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评价通过动脉导管的左右分流量是必要的,既往已有很多的方法。以未成熟儿为对象,通过测定左、右心输出量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左右分流量。  相似文献   

2.
开放性动脉导管(patent duetus arteriosus,PDA)是早产儿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体重500~1 500 g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其发病率约30%,吲哚美辛作为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促进PDA关闭,自20世纪70年代始用于治疗PDA,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近年来研究发现,布洛芬对于VLBWI合并PDA,同样有效,而且在肾动能损害等方面的副作用更低、安全性更好[1-5],但最近循证医学认为延长吲哚美辛的疗程可以降低PDA的复发率[6].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约60%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此症估计有1/3病例需要在出生后早期关闭导管。但是对于动脉导管闭合采取内科抑或外科治疗尚有争论。近年来,应用前列腺素抑制剂关闭早产儿PDA引起儿科界广泛兴趣。据报告导管闭合率可达80~90%。但是随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导致血液左向右分流,若分流量比较大,将使由於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而已受损伤的肺功能更进一步地恶化,亦可影响其他肺部疾患的临床过程,如Wilson-Mikity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或频繁发作的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等。因此,对於PDA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其他肺部疾患早产儿的处理,在过去几年中一直成为热烈争论的问题,其中特别是应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的药理作用来关闭动脉导管,并且在严重PDA患儿中作为取代手术结扎的可能措施,已陆续有过报道。本文就此问题作进一步介绍。  相似文献   

5.
在早产儿通过未闭的动脉导管,常有明显的左至右分流,这可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婴的心肺功能恶化,引起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且用毛地黄和利尿剂治疗常无效,以致需要手术结扎动脉导管。前列腺素能影响动脉导管平滑肌的张力,有人提出应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使导管收缩,甚至完全关闭。消炎痛为强有力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甚至在用药后24小时内就可使导管关闭。应用氯喹亦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未成熟儿的成活率有明显的提高,除机械通气的不断改善,以弥补肺发育的不成熟;静脉高营养以暂代胃肠道的功能外,及时关闭未成熟儿的动脉导管亦为成活率提高的重要关键。动脉导管在胎内为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胎儿因肺无呼吸作用,右室入肺动脉的血流大多通过动脉导管的短路直接入降主动脉,经脐动脉在胎盘进行气体交换。出生后经肺呼吸血氧提高,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7.
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仍采用消炎痛或外科手术。类固醇或许能通过干扰前列腺素的合成,或降低导管肌肉对前列腺素E_2的敏感性,而使PDA闭合。现将加拿大多伦多市妇科医院4例PDA患儿用地塞米松治疗情况报道如下。病例4例患儿均为23~26周胎龄的早产女婴,体重为550~805g。其中3例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1例因初生时复苏而用呼吸机治疗。因有PDA用消炎痛曾使PDA闭合。此后,心脏听诊又有杂音,X光照片1~3例合并有支气管肺发育不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是胎儿血液循环的重要生命通道。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PG)参与了胎儿时期动脉导管的扩张以及出生后动脉导管的解剖学重塑。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早产儿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目前通过抑制局部PG合成是临床上治疗PDA的主要手段, 其中吲哚美辛和布洛芬是最常使用的药物, 但不良反应较多, 因此, PG合成途径的其他靶点成为研究者的重点关注。该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 结合PG在不同时期对动脉导管的生理作用, 对当前治疗PDA的药物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对该病的治疗和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自1976年使用消炎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以来,关于其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报告很多。1983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使用一般疗法不能使导管闭锁的情况下, 应用消炎痛是妥当的。但关于给药剂量、时机、疗程等问题仍悬而未决。 1987年Krueger等提出,对出生体重750~1500g的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未熟儿,于生后24小时内给予消炎痛,对预防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是有效的,因此认为,早期应用消炎痛预防PDA是妥当的。对此,Clyman等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早期  相似文献   

