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文从阴阳、辨证关系的角度入手,根据《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之"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提出"得阳者生,奉阴者寿"理论,认为"得阳者生,奉阴者寿"是中医辨证治疗和养生的基本准则。分析"得阳者生"与"奉阴者寿"之间的辨证关系,对指导临床和养生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江克明 《开卷有益》2003,(10):36-37
清代名医陆九芝所著的《世补斋医书》中,有“老年治法”一文,并推荐抗老防衰方“延寿丹”,论点精辟,切乎实用。摘录如下。《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盖以阳能发泄,阴能坚凝。阳固可贵,阴亦未可贱也。《上古天真论》云:“年半百而动作皆衰。”《阴阳应象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于此益知:垂暮之年,阴易亏而阳易强。不知何时认作老年多阳虚?。老年之药宜补阳,而老人则自此危矣。昔之言老人治法者,宋·陈无直有《养老奉亲书》,元·邹有《寿亲养老新书》,明·刘宇有《安老怀幼书》,皆不传于…  相似文献   

3.
《黄帝素问直解》系清·高士宗注释《黄帝内经素问》的专著。高氏早年师从张志聪 ,后讲学浙江钱塘侣山堂 ,乃一代名医。《黄帝素问直解》充分展示了高氏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笔者现就此书所论的“生阳之气”之义 ,浅析如下。1 生阳之气为人身总体阳气虽说“阴阳者 ,有名而无形”,然于人身却各有实质内容 ,大凡脏腑、气血、营卫、经络……皆可以阴阳而蔽之 ,故“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但是人体之阳气 ,若天与日 ,故“凡通体之温者 ,阳气也 ;一生之活者 ,阳气也”[1 ] 。《黄帝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篇末又说 :“生阳之气本于阴精 ,互相…  相似文献   

4.
药食五味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一方面人之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五味分人五脏而藏之,是气化活动乃至于生命的基础,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但偏嗜五味又可以伤五脏所藏之精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或者影响相关脏腑,导致脏腑间功能失调,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相似文献   

5.
随着头发逐渐变白,年纪的增大,人们开始慢慢步入老年生活。此时身体开始走向衰弱,曾经繁忙的生活也顿时变得闲暇起来,日日闲居在家,最好的方法便是调养身体,颐养天年。养静为摄生首务。五官之司,俱属阳火,精髓血脉,则阴精也,阴足乃克济阳。《内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天。降者降服之降,阴不足而受阳制,  相似文献   

6.
<正> 一、强调脾胃重要作用在《内经》“人以谷气为本”;石藏用(字用之)“今人秉赋怯薄,按古方用药不能愈病;”张元素脏腑病机学说的启迪下,强调疾病形成由于内伤,言土系万物之母,升降运动的枢纽,“胃纳脾运”,为营养化生之源,上输心肺,下归肝肾,敷布四肢,充及肌肉。人赖天阳之气以生,此阳气须并于脾胃;人赖地阴之气以长,此阴气要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奉以寿,此阴精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此营气则统于脾胃;脾胃不健,人体所需的阳气、阴气、阴精、营气等重要物质,就受到损害。对脾胃内伤之因,也作了解说,认为饮食不节,胃伤脾无所运,水谷精气不能输送全身;劳动过度,“喘息汗出,内外皆越”(《素问·举痛  相似文献   

7.
人之生,赖五脏六腑功能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使阳气温煦,阴精滋养,阴阳相济,精神成形,若气血不和则百病丛生。《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也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古代先贤有:“气为血帅,血为气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之说。然而气虚血瘀之论,  相似文献   

8.
《灵枢》与《素问》究竟孰先孰后,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因《灵枢》一度失传,王冰注《素问》而未注《灵枢》,致谈《内经》多称举《素问》,甚或视《灵枢》为伪书。本根据《素问》所引“《经》言”书证,逐条加以分析,证明《灵枢》是“经”而《素问》是“论”,进而从先秦诸子书中追朔《内经》理论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苗静 《开卷有益》2023,(12):41-42
<正>《素问》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就是说,肝脏是人体中的将军,人体中所有的“兵马粮草”调度,军事指挥、谋虑等,全依赖于肝脏。一、天人相应冬季自然界中草木凋零,蛰虫伏藏,阳气潜伏,阴气上升,故需顾护体内的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  相似文献   

