱襞为主(58.35%),成人以小型皱襞为主(62.5%)且无大皱襞。镜下观察儿童有三种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其中以脂肪型和纤维脂肪型为主(88.9%)。结论:推测在儿童寰枕、寰枢关节中有更多更大的滑膜皱襞,在受到外伤或炎症作用下,皱襞肿胀变大,位置改变,发生嵌顿,这很可能是小儿好发某些上颈椎疾病,如寰枢椎旋转畸形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髌上滑膜皱襞的关节镜下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12月至2006年8月对752例膝关节镜检所见髌上滑膜皱襞的镜下形态并分型。结果:髌上滑膜皱襞的出现率为98.3%(739例),其中完全隔膜型5.81%(43例),双囊型0.41%(3例),中孔型3.78%(28例),双襞型34.24%(253例),单襞型55.75%(412例)。结论:髌上滑膜皱襞的关节镜下分型有助于确诊及治疗滑膜皱襞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200侧胎儿膝关节滑膜皱襞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膝关节滑膜皱襞的发生、发展规律、取得我国胎儿膝关节滑膜皱襞的数据,我们对100例胎儿200侧膝关节进行了观察。挑选新鲜引产胎儿100例,男58人,女42人;胎龄:4月4人,5月19人,6月14人,7月17人,8月6人,9月7人,10月33人。观察结果:髌上滑膜皱襞:隔板型86膝,占43.3%;单皱型66膝,占33.1%;双皱型47膝,占23.6%;无皱襞1膝,占0.5%,总发生率为99.5%。髌内侧皱襞:片状型79膝,占39.5%;条状型61膝,占30.5%;无皱襞60膝,占30%,总发生率为70%。髌下滑膜皱襞:带状型130膝,占65%;丝状型58膝,占29%;脂垫型12膝,占6%,总发生率为100%。另外,通过观察进一步明确了各种滑膜皱襞的发生与解剖部位、胎龄、性别、侧别的关系,丰富了理论,指导了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尽管对髋臼形态特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髋臼结构和位置的特殊性,有关髋臼表面形态的定量描述至今尚未统一,这势必会影响髋关节病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目的:探讨髋臼几何参数的CT测量方法。 方法:选取70例髋关节CT受检者,其中正常成人50例(两侧共100个髋关节),单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20例。对所有受检者髋关节CT图像进行冠状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比较正常成人髋臼上外倾角冠状位和三维测值,比较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组患侧与正常侧髋臼上外倾角。选择配伍组设计方差分析,分别比较扫描床面为参照面和以身体冠状面为参照面测量左右侧髋臼后外展角、前髋臼指数及后髋臼指数。 结果与结论:髋臼上外倾角在冠状位测值为(39.99±6.1)°,在三维图像上测值为(40.13±5.80)°,2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双侧上外倾角在冠状面的测量值,正常侧为(48.95±3.80)°,脱位侧为(63.56±6.35)°,二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以扫描床面为参照面测量正常髋臼后倾角、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左右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以身体冠状面为参照面测量髋臼后倾角、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以冠状面为参照平面测量双侧后外展角和前、后髋臼指数准确可靠,可客观反映髋臼情况,为髋关节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确切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随着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越来越多,出现髋臼侧松动伴不同程度骨缺损的患者日趋增加,治疗方式有多种,包括结构植骨、颗粒植骨加钛网重建、钽金属垫块重建、Jumbo杯、Cup-Cage技术等。目的:总结个性化生物臼杯翻修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侧松动的近期临床疗效,为髋关节翻修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侧松动11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55-71岁,均采用个性化生物臼杯进行髋臼侧翻修并进行3年随访,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双下肢绝对长度差,观察X射线片表现,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状态和骨长入情况。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主刀完成,随访满3年,无丢失病例,其中1例出现坐骨神经症状,口服甲钴胺片,6个月恢复;(2)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双下肢绝对长度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末次随访X射线片显示有良好的骨长入;(4)结果表明,应用个性化生物臼杯翻修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侧松动可获得假体的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发现,在灵长类动物尺骨缺损模型中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能治愈自体骨不能愈合的缺损。目的:观察兔髋臼软骨局部损伤对髋臼发育及髋臼软骨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4周龄家兔36只,麻醉后暴露左侧髋关节。用刮勺在髋臼Y型软骨后上部刮除约1.5 mm×2 mm×0.5 mm髋臼软骨作为实验侧;同时按上述方法暴露兔右侧髋关节,不损伤软骨作为对照侧。术后第4,6,8周分别拍摄骨盆平片观察髋关节发育状况。