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6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经过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组),56例患者直接进行院内急救(对照组)。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按格拉斯哥结果评分法评价患者近期预后情况。结果院前急救组气道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院前急救组吸人性肺炎和颅内高压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1.3%,与对照组的14.3%和26.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急救组恢复良好22例(39.3%)、死亡8例(12.9%),与对照组的36例(58.1%)、16例(28.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重度残疾以及植物状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陈铁江 《中国基层医药》2014,(10):1518-1519
目的:了解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寻找该疾病的有效复苏方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241例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7例和治疗组1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记录两组的总补液量和输入胶体量,比较病死率。检测和比较患者复苏后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两组输入胶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P>0.05);治疗组总补液量少于对照组(t=0.468,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3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1%(χ^2=15.89,P<0.05)。复苏后两组Hb、PLT、HCT和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0.451、0.746、0.512、0.409,均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比常规液体复苏病死率低,疗效更显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徐伟  柳化源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2989-2990
目的:分析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处理措施。方法选择98例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患者,按救治时机分为两组,将院前急救治疗的50例作为观察组,院内急救治疗的4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病死率2.0%、病情恶化6.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25.0%(χ2=4.071、6.819,均P<0.05);观察组救治优良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42,P<0.05);观察组出血量、出血时间分别为(90.52±20.15)mL、(89.21±12.1)min,对照组分别为(159.57±21.18)mL、(135.57±21.81)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3.538,均P<0.05)。结论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较为复杂,患者病死率较高。对患者立即给予相应院前急救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疝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策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疝合并休克患者2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6例,分别采用早期救治策略和传统救治模式两种方式,对早期救治策略的优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死率为34.13%,对照组病死率为48.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6,P=0.021);损伤后6个月随访结果,观察组轻度及中度伤残患者比例为56.35%(71/126),对照组为35.71%(45/126),观察组重度伤残及植物生存状态、死亡患者的比例为43.65%(55/126),对照组为64.29%(81/1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6,P=0.00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疝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一系列的早期救治策略,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预后GOS伤残评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孙钒  王列 《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307-3308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将11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监护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前者在颅内压监护下分析病情或使用脱水剂和CT检查,后者按临床经验或常规观察方法分析病情或应用脱水剂和CT检查;详细记录两组病例的治疗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监护组病例ICP持续≥3.5 kPa,经颅脑CT检查,发现颅内血肿或颅内血肿增大、脑肿胀和脑水肿,中线结构移位10 mm患者26例(其中ICP>5.5 kPa 18例);监护组治愈/轻残率为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28%(χ2=10.165,P<0.01);监护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为1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48%(χ2=3.971,P<0.05);监护组病死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24%(χ2=4.508,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分析、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救治效果。方法对本院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观察组:由本院急诊中心出车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对照组:由边远基层卫生院转入路途1h以上患者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院前急救成功66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为94.2%;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例,院前急救成功28例,死亡7例,抢救成功率为80%,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比较χ2=5.08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成活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防止并发症发生,保证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宋承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01-2603
目的:比较扩大翼点入路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的疗效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11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扩大翼点入路术组58例(观察组)和传统手术组54例(对照组)。观察和评价两组术后GOS分级,比较术前和术后第1、3、6天颅内压及术后两组预后结果。结果观察组植物生存率为10.34%(6/58),低于对照组的27.78%(15/54)(χ2=4.58,P<0.05);观察组中残率为29.31%(17/58),高于对照组的16.67%(9/54)(χ2=4.20, P<0.05);观察组重度脑水肿为10.34%(6/58),低于对照组的20.37%(11/54)(χ2=4.78,P<0.05);观察组硬膜下积液为12.07%(7/58),低于对照组的24.07%(13/54)(χ2=3.96,P<0.05);观察组术后第1、3天颅内压分别为(302.18±17.33)mmH2O和(260.32±17.42)mmH2O,低于对照组的(371.24±18.40)mmH2O和(322.17±16.28)mmH2O(t=7.53、5.39,均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术能够充分清理创面,最大限度地清除血肿,止血较彻底,有利于脑功能的保护,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蒋彬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67-2668
