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96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单用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团体心理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作评定疗效工具,在入组时以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奥氮平治疗2月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精神症状的影响。 方法 100例病例来源于2015年12月-2017年3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8周的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于基线、8周末使用WCST评定认知功能,使用PSP评定社会功能,PANSS评定精神症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治疗前,2组间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心理治疗8周后,研究组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较治疗前减少,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增多,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总应答数、正确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完成分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PSP总分高于对照组,有益活动、社会关系、自我照料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性因子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阴性症状分下降,2组间阴性症状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团体心理治疗能有效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阴性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心理治疗)和观察组(团体心理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HOQOL-100量表评估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之外增加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仅做常规护理;在入组前、治疗后采用缺陷感量表(FI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施团体心理治疗前FIS评分总量表分为(99.63±16.74)分与(97.87±16.27)分,治疗后FIS评分总量表分为(113.87±17.10)分与(98.16±16.12)分;实验组实施团体心理治疗后FIS评分,高于治疗前,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团体心理治疗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团体心理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北京市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50例患者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受常规治疗,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后续本院治疗方法进行改进,其余50例患者于2020年2月-2021年1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团体心理治疗,将其划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精神状况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况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两组各项PA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两组各项SSPI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症状管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98例,根据随机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团体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认知能力.结果 干预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疼痛和抑郁情绪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有疼痛和抑郁情绪的癌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实施12次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进入治疗后第4、8、12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和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进行抑郁情绪和疼痛程度评定.结果 经过12周治疗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均明显下降,但两组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9,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抑郁程度均明显下降,干预组的抑郁程度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51,P<0.05).结论 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有助于缓解癌痛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本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配对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结合进行1周2次共4周的团体心理治疗或普通聚会。在入组前、治疗后,采用自尊心量表(SE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在研究完成后,试验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实施团体心理治疗后,组内SE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经历相同时间后进行评估,组内SE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治疗可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采取支持心理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CES D)、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对 5 1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采取支持心理治疗前及治疗后 2周、4周、6周进行评定。结果 :支持心理治疗后HAMD、HAMA、CES D评分均有下降趋势 (P <0 .0 5 ) ,而BPRS评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支持心理治疗能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和焦虑症状 ,能提高患者临床总体情况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康医学》2019,(20)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予团体心理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治疗的78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精神科护理,观察组给予团体心理疗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生命综合评定问卷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积极应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消极应对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命综合评定问卷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心理疗法可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提高睡眠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联合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阿立哌唑口服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PAN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用认知治疗以及认知方法加盐酸氟西汀治疗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0例分裂症后抑郁的病人按就诊顺序抽签分为3组,即氟西汀组、认知组和综合组,氟西汀组予口服氟西汀10~40mg/d,治疗24周,认知组接受认知治疗,第1~6周为27欠/周,第7~12周为1次/周,第13~24周为1次/2周,共治疗24次;综合组接受上述两种治疗。氟西汀组脱落2例,认知组脱落1例。采取单盲法用Hamilton量表、BPRS量表、TESS量表及SERS量表,在治疗前以及开始治疗后的第2,4,8,12,24周末对3组病人进行6次疗效评定及药物副作用评定。结果(1)治疗2,4,8,12,24周后,氟西汀组的治愈率为13.2%,47.4%,73.7%,92.1%,94.7%;认知组的治愈率0,10.3%,12.8%,17.9%,28.2%;综合组治愈率为32.5%,75.0%,92.5%,95.0%,97.5%;均为综合组最高(均P〈0.01)。(2)治疗2,4,8,12,24周后3组治疗副作用比较,认知组和综合征均低于氟西汀组(均P〈0.01)。结论盐酸氟西汀合并认知心理治疗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或单用认知心理治疗,且比单用氟西汀较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认知治疗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认知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方法:对34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分为认知治疗组及阿米替林治疗组进行对照研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均有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治疗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右江医学》2019,(4):302-304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的51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26)和对照组(n=25),在维持原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患者服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服用帕罗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的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在治疗第2周末研究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6周末,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抗抑郁治疗,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3%(5/2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0%(9/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9,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障碍效果良好,疗效与帕罗西汀相当,但起效更迅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用认知治疗以及认知方法加盐酸氟西汀治疗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分裂症后抑郁的病人按就诊顺序抽签分为3组,即氟西汀组、认知组和综合组,氟西汀组予口服氟西汀10~40 mg/d,治疗24周,认知组接受认知治疗,第1~6周为2次/周,第7~12周为1次/周,第13~24周为1次/2周,共治疗24次;综合组接受上述两种治疗.氟西汀组脱落2例,认知组脱落1例.采取单盲法用Hamilton量表、BPRS量表、TESS量表及SERS量表,在治疗前以及开始治疗后的第2,4,8,12,24周末对3组病人进行6次疗效评定及药物副作用评定.结果 ⑴治疗2,4,8,12,24周后,氟西汀组的治愈率为13.2%,47.4%,73.7%,92.1%,94.7%;认知组的治愈率0,10.3%,12.8%,17.9%,28.2%;综合组治愈率为32.5%,75.0%,92.5%,95.0%,97.5%;均为综合组最高(均P <0.01).⑵治疗2,4,8,12,24周后3组治疗副作用比较,认知组和综合征均低于氟西汀组(均P <0.01).结论 盐酸氟西汀合并认知心理治疗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或单用认知心理治疗,且比单用氟西汀较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8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放化疗指导;实验组除接受常规放化疗指导外同时参加为期6周、每周2次的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水平及整体生活质量有无差异。结果:经过6周的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39.41±11.53)、(41.18±4.78)分,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33.82±4.93)、(37.35±7.51)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1;对照组患者干预后整体生活质量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各维度评分分别为(71.82±15.98)、(63.85±13.03)、(56.97±10.82)、(76.53±5.00)、(44.06±16.54)、(55.09±12.85)分,实验组分别为(83.68±5.78)、(68.97±8.23)、(68.85±8.44)、(81.27±4.00)、(66.06±6.20)、(66.32±8.53)分,实验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可以缓解癌症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可作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验小组人际心理治疗(IPT-G)对大学生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轴Ⅰ障碍中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14名大学生进行IPT-G,使用抑郁症状清单、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分别在人组时和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IPT-G组的疗效(100%)优于对照组(57.1%)(x2=7.636,P<0.0l).治疗因素即IPT-G和时间因素分别对抑郁症状和GAF分存在主效应(F=4.23 ~ 184.93,P<0.05),且治疗因素和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F=15.87 ~ 82.36,P<0.01);虐待因素仅对情绪低落和行动变慢存在主效应(F=7.44~ 14.04,P<0.05),且虐待因素和时间因素对抑郁症状和GAF分均无交互作用(F=0.01~4.72,P>0.05).IPT-G、治疗前的抑郁症状、疗前生命质量、年龄和独生子女对抑郁症状改变值有影响(P<0.05);仅IPT-G对GAF分数改变值有影响(P<0.01).结论 IPT-G能够缓解大学生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和心理社会功能,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其抑郁症状和心理社会功能的改善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把58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帕罗西汀组和马普替林组各29例,分别给予对应药物治疗,研究观察8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HAMD、BPR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显著(p<0.01).HAMD、BPRS各期评分组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帕罗西汀组和马普替林组有效率分别为79.31%和86.21%,二者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马普替株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40%,明显高于帕罗西汀组(41.38%,p<0.05).结论 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疗效与马普替林相当,不良反应更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