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诊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致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2011年2月-2014年1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致消化道大出血患者9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经药物控制出血后择期进行断流术,观察组入院后立即行急诊断流术,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病死率为2.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6%(P ﹤0.01),住院时间为(12.2±1.9)d 低于对照组的(18.9±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外科手术是应对门静脉高压症致消化道大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早期展开断流术是降低患者病死率、促进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门奇静脉断流改良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6年6月~2012年6月140例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组和治疗组,各70例,普通组实施传统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治疗组实施门奇静脉断流改良术(即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环缝扎手术)治疗,术后对比两组的肝功能指标及手术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普通组为1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219).治疗组住院时间为(12.93±4.04)d,普通组为(17.29±4.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4,P=0.016).治疗组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为1.43%,普通组为1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3.445,P=0.001).结论 门奇静脉断流改良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3.
分流断流联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流断流联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396例患者分为分流断流联合术组(联合组)138例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断流组)258例,观察2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2组术后门静脉压(FPP)均较开腹后降低,但断流组术后FPP较开腹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FPP较开腹后显著降低,且平均下降值显著大于断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门静脉直径、最大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大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肝功能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腹水增加率低于断流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高于断流组,无变化率低于断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流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1例(8.1%),死亡8例(3.1%);联合组发生28例(20.3%),死亡10例(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流断流联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明显,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被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06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实施选择性断流术后,患者自由门静脉压力明显低于施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7 d患者肝功能比手术前有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2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24例,术后静脉曲张再发14例,肝性脑病6例,上消化道出血再发4例。结论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时使用选择性断流术可以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保留机体自发性分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改良Sugiura手术联合限制性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对行改良sugiura手术联合限制性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的3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自由门静脉(FPP)较术前平均下降(9.98±7.33)cm H2O(P<0.01),门静脉直径(PVD)由术前明显增粗(1.6±0.18)cm H2O逐渐恢复正常(1.4±0.14)cm H2O。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Vm ax)及血流量(PVF)明显降低。间置人造血管通畅,无明显血栓形成。本组30例无手术死亡和近期再出血。结论改良Sugiura手术联合人造血管间置限制性脾腔静脉分流术止血效果确切,可以使分流、断流术止血方面的优点相加,同时有效地防治了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并减少了肝性脑病的发生,而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并未增加,因此不失为目前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电影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MRI)定量测量肝硬化门静脉血流,评价其与术中门静脉压力相关性。方法 3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为肝硬化组,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6岁;采用电影相位对比MRI对3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1周行门静脉血流定量测量,术中测量门静脉压力。对照组为性别比、年龄与肝硬化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9例。结果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截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均显示显著性增大(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血流量为(21.71±12.42)cm3/s,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肝硬化组流速较正常对照组略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术中测压,门静脉压力明显增高,为(33.79±5.32)cm H2O柱,门静脉流量与压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无明显相关性(r=0.293,P〈0.01)。结论电影MRI肝硬化术前门静脉血流定量可客观显示门静脉系统呈高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压力亦可以反映肝硬化严重程度,但门静脉血流量与压力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门奇静脉断流术加脾切除治疗门脉高压症(PH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罗定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4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并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分为两组,对照组73例给予开腹术门奇静脉断流术加脾切除治疗,观察组73例给予腹腔镜下门奇静脉断流术加脾切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t=5.102 3,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平均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1.508 6、-36.903 7、-12.099 9、-11.489 0,均P<0.05);两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2 5,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14%(x2=15.161 5,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功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6.524 3、6.389 9、6.802 8、6.698 0、47.008 7,均P<0.05).