目的:观察并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发热患者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例发热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分析与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显微镜下分类计数有核细胞200个并仔细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有123例出现细胞分类及形态变化,主要细胞形态变化有大细胞性贫血2.5%(χ2=8.354,P<0.05)、小细胞性贫血5.5%(χ2=9.468,P<0.05)、白细胞变化26.5%(χ2=14.923,P<0.05)、异常细胞3.0%(χ2=7.569,P<0.05)、异型淋巴细胞24.0%(χ2=12.674,P<0.05);异型血细胞形态阳性率61.5%(χ2=16.728, P<0.0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检测异常血细胞形态对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经过院前急救(观察组),26例未经任何处理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伤后至获得救治时间和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伤后至获得救治平均时间为(25±10)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预后良好率为3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6.9%(P<0.05);重度伤残及死亡率(65.6%)低于对照组(73.1%)(P<0.05).结论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为重型颅脑损失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对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早期手术治疗,对照组则不接受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12.98±3.8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5±4.12)分(t=2.354,P<0.05),观察组ICU时间及总入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10.007,P<0.01;t=19.278,P<0.01);观察组恢复良好率(40.74%)显著高于对照组(14.81%)(χ2=4.523,P<0.05),观察组中残率、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33.33%、14.81%、7.41%、3.70%)均低于对照组(44.44%、22.22%、11.11%、7.4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587、2.135、2.268、2.189,均P>0.05)。结论对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进行早期诊断,采用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开颅减压,能明显提高治愈率,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创伤性休克的急诊抢救措施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最有效的抢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科所收治的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抢救组(对照组)28例,在常规抢救基础上,加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48例,对两组患者的抢救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死亡率10.4%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28.6%(χ2=4.111, P<0.05),死亡原因主要有严重创伤致呼吸循环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出血过多以及送治时间过晚等;两组患者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1~2h内,但1~2h内的死亡率,观察组显著性低于对照组(χ2=3.964, P<0.05)。结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采取常规抢救基础上加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效果良好,有利于为后续的手术抢救赢得时间,降低创伤性休克的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威威  张海萍  吴敏  王林 《河北医药》2016,(19):2900-2904
目的:分析DC-CIK细胞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肿瘤科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81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行NP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者设为观察组(40例),行NP化疗者设为对照组(41例)。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体力状态( Karnofsky评分法)、免疫功能变化、血常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生存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37垐.50%,对照组为29.2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8, P >0.05);疾病控制率、体力状态总提高率观察组为87.50%、90.00%高于对照组的75.61%、73.17%(χ2=5.374、10.957, P <0.05)。截止到随访日期,观察组40例患者,死亡30例,存活10例,其中位无瘤生存期7.5个月(95%CI为5.16~8.95),中位生存期14.5个月(95%CI为10.05~17.95);对照组41例患者,死亡35例,6例存活,其中位无瘤生存期4.5个月(95%CI为3.17~6.92),中位生存期11.5个月(95%CI为9.11~14.87);Log-rank检验显示,观察组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长于对照组(χ2=6.557, P <0.05);观察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4, P >0.05)。2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CD5+6阳性百分比接近( t =1.395, P >0.05;t =1.864, P >0.05;t =1.647, 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CD5+6阳性百分比较治疗前升高( t =5.627, P <0.05;t =5.974, P <0.05;t =6.057, P <0.05);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CD5+6阳性百分比较治疗前降低( t =1.412, P >0.05;t =1.967, P >0.05;t =1.754,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CD5+6阳性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t =12.367, P <0.05;t =13.574, P <0.05;t =10.324, P <0.05)。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率高于对照组χ2=6.549, P =0.032);2组患者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脱发、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14, P >0.05;χ2=1.247, P >0.05;χ2=1.954, P >0.05;χ2=1.358, P >0.05;χ2=1.657, P >0.05;χ2=1.028, P >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得到控制。结论 DC-CIK细胞联合常规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考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头皮裂伤院前缝合止血与包扎止血的死亡率。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院前急救中的8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有头皮裂伤的患者分为缝合止血组与包扎止血对照组各43例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死亡率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死亡人数分别为11例和18例,死亡率分别为22.91%和37.5%,两组死亡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头皮裂伤院前缝合止血比包扎止血,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国初级创伤救治(PTC)原则运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中的意义。