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1999年5月~2001年10月,用高压氧舱治疗颅脑损伤196例,效果较佳,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本组196例中,男112例,女84例,年龄6~72岁,其中以18~60岁患者居多,平均年龄为46.2岁。格拉斯哥评分(GCS)<9分34例,9~12分129例,>12分33例,高压氧舱治疗前有昏迷52例,头痛、头迷112例,呕吐92例,失语78例,癫痫30例,肢体瘫痪96例。病程5~80d。方法:患者置于高压氧舱内,采用0.15MPa面罩吸氧,加压20~25min,在高压氧环境下吸纯氧60min,中间休息…  相似文献   

2.
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高压 氧(HBO)治疗在经历高压舱内升压、稳 压、减压三个阶段中,介入护理措施,是保 证高压氧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报道如 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患者68例,男42例,女 26例,年龄7~68岁。高压氧治疗前格拉 斯哥昏迷计分4~8分。舱内静脉输液26 例,气管切开36例,留置胃管53例,留 置导尿管60例。治疗24~72次,平均38 次。 1.2高压氧治疗中护理措施(1)进舱 前护理:①严格规范安全制度:准确掌握 进舱适应证和禁忌证,出现发热、血压偏 高或偏低、月经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HBOT)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血压及再出血的影响.方法 120例HICH患者在病情稳定、血压控制理想后接受HBOT.分别于进舱前、治疗后出舱前、出舱后1 h测定卧位血压,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再出血的例数.结果 治疗后出舱前收缩压变化情况为:升高31例(25.83%),降低20例(16.67%),无明显变化69例(57.50%);舒张压变化情况为:升高69例(57.50%),降低5例(4.17%),无明显变化46例(38.33%).所有患者出舱后1 h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变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再出血.结论 HBOT可使部分HICH患者血压短暂地波动,但在病情稳定、血压控制理想后行常规HBOT不会明显增加再出血概率.  相似文献   

4.
首次高压氧治疗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896例首次接受高压氧治疗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护理,包括进舱前宣教、进舱后指导、出舱后懈答。提示心理护理是保证患者继续接受高压氧治疗的重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总结10年以来应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患者1500例的治疗护理体会,认为需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患者进舱前的护理;加压与稳压时的护理;出舱前的减压护理和出舱后的护理。  相似文献   

6.
对30例昏迷指数评分,8分以下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高压氧康复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对象:本组30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1岁。硬膜外血肿15例,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5例。30例昏迷指数评分平均在8分以下。方法:入舱后加压到0.25MPa,面罩吸氧,吸氧30min,休息5~10min,再吸氧30min,减压出舱。1次/d,10次为1个疗程,一般为三四个疗程。2结果颅脑损伤根据昏迷指数评分分为轻、中、重型。昏迷指数评分13~15为轻型;昏…  相似文献   

7.
郑艳  何煜 《新医学》2001,32(12):743-743
随机把170例偏头痛患者分成高压氧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85例,治疗组男19例,女66例,年龄21岁至43岁,平均年龄31.2岁;对照组男26例,女59例,年龄23岁至44岁,平均年龄33.1岁。两组一般对症治疗相同。除此以外,治疗组每日行高压氧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加压以20分钟从0~0.15MPa(表压),稳压后面罩吸氧30分钟,中间休息5分钟,再吸氧30分钟,然后减压25分钟出舱。疗程完毕后每隔6个月巩固1疗程。疗效评定分3级,治愈:头痛发作控制,短期内无发作;好转:头痛发…  相似文献   

8.
我院近10年来应用高压氧治疗26例急性缺氧性脑病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6例均为急性缺氧性脑病急性住院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18~81岁,平均年龄35岁。急性CO中毒伴不同程度昏迷者21例,轿车内急性废气中毒伴昏迷者5例。1.2方法我院使用三舱七门大型氧舱,舱内治疗压为0.25MPa。每次进舱持续3h(包括20~30min的加压时间及50min的减压时间),当舱内压力达到预定值0.25MPa时,患者通过面罩吸100%医用纯氧20min,然后休息10min,再吸纯氧20min…  相似文献   

9.
自1998年3月~2001年3月对采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的脑卒中昏迷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体会如下。1 对象与方法 本组患者236例,其中男141例,女95例。年龄43~78岁,平均62.5岁。昏迷程度:浅昏迷73例,中昏迷47例,深昏迷116例。合并肺部感染痰多者86例。气管切开(气管插管)152例,有鼻饲管187例,带导尿管者76例,其他引流管54例。 方法:(1)了解病人发病后的情况,协助医生做好入舱前的检查和治疗,观察记录生命体征、瞳孔及神志等[1]。(2)首次进舱的患者给鼻腔内滴入0.…  相似文献   

10.
高压氧舱抢救重度一氧化碳中毒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们科1994年1月~1998年1月收治CO中毒患者30例,在吸氧及药物治疗的同时,利用高压氧舱抢救重度CO中毒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30例重度CO中毒者中,男12例,女性18例,年龄16~64岁,平均31岁。取...  相似文献   