10.
张启明、张珍玉二同志在《论阴精阳气与西医理论的相容性》(《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 0 0 3年 4期 ,以下简称“张文”)一文中 ,讨论了他们定义的两个“内涵明确的新概念”———“阴精”与“阳气” ,说“它们既具有传统意义上阴精与阳气的基本特征 ,又与现代西医理论相容”。实  相似文献   

11.
《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宋林亿等作《素问》新校正时首次提出 ,云 :“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 ,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 ,犹《周官》亡《冬官》 ,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 ,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 ,《阴阳大论》亦古医经 ,终非《素问》第七矣。”可以看出 ,林亿等认为运气七篇大论是王冰采《阴阳大论》之文以补《素问》第七卷。后世学者亦多从林亿等所论。据现存有关文献记载 ,《阴阳大论》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云“撰用《素问》、《九卷》、《八…  相似文献   

12.
“失眠”在《内经》中有很多名称,如“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目不瞑”、“喜梦”、“数欠”等,并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评热病论》、《素问·逆调论》、《素问·大奇论》、《素问·病能论》、《素问·痹论》、  相似文献   

13.
一、确切地解释下列词句:(每小题3分,共30分) 1、孤精于内,气耗于外。答:原文见于《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孤精于内”指阴气偏盛于里;“气耗于外”指阳气大量地耗伤于外,如王冰注云:“阴精损削于内,阳气耗减于外。”此句是指水肿病阴盛阳虚的机理。 2、人年老而无干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答:原文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材力”按张景岳注解为“精力”。“天数”,张景岳谓“天赋之限数。”指人体生长衰老的自然限数。此句是说,人的年龄老了而不能生儿  相似文献   

14.
对《素问》与《灵枢》所论“五十九刺”的穴位和主治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讨论了二者所论“五十九刺”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成书于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为多位医家编撰而成,“黄帝”乃其托名。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素问》现通行本为九卷八十一篇。明代所编类书《永乐大典》按《素问》篇名重字依韵收入各字下。如《四气调神大论》入“神”字,《六微旨大论》入“旨”字。《永乐大典》目录、凡例、正文中可查到《素问》41个篇名,本文通过分析这41篇取字规律,来确定其余40篇归入何字,为重辑《永乐大典.医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再论阴精阳气——答王强先生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先生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的《“不是气”的阳气与“不是精”的阴精质疑》一文(简称王文)中,运用“逻辑法则”论证了我们定义的阴精、阳气“与中、西医理论皆相去甚远”。实际上,他的推理并不符合逻辑法则。  相似文献   

17.
“喘”字在《内经》中出现四十余次,究其字义,不外有三:一指呼吸急促,二指脉搏搏动急促,三指腹中有气攻冲。在学习、讲授《内经》时,应视“喘”字所出现的不同篇章、不同段落,进行细致的分析推敲,确定其义。1 指呼吸急促 喘,气喘,喘息,即呼吸急促。在《内经》中“喘”字指呼吸急促占大多数,在其所出现的原文中也比较容易鉴别。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肺病者,喘咳逆气。”《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入六府则身热  相似文献   

18.
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及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味理论作为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用药物之偏性以平脏腑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手段。 1、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内经》论述颇多。《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所合五脏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咸、先走肾。”《素问·阴  相似文献   

19.
王冰《素问注》养生思想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冰《素问注》养生思想探析胡凤媛(宁夏医学院中医系银川750004)关键词:王冰;《素问注》;养生思想中图法分类号:R221.1;R212王冰次注《素问》,有功于医界,而且他“夙好养生”(王冰序),将养生诸篇移至《素问》之首,突出了《内经》“治未病”...  相似文献   

20.
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25岁开始研究《素问》,直到花甲之年,对《素问》颇多阐发之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乃其代表作。由此,笔者遂发联想:“完素”者,完善《素问》之说;“守真”者,恪守《内经》真旨;“通玄”者,通晓并阐发歧黄玄奥之理。如此名、字、号与其学、业、著述之全面吻合,岂止巧合?刘氏自号通玄处士已可知,其名、字亦由刘氏自命,应全不是妄说。于是,笔者将读《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的体会拟题为“完善《素问》病机说,恪守真经续新篇”,将刘氏名字隐含其中,虽有望文生义之嫌,仍自以为已略通完素之意矣。《素问玄机原病式》以《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