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 将36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灭菌注射用水持续气管内滴入湿化气道,并动态观察病人气道湿化情况,根据吸出痰液粘稠度调整湿化液滴速;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使用注射器每2h向气管内滴入0.9%氯化钠溶液2~4 ml湿化气道.比较两组病人痰液粘稠度、吸痰效果、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人痰液Ⅲ度粘稠发生率5.6%,每天吸痰次数为(17.72±1.57)次,痰培养阳性率为11.1%;对照组病人痰液Ⅲ度粘稠发生率55.6%,每天吸痰次数为(20.61±1.26)次,痰培养阳性率为50%,两组病人痰液稀释情况、吸痰效果、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持续滴入湿化气道并做到动态观察气道湿化情况,及时调整湿化液滴速,效果优于使用0.9%氯化钠溶液定时湿化气道,能有效稀释痰液、湿化气道、减少吸痰次数和气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颅脑外伤患者,并给予持续气道湿化护理,分析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在统计学原理指导下选取78例符合条件的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在随机数表法的指导下将其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接受相同治疗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间断性的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予以持续性的气道湿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表明,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的时候,发现观察组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对照组患者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均低于观察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实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时候,给予持续性气道湿化护理措施,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分析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9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干预,研究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护理有效率为100%,患者的气道湿化以后,痰液更容易喷出,大大的减少了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39/3),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为患者进行持续性气道,湿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的促进患者的恢复,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建立人工气道是重要的抢救措施,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气道湿化的方法、湿化液的选择、湿化的温度、湿化的速度和量,阐明良好的湿化效果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提出应加强气道内温度、湿度的监测和联合用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6.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呼吸道湿化是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环节。为减少并发症,2001年2月~2004年3月对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常规湿化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湿化与间断雾化吸入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4~67(44.32±4.72)岁,采取间断雾化吸入方法。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0~65(43.96±5.25)岁,采取持续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痰液湿化效果、患者舒适度、睡眠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痰液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7,P=0.010)。干预前,两组患者的Koi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GCQ评分为(78.19±5.48)分,高于对照组的(70.35±6.63)分,PSQI评分为(7.93±1.25)分,低于对照组的(11.27±2.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9、7.079,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4/36),低于对照组的33.33%(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P<0.05)。结论 持续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间断雾化吸入,利于增强湿化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和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李静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5):86-86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成为临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黏膜上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群度的降低而升高。呼吸道湿化是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环节坦。为减少并发症,2000年8月~2003年6月对104例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常规湿化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总结出对此类患者的护理重点。方法对68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有针对性地行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一般护理及疗效观察、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68例患者采取我们的护理措施后,除2例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外,58例(占85.3)安全渡过急性期,有8例发生气管内套管阻塞(占11.8),经积极治疗后,最终拔除气管套管,痊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术后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采取预见的护理措施,不但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不佳的原因,并对相关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气道湿化不佳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采用气道湿化不佳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试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道切开是保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系统畅通的重要方法,给予患者有效合理的气道切开湿化护理措施,能预防呼吸道感染,降低其死亡率,提高临床疗效,对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玉芬  钟爱民 《中南药学》2011,9(11):867-869
目的了解人工气道湿化过程中,不同湿化液的选择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40例气管切开患者以便利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6例、实验A组50例和实验B组44例。对照组采用0.45%氯化钠溶液为湿化夜,实验A组采用0.45%氯化钠溶液加盐酸氨溴索作为湿化液,实验B组采用1.5%碳酸氢钠溶液作为湿化液。观察3组气道湿化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A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阻次数、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B组患者痰阻次数、肺部感染等优于对照组(P<0.05),而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刺激性咳嗽及湿化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0.45%氯化钠溶液加盐酸氨溴索作为气管切开患者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液效果优于0.45%氯化钠溶液和1.5%碳酸氢钠溶液,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持续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湿化气道,对照组4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间断湿化气道。结果观察组痰痂的形成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痰痂的形成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来说,持续气道湿化法明显低于间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气管切开患者采用两种不同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取86例气管切开无使 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采用气管切开导管接人工鼻湿化;对照组37例,采用气管切开导管接面罩间断湿化,两组均配合沐舒坦液体间断气道冲洗.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护士吸痰次数、湿化效果.结 果 观察组刺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痰液粘稠度Ⅲ度患者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对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气管切开术后痰液粘稠Ⅲ度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液,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气管内间歇滴入,湿化液均为O.45%氯化钠溶液。试验组36h内气道湿化量为16ml/h,36—48h逐渐过渡为12ml/h;对照组给予间歇气管内滴入,使用注射器每2小时向气管内滴入0.45%氯化钠溶液4~6ml/h。结果试验组气管切开后第3天吸痰次数、吸痰时、吸痰后3min、吸痰后5min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气管切开后72h肺炎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持续气道内滴药的湿化方法,对气道刺激性小,能减少吸痰次数及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正>气道湿化作为气管切开后的重要护理措施,可以使吸入气体在温度湿度等方面尽量维持生理状态,减少刺激、增强排痰功能、减少并发症以促进患者恢复。我科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取得满意效  相似文献   

17.
王秀聪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873-187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护理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持续湿化气道组的堵管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湿化气道有利于防止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控制或减少呼吸道感染,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为持续气道滴药,对照组为间断湿化,使用相同湿化药物,两组在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在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较对照组有显著减少。结论持续气道滴药对气管切开术后湿化对肺部感染的控制、出血的预防、减少痰痂的形成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气管切开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例气管切开病人就两种气道湿化方法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旨在寻求一种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