方法选取90例颅脑损伤患者,按收治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院前急救与护理,观察组45例采用PTC原则方法进行院前急救与护理,比较两组急救与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55.6%(25/45)、病死率6.7%(3/45)、重残率15.6%(7/45)、中残率22.2%(10/45),对照组分别为33.3%(15/45)、22.2%(10/45)、33.3%(15/45)、11.1%(5/45),两组治愈率、病死率、重残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0、4.41、3.85,均/9〈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患者采用PTC原则,实施更加规范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可为到达院内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刘海生 《安徽医药》2015,19(12):2361-2362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作用,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住院的经头颅增强CT和/或MRI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的老年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气管切开时间将11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于颅脑损伤后24 h后行气管切开术,观察组患者于颅脑损伤后24 h内行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控制率及感染控制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20.3% vs 79.7%),感染控制率高于对照组(66.7% vs 23.4%),平均感染控制时间少于对照组[(7.2±2.2)d vs (13.6±3.7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均以细菌和真菌感染为主,观察组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可减少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呼吸机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死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阶段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3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接受分阶段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对手术的满意度以及复诊率。结果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为16.92%,低于对照组的41.54%(χ^2=6.561,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3.98±3.24)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8.34±4.39)d(t=7.329,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38%(χ^2=5.934,P<0.05);观察组复诊率为96.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5%(χ^2=4.697,P<0.05)。结论乳腺癌手术患者接受分阶段健康教育,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7.
洪惠仙  王莺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3019-3020
目的:分析临床路径对肾病综合征( NS)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择确诊的NS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健康宣教,观察组采用CNP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NS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25.0%,两组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1,P<0.05)。随访观察6个月,观察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4.2%、16.7%,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8,P<0.05)。观察组、对照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优良率分别为95.8%、7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8,P<0.05)。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100.0%、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6,P<0.05)。结论采用CNP护理模式对NS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减少疾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和护理满意度,融洽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8.
曾庆芸 《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349-3351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术室护理路径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少对照组(t=6.83、4.95、11.46、7.48,均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0.59%(χ2=5.38,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06%(χ2=6.31, 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段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5.78、5.46、5.73、6.72、5.29、6.24、6.38,均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过程中具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9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均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观察组采用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采用免疫组化测定胃癌组织中MMP-9和VEGF的表达。结果化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42,P<0.05)。两组患者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0.96、2.06、0.00、1.28,均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少于对照组(χ2=5.68、4.18,均P<0.05)。对照组化疗前VEGF和MMP-9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5%、78.3%,观察组分别为89.1%和8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2,72,均P >0.05)。化疗后对照组 VEGF 和 MMP-9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7%、41.3%,观察组VEGF和MMP-9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3.9%和21.7%,两组化疗后VEGF和MMP-9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小于化疗前(χ2=4.72、4.08、10.14、9.84,P<0.05,P<0.01),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χ2=5.14、4.72,均P<0.05)。结论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可以明显降低进展期胃癌患者MMP-9和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特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特重型颅脑损伤(GCS 3~5分)患者的着力部位、年龄、伤型、合并脑挫裂伤、脑疝形成、高热、高血糖等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121例特重型颅脑损伤存活38例,死亡83例,病死率为68.6%。病死率比较:患者年龄大于60岁组较≤20岁组明显增高(P<0.05);硬膜外血肿组较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评分3分者较5分者明显增高(P<0.01);合并有脑挫裂伤组、脑疝形成组、高热组、高血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5、P<0.05)。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与年龄、伤型、GCS评分、是否合并脑挫裂伤、脑疝形成、高热、高血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