并且每次处死12只兔并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与结论:实验侧术后4,6,8周X射线测定示髋臼逐渐变浅且形态不规则,股骨头变得扁平,出现髋关节半脱位和脱位。苏木精-伊红染色示髋臼软骨缺损区再生填充组织表面微薄层的纤维组织向深层逐渐移行为纤维软骨,软骨增殖层和肥大层软骨细胞失去正常的柱状结构,排列较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随着时间增加,标本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染色由呈强阳性渐变淡。对照侧具有典型的关节透明软骨结构。结果提示,髋臼软骨破坏可引起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表现,并且髋臼软骨破坏区骨形态发生蛋白7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CT三维重建(3DR)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髋臼形态研究的优势、测量参数、髋臼分型进行综述。方法 近年DDH髋臼形态研究中以“髋臼形态”、“成人DDH”、“THR”及“CT3D重建”为关键词,在Pu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CT3DR的应用优势、测量参数、髋臼分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髋关节是一个复杂的3D立体结构,DDH髋臼形态可发生严重的病理改变。术前应用CT3DR技术可以全面认识DDH髋臼形态,从而可优化术前设计,提高手术精确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结论 CT3DR能全面显示髋关节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于DDH的诊断、分型,术前全面认识髋臼形态,提高髋关节置换准确度及减少术后并发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CT的原始数据资料,结合反求工程软件.对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结构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研究.以了解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变化.探讨髋关节骨性形态的测量方法及意义.方法实验组共44个脱位髋,按照Tonnis分级标准分为2个亚组:半脱位组,共30个髋;全脱位组,共14个髋。单侧脱位患儿的“正常髋”为相对对照组.共41个髋。以Mimics软件读取CT原始数据.进行前处理.得到髋关节的点云数据,输入至反求工程软件Imageware中.对髋臼及股骨头的骨性关节面进行球面拟合.测定股骨头上下两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结果大龄髋脱位儿童髋臼球面半径较乎、浅(全脱位组为27.470±6.299,半脱位组为24.340±2.637,对照组为21.710±1.975),股骨头发育小;3组中全脱位组表现得更加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股骨头的上下两部分和骨性髋臼关节面匹配误差比较:全脱位组、半脱位组P〈0.001.对照组P〉0.05.显示股骨头上半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高于下半部分。结论髋脱位儿童股骨头上下两部分与髋臼的匹配差异提示了复位手术时股骨近端内翻截骨的必要性。适当的内翻截骨可以使匹配程度较高的股骨头上半部作为主要负重区。良好的球面匹配能获得良好的应力分布.从而减少或推迟骨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Harris窝及髋臼切迹与髋臼中心点的应用解剖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arris窝及髋臼切迹与髋臼中心点的解剖学特点及其相关性,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翻修术中髋臼假体的正确安放和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侧成人防腐骨盆标本,行Harris窝、髋臼切迹以及髋臼切迹中点与髋臼中心点的位置关系进行观测,论证其相关性.结果:Harris窝及髋臼切迹与髋臼中心点的位置关系相对恒定,髋臼中心点位于Harris窝窝内头侧接近关节软骨面处;正常髋臼切迹和髋臼中心点的连线形成一个以髋臼切迹为底边的近似等腰三角形,髋臼中心点位于髋臼切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方,男性(25.61±1.11)mm,女性(25.42±1.09)mm.髋臼切迹中点和髋臼中心点的距离与髋臼切迹的长度呈正相关.结论:Harris窝及髋臼切迹与髋臼中心点的解剖关系相对恒定,可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确定髋臼中心点,正确的安放髋臼假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髋臼骨折不同台阶状移位及程度对髋关节接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模拟累及关节面负重区的髋臼骨折,分别对不同方向旋转所形成的台阶状移位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以了解应力分布及接触面积等的改变情况。方法 分别测量10个完整髋臼 (I组)、解剖复位(K组)、不同台阶移位(A组:1mm;B组:2mm;C组:3mm;D组:4mm;a组:-1mm;b组:-2mm;c组:-3mm;d组:-4mm)时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所获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差异。 结果 完整髋臼负重时接触面积总面积为(7.59±4.42)cm2;K组髋臼以及A组移位髋臼保持了髋臼的解剖形态,未引起髋臼接触面积显著变化。其余类型移位均造成髋臼骨折总接触面积减小(P<0.05)。负重区的接触面积在完整髋臼时为(3.72±0.04)cm2,骨折后也使之减小。解剖复位组负重区接触面积为(3.64±0.87)cm2(与完整髋臼负重区面积相比 P>0.05),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mm或更大,外旋移位台阶移位到3mm或更大时,负重区接触面积显著减小。 