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人生 《养生月刊》2007,28(5):479-480
长时间以来,我们从各方面的渠道都了解到人体需要补钙,那么钙对人体到底有哪些作用呢?钙是人体内的一种微量元素,它在体内的含量虽然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2.
陈淀国 《养生月刊》2007,28(5):452-453
孙中山先生早年曾经习医、行医,不仅医术高、医德好,且于营养保健、养生延年的研究亦有诸多心得。例如,深受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平民百姓喜爱的食品“四物汤”,即为孙中山先生所推崇。“四  相似文献   

3.
邓旭红 《养生月刊》2007,28(5):440-441
乐翁今年81,身心健康好精力,要问有何康乐经,运动乐观有规律。“动、乐、常”是我养生的康乐经,我天天念着它,颐养天年。动——就是运动、劳动、活动,动中度晚年。坚持体育运动,适  相似文献   

4.
古诗云"山雨欲来风满楼",说的虽然是天气,但用在防病保健方面何尝不可!就说一些大毛病吧,它到来前总有一种或几种"小症状"出现,只不过由于医学知识的欠缺,加上这些"小症状"太过平常,被你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才落得个"失荆州"的严重后果.笔者为你讲几则"前车之鉴"的事例,看后你就会悟出应对的正确态度来了.  相似文献   

5.
脊柱疾病是现代人的时髦病,发病率愈来愈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有资料表明:仅脊柱病引起的颈肩臂腰腿痛正困扰着80%~90%的人,更不要说脊柱病还可以引起百余种脊柱相关内脏组织器官疾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脊柱是大脑与肢体官窍联通的唯一器官,其解剖位置和功能的正常是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走出六味地黄丸"保健"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有不少男性把服用六味地黄丸当成保肾壮阳的良品.还有的中老年人,只要腰酸腿疼,就自行诊断为肾虚,服用六味地黄丸来"强身健体",并且"持之以恒".因为大家看到周围吃六味地黄丸的人越来越多,好像没什么副作用,也就认为没什么好担心的.其实,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还不够,从而走入了用六味地黄丸"保健"的误区.全国名老中医、大连市中医药学会门诊主任白长川指出要走出六味地黄丸"保健"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观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而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主要是以“三级预防”的形式开展的,两者有着相近之处。中医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居民健康保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其“简、便、效、廉”的特点又易被大众接受。中医“治未病”的观点在社区护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治未病”与三级预防保健的关系《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指摄生防病、预病防作、有病早治,整个过程强调一个“防”字。社区护理不同于临床护理,其中一个组成要素就是预防,其工作方…  相似文献   

8.
说起急救,很少有人会想到中医.其实,中药也有"急救三宝",即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相比,紫雪丹和至宝丹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9.
赵广兰 《养生月刊》2007,28(3):217-219
历代皇帝都在“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中做着长生不老之梦,神仙方士们始终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而世人却在五彩缤纷的人生长河中,找到一个不老人生的“密码”,那就是“三心二意”。所谓的“三心”是:信心、善心、童心,“二意”即“无意”、“有意”。  相似文献   

10.
1.每天要喝8杯水?大多数人认为,每天喝8杯水(2000mL)有益健康。但近年来,国外一些医学研究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有不少专家指出:不一定每天必须喝足8杯水,因喝太多水也会给身体带来麻烦。这些专家认为:喝水和摄取热量一样,应该是需要多少,就补充多少。目前并没有什么科学证据足以说明,多喝水就能多排毒。相反,一个人水喝得太多,却极容易使体内电解质失去平衡(钠、钾离子大量流失)、水溶性维生素(如B群及C)更容易流失。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算是太多或太少?正常人每天喝多少水量才算是适当的呢?科学研究指出,一般而言,人体每天从尿液、流汗或皮…  相似文献   

