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豆蔻类中药包括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及肉豆蔻4种,药用历史悠久,同时也常用于料理烹饪调味。历代本草中豆蔻类中药因名字相近,且限于古代交通影响等条件,使得该类药材记载相互出入,常与同科多种植物混淆,至今仍有多种混淆品流通。为促进含该类药材古代经典名方的开发,笔者从释名、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等方面对豆蔻类药材进行全面梳理,经考证发现,豆蔻的基原植物是姜科豆蔻属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和爪哇白豆蔻A. compactum;草豆蔻主流基原植物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且草果常作为草豆蔻药材入药,两者易于混淆;红豆蔻在古时本草中记载的主流来源为高良姜A. officinarum的果实,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红豆蔻基原植物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 galanga;肉豆蔻基原植物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历代豆蔻类药材除肉豆蔻主流基原较为固定外,其他3种豆蔻药用基原均有所变革,相互出入且尚有其他多种植物相混淆。4种豆蔻类药材产地均为东南亚一带及我国东南部,其中白豆蔻与肉豆蔻多为进口。豆蔻类中药药用部位明确,炮制方法简单,历代主流多为净制、炒法和煨法,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病证所需选择炮制品。建议厚朴温中汤中草豆蔻仁使用姜科植物草豆蔻A. katsumadai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云南等地均有产,其中海南万宁为道地产区,果实于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即可入药。  相似文献   

2.
更正     
越鞠丸方出自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由香附、川芎、山栀、苍术、神曲所组成,是取方中栀子的别名越桃(源出《别录》),川芎的别名山鞠(?)(源出《左传》),命名而成,又名芎术丸。功能行气解郁。主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善治胸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竹茹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变迁进行梳理。经考证,古代医家使用竹类药材仅认可?竹、苦竹、淡竹三类,采取竹叶、竹茹及烧制竹沥入药。不同基原的竹类药材具有不同的性味功效,历代医家经过临床优选,逐渐认为淡竹类为制取竹茹、竹沥的最佳来源。根据历代本草对该类原植物形态描述及附图,认为古代本草中的“淡竹”基原为禾本科毛金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 henonis,已被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为竹茹正品来源之一。故经典名方中竹茹药材的基原可选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P. nigra var. henonis(《中国植物志》称之为毛金竹),药用部位为其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姜制可增加竹茹温中止呕的功效,而《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涉及竹茹的橘皮竹茹汤、温胆汤和竹茹汤处方中均包含生姜,且在原方中并未标注竹茹的炮制方式,故建议这3首经典名方中竹茹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4.
越鞠丸方出自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由香附、川芎、山栀、苍术、神曲所组成,是取方中栀子的别名越桃(源出《别录》),川芎的别名山鞠(?)(源出《左传》),命名而成,又名芎术丸。功能行气解郁。主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善治胸  相似文献   

5.