11.
高压氧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的彩色多普勒检测马立新,邬景河,王银,张雅丽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仪对30例高压氧治疗者进舱前及高压氧治疗后的大脑中动脉血流进行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本组30例,其中头痛、头昏患者25例,突发性耳聋1例,轻度脑萎缩1例,...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高压氧对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制,本文应用三维经颅多普勒仪(3D-TCD)对患有各种不同类型脑病的43例高压氧治疗(第Ⅰ组)及正常健康对照组(第Ⅱ组)36例分别于入舱前、及出舱后30分钟,1h、2h检测ACA、MCA及PCA血流速度。结果:第Ⅰ组,36/43例(83.7%)于出舱后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其中出舱后30分钟血流速度加快者有22例,一小时开始加快者有8例,6例于二小时才开始加快,5例无变化,2例减低。无1例于1小时恢复正常,仅有13例于二小时恢复正常。血流流变学进出舱前后无明显改变,甲皱微循环以流态改变为著,尤以出舱后一小时加快最明显,形态及袢周变化不明显。第Ⅱ组36例中,脑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于出舱后30分钟明显加快,持续一小时恢复至入舱前状态。本研究表明正常健康人与脑部疾病患者不仅对高压氧的反应不同,而且在恢复至入舱前状态上也有明显差别,作者认为这可能就是高压氧对脑部疾病的一种治疗效应。本研究还表明高压氧进出舱前后脑血流速度的加快与血流流变学无明显关系,而是由于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高压氧对颅脑疾病的治疗作用,本文对住院的32例脑部疾病患者采用三维经颅多普勒仪(3D—TCD)分别于高压氧舱治疗前,第一次出舱后和疗程(10次为一疗程)后,对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做了观测,还检测30例健康成人进出舱前后的血流动力学以资对照。32例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45岁。CO中毒2例,血管性头痛3例,突发性耳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各7例,脑外伤6例,脑梗塞7例。检测结果提示:正常健康人出舱后血流速度均加快,均于二小时后恢复至入舱前状态,符合脑血管收缩,增加脑血管阻力的结果。脑部疾病者治疗前脑血流速度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减慢。第一次出舱后脑血流速度加快者有28例(87.5%),而于二小时恢复至入舱前血流状态者仅有9例(32.14%)。一个疗程后,有25例(78.12%)脑底动脉血流速度,就恢复到了正常健康人的水平。表明高压氧舱治疗脑部疾病的近期疗效比较满意与临床治疗结果相符合。本文着重指出对高压氧舱的临床疗效判定如能结合脑底动脉血流状态的检测,加以综合判断,无疑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压氧疗法是脑梗死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呼吸机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高压氧舱内呼吸机应用。护理要点包括患者入舱前的准备,入舱后加压与稳压时的护理,出舱前的减压护理和出舱后的护理。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牛淑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127-4127
总结10年以来应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患1500例的治疗护理体会,认为需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患进舱前的护理;加压与稳压时的护理;出舱前的减压护理和出舱后的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成年脊髓损伤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2014年3~11月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成年脊髓损伤患者48例为观察组,选择性别和年龄匹配、同舱治疗的非脊髓损伤患者48例为对照组,分别于入舱前、加压末、吸氧30 min、减压前、减压末测量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将观察组分为高位脊髓损伤组(T4以上)和低位脊髓损伤组(T4以下),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压、心率变化,并分别与各自对照进行比较。结果高位脊髓损伤组患者入舱前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t6.337,P0.001),加压治疗后,血压逐渐上升,吸氧30 min和减压前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位脊髓损伤组和其对照组血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在高压氧治疗期间血压明显上升,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达60%~90%犤1犦。我科自1998年10月~2000年12月间应用高压氧综合治疗DPN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以WHO诊断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NIDDM)病人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35~70岁,平均56岁,糖尿病病程3~20年。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有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有四肢疼痛、麻木、蚁走感或感觉障碍。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30例和未用高压氧治疗的对照组32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  相似文献   

18.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4年~1998年 ,颅脑外伤恢复期病人168例 ,其中男性112例 ,女性56例 ,年龄7~68岁 ,病程7d至1年不等。所有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 ,无进舱加压禁忌症。但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困难、语言障碍、肢体活动受限、神志不清 ,部分病人大小便失禁。1.2治疗方法采用单人高压氧舱 ,置病人于氧舱内自由呼吸 ,逐渐用纯氧加压20min ,使氧舱内压达到2~2.5ATA,稳压15min ,高量洗舱10min ,再稳压15min ,逐渐减压至0 ,病人出舱。每次治疗需时80min ,1次/…  相似文献   

19.
沙土鼠短时氧惊厥后行为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时氧惊厥后沙土鼠行为学的改变,探讨短时氧惊厥对中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沙土鼠暴露在0.5MPa压力的高压氧下,引起短时氧惊厥,首次惊厥5min后,减压出舱,在进舱前、出舱后即刻、24及72h各进行1次旷场试验计分。结果:正常对照组及压力对照组动物无惊厥发作,旷场试验得分无变化,氧惊厥组均发生惊厥,出舱即刻旷场试验得分12.38&;#177;4.90低于进舱前21.05&;#177;4.67(P&;lt;0.01),出舱24h旷场试验得分44.66&;#177;8.97则明显升高(P&;lt;0.01),72h旷场试验得分27.58&;#177;6.72有所下降(P&;lt;0.01),但仍高于进舱前(P&;lt;0.05):结论:氧惊厥后即刻精神行为受到抑制,其后精神行为兴奋性增高,24h达高峰,72h下降,短时氧惊厥对中枢神经功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左心室超声指标治疗前治疗后对1999年1月以来住院的5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应用氯沙坦的情况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自1999年1月~2000年9月来诊的门诊和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53例,男46例,女7例,年龄60~85岁,平均69.8岁。诊断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测量坐位上肢血压,选择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DBP)≥90mmHg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作动态血压检测,查心、肾功能,并做心脏超声检查。1.2方法(1)药物治疗:入选患者给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