11.
浅述《伤寒论》对"头汗出"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一书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笔者在研读《伤寒论》时,以证为纲总结其治法,颇多感悟,仲师对证之描述细致准确,因证而治灵活机巧,值得效法。仅“汗出”一症,可见于《伤寒论》六经中每一经,涉及条文达三十有余,有“汗自出”、“汗出多”、“大汗出”、“漐漐汗出”、“汗出恶风”、“汗出而渴”、“汗出而喘”、“汗出而厥”(以上为全身汗出)、“手足染染汗出”、“头汗出”等描述,其治因病机不同而各异。笔者仅以“头汗出”为例,略述其不同治法,以彰其旨。  相似文献   

12.
浅谈"传"经、"经尽"、"再经"、"过经"揭示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伤寒论》中反映外感病发展的病机、病势且具有辨证意义的原文入手,探讨“传”经、“经尽”、“再经”、“过经”的内涵及辨证意义。结论:(1)“传”经,提示邪气波及或递转他经。前者指部分邪气内传他经;后者指邪气离表而尽转他经。(2)“经尽”,寓示病势转归的两种形式。一是指邪离本经而转入下一经的趋势,即“再经”;二是指邪气尽离本经而转愈的趋势,即“经不传”。(3)“过经”有两种情形:一为由表入里而病进;二为由阴转阳而病退。前者泛指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的病性转变;后者指病由太阴转入阳明而转愈。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说的“证”是针对一系列有关的证征——即所谓证候或症候群来说的。“证”的产生是反映病情的客观表现,通过证候的观察,可以了解到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了立法处方的依据,因此“证”的掌握在临床上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释“苦杏仁”与“杏仁”的源流,发现现代有关中药著作及《药典》中“苦杏仁”既未遵照古代主要本草命名传统,也未参考临床用药习惯,其命名欠妥,建议应以“杏仁”作为正名。  相似文献   

15.
任占敏  王宝华  崔海 《北京中医药》2006,25(11):685-686
祖国医学整体观理论认为:五脏与体表构成相应的外华关系,如心之华在面,肾之华在发等.六腑没有体表之华.唯有<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诸脏腑共属于"至阴之类"的巨系统,由脾脏统领,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而脾和众腑的共同外华为"唇四白".本文就"至阴之类"之华"唇四白"的含义加以分析,探讨脾与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共为中土,化生万物,形成中医脏腑独特的整体观理论.  相似文献   

16.
曹迎  杜金行 《北京中医药》2007,26(7):407-407
在中西医学论文中经常会看到"瘀血"和"淤血"一词,二者意义是否相同抑或有差别,值得进一步推敲.  相似文献   

17.
对于"扶阳气""存阴液"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内经》."扶阳气"包括了扶心阳、扶肝阳、扶脾阳以及扶肾阳;而"存阴液"在临床包括了三阳病固护胃阴、阳明腑实急下存阴、三阴病重在救助肾水.现代研究表明,阳气、阴液是人体的根本,"扶阳气""存阴液"可应用于多种危急重症及消耗性疾病的治疗,起到减轻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察同”、“察异”的东西方科学认识事物的不同取向入手,对“肝肾同源”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肝肾同源”理论追求对事物的共性认识,对指导“肝肾同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其“察异”的不足也带来忽视肝、肾个性的弊端,尤其是“肝”之个性的忽视。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关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中焦之气,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灵枢&#183;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指出了脾与生血有关。生血的原料来自饮食中的精微部分,这主要靠脾对食物的消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运送.脾气健旺与否和血的旺盛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白芍"与"赤芍"的分化与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芍”和“赤芍”现在分别应用于临床,但在《伤寒论》及中国早年传统方剂中只有“芍药”之称,如何正确理解和利用这些传统方,多年来已备受关注。该文通过对芍药属野生种分布、栽培历史、“芍药”炮制方法发展等方面的考察,认为历史之“芍药”与现在的“白芍”同源,“赤芍”只是前者加工与炮制方法发展中的衍生应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