不同产地川芎中藁本内酯的含量及其质量指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川芎中藁本内酯的含量以控制其质量。方法:HPLC采用Alltima C18 (4.6 mm× 150 mm, 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 (60∶40) 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350 nm,以外标法测定川芎中藁本内酯的含量。结果:Z-藁本内酯在0.10~4.0 μg 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5% (n=5)。21份川芎原药材中Z-藁本内酯的平均质量分数为7.40 mg·g-1,即川芎原药材中Z-藁本内酯的含量以干燥品计,应不少于0.6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川芎中藁本内酯的含量测定。不同产区川芎中藁本内酯的含量差异较大,道地产区药材中藁本内酯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川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对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干燥的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川芎的干燥根茎用水提取,依次用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醋酸乙酯部分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部分分离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S)-p-menth-1-ene-4,7diol(1),aromadendrane-4α,10β-diol(2),aromadendrane-4α,10α-diol(3),aromadendrane-4β,10β-diol(4),augustic acid(5),川芎三萜(xiongterpene,6),孕(甾)烯醇酮(pregnenolone,7),镰叶芹二醇[3(R),8(S),9(Z)-falcarindiol,8],洋川芎内酯F(senkyunolide F,9),洋川芎内酯I(senkyunolide I,10),4-羟基-3-丁基苯肽(4-hydroxyl-3-butylphthalide,11)。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基于历代本草、方书、经史等各类古代文献,结合近现代相关研究资料,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川芎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历史的变迁情况按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经考证可知,川芎原名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别名及商品名较多,因宋代以来医家均奉蜀川所产芎?为佳,故取川芎作为药材正名。早期川芎基原较为复杂,主流基原为藁本的栽培驯化种,即今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但尚有用野生藁本属近缘植物作芎?入药的情况。明代以后各地出现新的栽培变种,如江西抚芎L. sinense cv. Fuxiong等,民国后陆续转为自产自销。川芎道地产区几经变化,唐代推崇甘肃天水等地,宋代及其后均以四川都江堰一带所产为胜。川芎历代主流多用生品,亦有辅料炮制品,如酒川芎能增强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另有炒制、醋制等炮制方法。经典名方中涉及的川芎药材可依据此考证结论进行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紫花地丁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加工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发现紫花地丁之名源于其花色及形态特征,其主要基原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所规定的Viola yedoensis为我国历代主流。紫花地丁以野生为主要来源,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完整、色绿、根黄者为佳。古代紫花地丁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记载较少,多直接晒干后使用。建议经典名方中的紫花地丁基原、采收加工及炮制等可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项下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医籍等资料,结合近现代文献,笔者对经典名方中藁本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藁本药材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藁本为正名,但其别名甚多。历代所用藁本的主流基原植物为藁本Ligusticum sinense和辽藁本L. jeholense,此外,尚有细叶藁本、滇芹、鞘山芎(新疆藁本)、水藁本等在不同地区习用。近代以来关于其学名考订的历史较为复杂,许多外国学者曾给出过不同的学名,然多与我国古代所用藁本情况不符,系因外国学者未能采集我国所用藁本药材对应的原植物进行准确鉴定所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系统的原植物调查整理,明确藁本正品基原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藁本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及以南地区,现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有少量生产。辽藁本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以北地区,现于辽宁、河北等地有较多栽培;古代藁本的采收期多集中于正月、二月,以根粗大、干燥、气香、质重者为佳,现则多于春季出苗前及秋季叶枯后采集根及根茎,以个大、干燥、色黄、质坚、气香、根须少、残基短者为佳;历代炮制方法以生品为主流,尚有炒制、研末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所用藁本采用藁本L. sinense或辽藁本L. jeholense的根及根茎,原方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木贼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炮制方法及性效主治等方面进行考证。经考证得知,木贼一名首见于唐代《贞元广利方》,并作为主流正名被后世沿用,亦存在挫草、笔杆草等别名。古代所用木贼药材的主流基原为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yemale,清代有节节草E. ramosissimum混作木贼基原的情况。药用部位为其地上部分。古代以“秦州”为道地产区,即今甘肃天水地区;近现代则多认为产于辽宁者质优,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木贼药材主产区为东北地区。质量评价以茎粗长、色绿、质厚、表面棱质锋糙、不脱节者为佳。