结论 腹腔镜下门奇静脉断流术加脾切除治疗门脉高压症(PHT)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低,是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改良Sugiura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改良Sugiura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施行改良Sugiura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分别测量自由门静脉压力(FPP):切脾前为(3.06±0.39)kPa,切脾后为(3.07±0.32)kPa,离断术后为(3.22±0.31)kPa,切脾后与切脾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离断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早期出现肝性脑病,27例术后3~6个月食管静脉曲张基本消失,1例术后16个月死于肝硬化恶变。有25例患者随访3年,2例再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远期未发现肝性脑病患者。结论改良Sugiura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较为理想的有效术式,能降低术后远期再出血率、静脉曲张复发率及肝性脑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必净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在该院近2年诊断为肝炎后门静脉高压症接受脾切除+断流术治疗的患者中选择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术后使用血必净,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1、3、5、7 d 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免疫指标、炎症反应指标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结合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PT)、T 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免疫球蛋白 IgG、IgM、C 反应蛋白(CRP)及门静脉血栓发生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使用血必净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张击波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630-3632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8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观察组联合应用奥曲肽与普萘洛尔,对照组仅采用奥曲肽;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13.25±3.67) 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1.68±4.22)h(t=4.843,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77.27%)(χ^2=4.773,P<0.05)。治疗后,观察组门静脉内径(9.94±1.83)mm,小于对照组的(11.73±1.78)mm(t=4.626,P<0.05);观察组门静脉血流速度(14.67±3.11)cm/min,低于对照组的(18.23±3.03)cm/min(t=4.781,P<0.05);观察组门静脉血流量(705.15±186.46)mL/min,少于对照组的(831.56±225.66)mL/min(t=4.246,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75.77±5.87)次/min、平均动脉压(101.53±9.44) mmHg,低于对照组的(96.73±6.22)次/min,(116.57±9.56)mmHg(t=4.853,P<0.05;t=4.924,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普奈洛尔能够降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国产吻合器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于我院拟行手术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89例,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87例。对照组行单纯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吻合器行食管下段部分切除再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食管和胃底静脉转归、再出血发生率和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后经复查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显示,观察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年,观察组患者1、2、3年累计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1、2、3年累计生存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国产吻合器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能提高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彻底性,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童波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2774-2775
目的 观察胃周血管离断联合胃底环扎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门静脉高压症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胃周血管离断联合胃底环扎术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消化道出血症状均停止,手术时间(120±35) min、术中出血量(150±55)ml.门静脉压由术前(35.1±12.8)cm H2O降低为(26.2±8.4)cm H2O,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P<0.01);1例患者于术后第7天因肾功能衰竭死亡.随访18个月,5例死于肝功能衰竭,3例再次发生消化道出血.结论 胃周血管离断联合胃底环扎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消化道出血效果理想,可以迅速改善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状,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陈香兰  郭玉琴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222-3223
目的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80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妊娠行单纯性剖宫产术的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产后出血情况、产褥感染率、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问(59.9±22.3)ra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2.7±t8.5)min(t=4.028,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子宫肌瘤直径≥5em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95.2±93.5)ml,合并子宫肌瘤直径〈5cm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42.0±82.4)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8,P〈0.01);观察组术中缩宫素用量(30.5±2.3)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6±2.5)U(t=3.821,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恶露持续时问、子宫复旧速度、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剖官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伞可行的.不增加术后出血及并发痒发肆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时,保留自然形成的病理性扩张的食管旁静脉对自由门静脉压(FPP)、肝功能指标变化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1994年3月~2006年4月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69例,分为单纯脾切除组、保留食管旁静脉组(保留组)和不保留食管旁静脉组(不保留组),比较手术前后FPP变化,并比较断流术组间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三组手术前后FPP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保留组下降幅度最大与不保留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保留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不保留组(P<0.05).