10.
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常足月儿生后24~48h动脉导管已呈功能性关闭,而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常不能关闭,或功能性关闭后又重新开放。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3天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约为40%。PDA的临床结果取决于左向右分流的程度,可加重呼吸窘迫、促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肾脏低灌注及脑缺血、继发肠缺血。70%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需要药物或手术关闭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11.
正常足月儿生后24~48 h动脉导管已呈功能性关闭,而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常不能关闭,或功能性关闭后又重新开放.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3天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约为40%[1].PDA的临床结果取决于左向右分流的程度,可加重呼吸窘迫、促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肾脏低灌注及脑缺血、继发肠缺血.70%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需要药物或手术关闭动脉导管[2].手术结扎动脉导管有血压波动、感染、乳糜胸、喉神经麻痹,甚至死亡的危险.故在大多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药物治疗PDA是首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PDA)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9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脏超声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分为无PDA组,PDA自然关闭组、药物关闭组、手术关闭组,分析其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PDA自然关闭率58.7%。自然关闭组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均大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药物及手术关闭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比例高于自然关闭组(P0.05)。不同时间段自然关闭组的动脉导管直径均明显小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出生胎龄、PS应用及48 h动脉导管直径与PDA转归显著相关。自然关闭组PDA分流类型均以关闭型为主,而药物及手术关闭组在48 h以肺高压型及进展型为主,在4 d、7 d时均以进展型为主。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DA自然关闭率较高,出生胎龄越小以及应用PS的患儿自然关闭率越低;动脉导管直径越大且分流类型为进展型或脉冲型的PDA不易自然关闭。  相似文献   

13.
1975年Sharpe首先提出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消炎痛关闭动脉导管的可能性。Heymann等(1976)的动物实验证明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乙酰水杨酸能引起羊子宫内正常胎羊的动脉导管收缩,从而提示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对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可能有效。继之,不少作者的临床研究获得满意结果。Friedman  相似文献   

14.
残端样管状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吸收性明胶海绵封堵残端样管状动脉导管未闭(PDA)即刻和早期疗效。方法选择残端样管状PDA,且其肺动脉侧破口直径<0.5 mm,分流少患儿2例。人为制造出一管状动脉导管盲端,在未闭动脉导管内释放压缩呈条状的吸收性明胶海绵。结果血栓形成达到封堵残端样管状未闭动脉导管的作用。结论吸收性明胶海绵治疗残端样管状PDA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Sharpe氏首先提出应用消炎痛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理作用来关闭动脉导管。有两篇文章报告用消炎痛治疗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50例中49例获得成功。本组应用消炎痛治疗11例动脉导管未闭伴有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中仅2例的导管得以永久性关闭;另2例导管用药24后小时内暂时性关闭,在48~72小时后,左向右的分流又复发了;其余7例患儿的杂音持续存在,4例曾进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持续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可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特别是体重小于100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恢复期间,随着肺通气和氧合的提高、肺血管阻力下降,体循环阻力增大,使流经动脉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影响早产儿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胎龄和体重越小,发病率越高 [1].早产儿动脉导管管壁薄,缺乏肌肉组织,对氧等刺激收缩的因素敏感性低,对前列腺素等松弛平滑肌的因素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18.
吲哚美辛治疗超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26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分析吲哚美辛治疗超低出生体重(ELBW)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及其不良反应,以评估其在ELBW儿中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998~2004年住院的260例确诊存在有PDA并应用吲哚美辛治疗的ELBW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吲哚美辛治疗一个疗程后,PDA的关闭率为60.8%,两个疗程后为72.7%;最终总有效率为74.2%.需要外科手术结扎关闭为20.0%.吲哚美辛治疗中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血钠下降(25.4%)、轻微的出血倾向(22.5%)、少尿(15.4%);极少部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疑似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0%)和颅内出血加重至3、4级(1.7%).结论 即使在发育极其未成熟的ELBW儿中,治疗性地静脉应用吲哚美辛对PDA仍然有良好的效果,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较少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未成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住院的超未成熟儿(胎龄28周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超未成熟儿出生28天时有无吸氧及BPD临床分度,分为非BPD组,轻度、中度以及重度BPD组,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入选205例超未成熟儿,平均胎龄(26.2±1.2)周,平均出生体质量(0.87±0.19)kg;放弃治疗46例、死亡15例,最终出院144例(70.3%)。不同程度BPD组之间动脉导管未闭(PDA)比例、感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中、重度BPD组的PDA发生率较高,重度BPD组的感染率较高。不同程度BPD组之间的用氧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率、肺部后遗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BPD病情加重,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逐渐增加;中重度患儿均使用糖皮质激素,且肺部后遗症发生率较高。结论 BPD仍是影响超未成熟儿预后的重要合并症,早期预防及系统治疗可减轻严重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右侧心脏阻塞性损害(肺动脉闭锁、严重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闭锁)患者为先天性心脏病者的一部分,通常必须依赖动脉导管开放,才能在初生数天或数周存活下来。动脉导管收缩会使这样的婴儿肺血流量急剧减少,结果全身氧张力降低,组织严重缺氧和进行性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早期用药理学方法维持动脉导管开放对这样的婴儿有很大好处。因为在初生头几个月内,无论根治还是姑息外科手术,如体肺动脉吻合病死率都很高。临床研究证实前列腺素E(PGE)对维持严重右室流出阻塞的新生儿动脉导管开放具有短期效果。PGE输注由于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