历代炮制方法主要有切、锉、去节、炒炭存性、尿浸、晒干、烘干等,现代主要以水润切段后干燥为主。木贼药性方面,古今均认为性平、味甘、微苦,无毒,其主要功效古今基本一致,均用于目疾、肠风下血、崩漏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时所用木贼药材采用木贼E. hiemale的干燥地上部分,未明确炮制要求的建议以生品入药,具体炮制方法可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木贼项下;若明确指出需要“炒炭”,则建议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0213(炒炭法)进行;明确指出需要“去节”,则建议遵循古法。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是严重影响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显示,中成药越鞠丸具有独特的快速持久抗抑郁作用。最近,在越鞠丸快速改善帕金森症伴随抑郁上有若干新的发现。从配伍角度,研究揭示栀子-川芎组合为越鞠丸发挥抗抑郁作用的关键药对。关于越鞠丸常规剂量下的抗抑郁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仍然受到关注。临床研究结果支持其单独或联合使用西药改善抑郁症及相关中医证候的药效。新的研究发现特定剂量条件下越鞠丸抗抑郁作用的有效性,对气郁体质的抑郁症患者改善作用也首次得到临床研究证据支持。进一步深入探讨越鞠丸治疗抑郁症的科学基础与临床特点将有助于提高其临床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验越鞠丸的抗抑郁作用以及起效时间的快速性,研究越鞠丸对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候改善的特点。方法 本试验收集精神科门诊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将其分为2组,越鞠丸组患者使用中药越鞠丸及艾司西酞普兰安慰剂治疗,艾司西酞普兰组患者使用艾司西酞普兰及越鞠丸安慰剂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28天。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在治疗前及服药后第7、14、28天进行抗抑郁疗效评定。使用《郁证中医辨证分型量表》将患者的证候要素进行分类统计,得出5种证候因子分。结果 HAMD-24评分显示,越鞠丸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服药后第7天起,与服药前相比显著下降(P < 0.05),且持续至第28天。服药28天后,越鞠丸组,肝气郁结因子分、气结痰阻因子分、气郁化火因子分显著下降(P < 0.05);艾司西酞普兰组,肝气郁结因子分、脾肾阳虚因子分、气郁化火因子分显著下降(P < 0.05)。结论 越鞠丸具有与艾司西酞普兰相当的抗抑郁的疗效。一方面,越鞠丸显著改善患者肝气郁结证、气结痰阻证、气郁化火证作用,符合中医理论预期。另一方面,越鞠丸对虚证特征明显患者的抑郁症治疗也有效,提示其具有广泛的治疗抑郁症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含甘松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中挖掘甘松的中医药用药规律,为甘松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华医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工具书及华柄数据、中医资源网、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运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组成药物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最终纳入372首,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374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白芷、香附、甘草、木香、川芎、细辛、山柰、丁香、当归和砂仁,功效分类以解表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最多,核心药物组合为木香分气丸加减方。含甘松的中药组合物专利最终纳入1533项,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565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甘草、白芷、丁香、当归、茯苓、川芎、木香、肉桂、黄芪和陈皮,功效分类以补益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为首,比传统中医药处方发展了更多的药物组合。结论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与中药...  相似文献   

14.
李巧  何沛煜  张定堃  裴照卿  陈依培  黎智  郑川 《中草药》2024,55(8):2771-2783
川芎Chuanxiong Rhizoma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为"血中之气药",其药用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重金属镉超标、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不健全等瓶颈问题,制约了川芎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川芎产业发展现状,概述了川芎资源、生产关键技术、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与临床、新药研发与大健康产品、专利申请等研究进展,从全产业链分析探讨川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与方法,为川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川芎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周蔚昕  刘涛  张佳  谢梦蝶  张倩  吕海洋 《中草药》2018,49(10):2401-2409
目的制备15批川芎饮片标准汤剂,并对其进行质量研究。方法按标准汤剂制备条件,制备15批川芎饮片标准汤剂,采用HPLC同时测定川芎饮片标准汤剂中阿魏酸、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采用紫外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建立川芎标饮片准汤剂指纹图谱;并利用相关系数法和双指标分析法,对不同批次川芎饮片标准汤剂的光谱图进行比对分析。结果15批川芎饮片标准汤剂中阿魏酸、绿原酸和咖啡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16 0%~0.565 6%、0.017 7%~0.050 4%、0.485 7%~0.749 5%,出膏率为18.82%~27.60%;与紫外和红外对照指纹图谱相比,各批次川芎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分别大于0.990和0.911,双指标分析法结果显示各批次川芎饮片标准汤剂共有峰率均51.72%。