结论 保留食管旁静脉的断流术能更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并不会使肝功能恶化,且能降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在胸外伤诊断及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其优越性。方法选取60例胸外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电视胸腔镜治疗,对照组行传统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后第3天疼痛程度、输血量、闭式引流时间、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7天FEV,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为(7.41±5.52)cm,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8.62±4.11)cm(t=7.54,P〈0.05);输血量和引流量分别为(199.88±23.00)mL和(199.52±18.48)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465.67±41.88)mL和(560.02±44.98)mL(t=6.38,6.98,均P〈0.05);术后第3天视觉模拟评分(VAS)为(3.61±0.20)分,低于对照组的(6.01±0.25)分(t=6.64,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6.50±0.45)d,短于对照组的(11.33±0.50)d(t=7.95,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在胸部损伤诊治过程中有直观性强、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赵猛  马超  韩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92-3594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联合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6例患者使用Wallis系统植入联合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并与26例单纯使用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对照组)比较,术后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VAS和Oswa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39.3±15.6)ml,多于对照组的(141.3±15.7)ml(t=3.154,P〈0.05);手术时间(121.3±19.3)min长于对照组的(69.4±15.8)min(t=3.256,P〈0.05),两组切口总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986,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5.638、16.327、18.204,均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以及1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2、1.774、1.697,均P〉0.05)。结论Wallis系统植入联合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更好的达到术后稳定效果,减少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林铎  谭军强 《哈尔滨医药》2014,34(2):130-130
目的 探讨单纯性脾切除在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寻求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较好的治疗手段.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23例.实验组采用单纯性脾切除术,对照组采用门体静脉断流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自由门静脉压力及患者与家属对治疗的有效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切脾前的动态自由门静脉压为(29.73±4.16)cm H2O、(30.05±3.46) cmH2O,切脾前的动态自由动脉压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切脾后的动态自由动脉压为(20.19±3.12)cmH2O、(25.33±5.41)cm H2O;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家属与患者本人的对治疗的满意度分别为82.61%、60.87%;切脾前的动态自由动脉压两组间的差异以及满意度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的意义.结论 采用单纯性脾切除术治疗后疗效较好,患者的满意度较高,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宋承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01-2603
目的:比较扩大翼点入路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的疗效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11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扩大翼点入路术组58例(观察组)和传统手术组54例(对照组)。观察和评价两组术后GOS分级,比较术前和术后第1、3、6天颅内压及术后两组预后结果。结果观察组植物生存率为10.34%(6/58),低于对照组的27.78%(15/54)(χ2=4.58,P<0.05);观察组中残率为29.31%(17/58),高于对照组的16.67%(9/54)(χ2=4.20, P<0.05);观察组重度脑水肿为10.34%(6/58),低于对照组的20.37%(11/54)(χ2=4.78,P<0.05);观察组硬膜下积液为12.07%(7/58),低于对照组的24.07%(13/54)(χ2=3.96,P<0.05);观察组术后第1、3天颅内压分别为(302.18±17.33)mmH2O和(260.32±17.42)mmH2O,低于对照组的(371.24±18.40)mmH2O和(322.17±16.28)mmH2O(t=7.53、5.39,均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术能够充分清理创面,最大限度地清除血肿,止血较彻底,有利于脑功能的保护,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邹飞娥  黄涵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6):1129-1130
目的研究羊膜移植应用于青光眼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对50例63眼原发闭角型青光眼,随机治疗组25例36眼和对照组25例27眼,治疗组行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及视力进行对照分析和护理干预。结果治疗组术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97.2)%,对照组(74.1)%(X2=3.95,P〈0.05);治疗组、对照组术后眼压(11.2±2.3)mmHg、10.5±2.1)mmHg明显低于术前眼压(37.5±13.7)mmHg、(36.7±12.4)mmHg(t=2。234,t=2.437,P均〈0.05);治疗组术后视力(0.19±0.21)较术前视力(0.11±0.13)提高明显(t=2.043,P〈0.05);对照组术后视力(0.12±0.24)较术前(0.10±0.15)变化不大(t=1.543,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2%和81.5%,无显著性差异(X2=2.241,P〉0.05)。结论护理干预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探讨下肢血液循环泵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关节科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行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术后予基础护理+利伐沙班抗凝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下肢血液循环泵,每日2次,连续使用10-14 d,对比两组术后2,7 d凝血功能、下肢周径,并观察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2 d凝血活酶时间(APTT)[(34.3±5.8)s比(30.2±4.6)s],术后7 d凝血酶原时间(PT)[(15.9±3.5)s比(14.3±3.1)s]、APTT[(36.8±5.3)s比(34.3±4.9)s]均长于对照组(t1=3.250,t2=2.014,t3=2.041,P〈0.05);术后2 d观察组与对照组大腿周径[(47.5±4.1)cm比(49.6±4.5)cm],小腿周径[(37.2±2.9)cm比(38.7±3.3)cm];术后7 d两组大腿周径[(46.2±4.0)cm比(48.2±3.8)cm]、小腿周径[(36.2±2.7)cm比(37.6±2.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43,t2=2.024,t3=2.138,t4=2.242,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8.11%(3/37)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27.27%(9/33,χ2=4.510,P=0.034)。结论血液循环泵能通过改善下肢血流,增加纤溶活性,发挥抗凝作用,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