结论 髋臼骨折产生的台阶状移位改变了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使髋关节的接触面积发生了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成人大骨节病髋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与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方法:对四川省壤塘县112例(224髋)确诊为成人大骨节病的患者进行髋关节摄片,观察髋关节髋臼侧、股骨侧有无影像学改变,测量髋关节Sharp角、CE角、髋臼指数、头转子间距离、头颈指数和颈干角,并将测量结果与我院40例(80髋)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24髋中有22髋(9.8%)出现髋部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髋臼软骨下骨硬化或囊变、股骨头形态不规则伴密度异常、颈干角变小。112例患者Sharp角平均37.92°、CE角平均30.26°、髋臼指数平均43.86、头转子间距离平均1.69cm、头颈指数平均1.80、颈干角平均121.8°。与骨关节炎患者相比,大骨节病组患者颈干角较小,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测量指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大骨节病部分患者髋关节在影像学方面具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髋臼软骨下骨硬化或囊变、股骨头形态不规则伴密度异常、颈干角变小。上述影像学改变与骨关节炎患者相比无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三维CT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儿童髋关节进行三维重建,探讨三维CT对DDH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术前三维CT重建的DDH患儿12例,在三维重建模型上对患儿髋关节的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通过对12例患儿术前髋关节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观察与测量,患儿平均髋臼缺损宽度为(39.06±3.11)mm,平均髋臼缺损深度为(8.69±0.57)mm。选择缝匠肌骨瓣修补患儿髋臼缺损,术后髋臼缺损皆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三维CT能够从多个方位观察髋关节结构,更直观、更全面的观察到髋关节形态学的变化,在三维CT模型上可直接测量髋臼缺损的大小,更有效的指导手术选择及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TLR2和TLR4在髋关节滑膜巨噬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 收集2007年至 2010年因髋关节疾病在我院行髋关节手术患者的髋关节滑膜标本共4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4例(A组),股骨头坏死18例(B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5例(C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2和TLR4在3组的髋关节滑膜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在高倍镜(×400)视野下对阳性的巨噬细胞的进行观察及计数,并作统计分析。 结果 各组用histoscore计算阳性巨噬细胞百分数得分,每高倍视野下A组中TLR2(0.27±0.33),TLR4 (0.69±0.18);B组中TLR2 (0.31±0.19),TLR4 (0.71±0.31);C组中 TLR2 (1.78±0.18),TLR4 (2.00±0.39)。TLR2和TLR4在C组中表达较A组、B组高(P<0.001),而且3组中TLR4均较TLR2表达要高(P<0.001)。 结论 TLR2及TLR4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患者的假体周围组织巨噬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多,可能参与了巨噬细胞介导的假体无菌性松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襁褓体位固定对大鼠髋关节发育及髋关节软骨中特异性基质二型胶原( Colla-gen-Ⅱ)、蛋白聚糖( Aggrecan )及金属基质蛋白酶-13( 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4只新生Wistar大鼠编号后随机分为实验组(33只)和对照组(31只)。实验组采用医用布胶带将新生大鼠双髋、双下肢伸直捆绑1周,对照组大鼠不做干预。相同条件下饲养至第8周时,拍摄两组大鼠骨盆正位X线片,解剖髋关节并测量股骨头横径、髋臼横径及股骨头高度、髋臼窝深度并进行比较,用Real-time PCR检测两组大鼠股骨头软骨、髋臼侧软骨中Collagen-Ⅱ、MMP-13、Aggrecan 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至第8周时,影像学及髋关节解剖大体形态学显示,实验组大鼠股骨头、髋臼侧发育呈髋关节发育不良及关节退变表现;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髋关节股骨头横径、髋臼横径及髋臼窝深度均明显短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股骨头软骨中Collagen-Ⅱ、Ag-grecanm 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MP-13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髋臼侧软骨中Collagen-Ⅱ、MMP-13和Aggrecan 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结论:双下肢伸直襁褓体位捆绑可诱导新生大鼠髋关节发育不良并可继发髋关节退变,该退变机制可能由于在应力环境下关节软骨中具有软骨破坏作用的MMP-13 mRNA的表达上调,从而导致股骨头软骨基质中Collagen-Ⅱ、Aggrecan mRNA的合成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