结论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可用于川芎饮片标准汤剂的系统性评价,并为川芎配方颗粒等相关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以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为指标的生物检定法,评价川芎药材、饮片及含川芎中成药的质量。方法川芎加水回流定量提取,以提取物为供试品体外测定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家兔心脏取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用腺苷-5′-二磷酸钠盐诱导血小板聚集,以血小板抑制率为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指标,用阿魏酸钠标定川芎提取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根据量反应平行线法(2.2)法计算川芎提取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合川芎水提物的提取率,计算川芎样品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并测定了8份川芎药材、饮片及中成药样品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阿魏酸钠和川芎提取物均具有显著抗血小板聚集活性(P0.01),并且可靠性检验结果成立。阿魏酸钠在给药质量浓度15~60 mg/m L内与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3 4,n=4)。供试品重复测定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RSD值为3.43%(n=6),可信限率为23.90%(n=6)。不同川芎样品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不同,4份川芎药材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生物效价分别为3.183、2.068、1.957和1.931 U/g,川芎饮片及川芎酒炙饮片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生物效价分别为1.304、1.021 U/g,速效救心丸和乐脉颗粒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生物效价分别为0.506、0.919 U/g。结论建立的方法可准确测定川芎药材、饮片及含川芎中成药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可用来评价川芎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夏天无与延胡索药材的源植物同为紫堇属植物,均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性味功效相近,但实际临床应用侧重点有所不同。通过查阅文献,从传统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比较分析夏天无与延胡索的异同;并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核心概念,从生源途径、药效、药动学和体内过程以及传统药性药效等方面对夏天无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建立和完善其药材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药材、饮片长期贮存中成分稳定性的影响,进而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确保药材质量。方法将新鲜延胡索分为大个延胡索(直径1 cm)和小个延胡索(直径1 cm),分别进行个子货烘干、晒干,切片烘干、切片晒干,水煮、水蒸、醋煮及采用最优工艺醋蒸。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同时测定四氢非洲防己碱、原阿片碱、四氢黄连碱、非洲防己碱、延胡索乙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去氢紫堇碱8种生物碱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加工方法对延胡索成分稳定性影响。结果延胡索药材及饮片经过18个月贮存后,所测指标性成分延胡索乙素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烘干、晒干法处理药材、饮片成分在储藏过程中下降率大,稳定性差。醋制和蒸煮处理有利于增加延胡索药材贮藏的稳定性。醋蒸法样品稳定性好,干燥时间短、效率高,有利于长期贮藏。结论制备延胡索药材时宜选用水蒸后烘干,制备醋延胡索饮片时选用鲜品切片后醋蒸法。  相似文献   

19.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甘草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胀果甘草G.inflata 3个品种。不同品种甘草在某些化学成分上不仅存在含量上的差异,也存在种属特异性,药理活性也不尽相同。对不同品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建议将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和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作为3种甘草的Q-Marker。另外考虑到不同品种之间成分的特有性和各自的优势生物活性,建议可以将光甘草定作为光果甘草的Q-Marker,将查耳酮A作为胀果甘草的Q-Marker,以期为明确不同品种甘草Q-Marker及不同品种甘草药材质量标准建立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名、基源植物中名及学名与其基源植物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的中名及学名。方法:对我国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某些中药名及基源植物的中名、学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基源植物的中名及学名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2015年版《中国药典》某些中药名及其基源植物的中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植物中名存在混淆和交叉混淆,及其学名不一致的4种情况:一是《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基源植物中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的植物中名不一致;二是《中国药典》的部分中药基源植物的学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植物的学名不一致;三是《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基源植物中名及学名与《中国植物志》或《Flora of China》上植物中名和学名不一致;四是《中国药典》某些中药名与《中国植物志》其他植物中名相同。结论:《中国药典》的中药名、基源植物的中名及学名与《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的中名及学名应保持一致性,才有利于人们进行中药种植、采购、销售、生产、研究,同时也将有利于我国中药在国际上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