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许亚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125-3126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WPW)伴心房颤动(Af) 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特点及鉴别方法.方法 分析该院门诊10例WPW伴Af患者心电图上心房波(f波)、心室率,R-R间期的变化范围及QRS波形态特点.结果 10例WPW伴Af患者的心电图中符合A型WPW者3例,符合B型WPW者6例,P-R间期缩短呈δ波较小的WPW图形1例,其中5例患者心电图可见f波.心室率为150~280次/分,R-R间期的变化范围为0.18~1.00s(1.00 s为起搏间期).QRS波1例呈完全预激图形,2例呈完全典型预激图形,7例大部分呈完全预激图形,少部分呈典型预激图形或正常图形.结论 WPW伴Af的心电图特点是较快甚至达极快速的心室率,R-R间期绝对不齐伴QRS波增宽,起始可呈δ波,其中QRS波形态可呈完全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图形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2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心电图的f波,R-R间期的变化范围,心室率及QRS波形态的特点。结果 12例预激综合征中A型预激9例,B型预激3例,其中6例可见f波,R-R间期变化范围在0.20~1.0s(1.0s为起搏间期),心室率在60~300次/min,QRS波6例呈完全预激图形,2例呈完全典型预激,4例大部分呈完全预激图形,少部分呈典型预激图形或正常图形。结论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是:较快的心室率甚至可达极速的心室率,R-R不齐。QRS波增宽起始呈delta波,QRS波可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波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3.
刘万合 《河北医药》2002,24(6):470-471
目的:提高食管心房调搏术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方法:对主为一过性心悸的病人,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当记录到适于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的病征(室上性心动过速、间发预激综合征、长短P-R间期交替出现)时,根据诱发室上速的易难程度,分别给予常规食管心房调搏术、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84例因心悸做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病人,检出适于食管心房调搏术的心律失常36例行食管心房调搏术,其中短阵室上速29例,间发预激综合征4例,长短P-R间期交替出现3例。常规食管心房调搏术诱发室上速25例;另11例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有7例室上速诱发成功,余4例给予心内电生理检查室上速诱发成功。结论:(1)采取症状(心悸)→动态心电图→食管心房调搏术的方法,能提高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此法优于我们以往采取的症状→食管心房调搏术的简单步骤。(2)异丙肾上腺素和心内电生理检查可进一步提高室上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术(TEAP)诊断典型预激综合征并判断其类型,探讨TEAP对典型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用TEAP对40例主诉有过心动过速病史患者进行检查,起搏电压20~40V,脉宽10ms。根据需要给予分级递增刺激(S 1 S 1),程序早搏刺激(S 1 S 2),猝发刺激(Burst)法诱发和终止室上速(SVT)发作。结果:4例为隐性预激,有12例诱发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诊断为隐匿预激。10例显性预激综合征中有3例诱发出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通过经食管心房调搏术检查能够阐明典型预激综合征的某些原理、诊断和治疗问题,可以弥补常规体表心电图的不足,对某些介入性治疗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16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点及QRS波的表现。结果16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6例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分别使用普罗帕酮、乙胺碘呋酮及电复律治疗转复为窦性心律;10例无器质性病变者,分别使用普罗帕酮或乙胺碘呋酮治疗转复为窦性心律。QRS波多数为完全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图形的不同组合。其中大多数病例的QRS波表现表现为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与正常QRS波群不同组合。极少数患者均呈完全预激图形。结论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是极快的心室率,RR间期绝对不等,QRS增宽有8波,QRS波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波的不同组合。合并正常通道一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全部为完全性预激图形。  相似文献   

6.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16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点及QRS波的表现.结果 16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6例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分别使用普罗帕酮、乙胺碘呋酮及电复律治疗转复为窦性心律;10例无器质性病变者,分别使用普罗帕酮或乙胺碘呋酮治疗转复为窦性心律.QRS波多数为完全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图形的不同组合.其中大多数病例的QRS波表现表现为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与正常QRS波群不同组合.极少数患者均呈完全预激图形.结论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是极快的心室率,RR间期绝对不等,QRS增宽有δ波,QRS波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波的不同组合.合并正常通道一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全部为完全性预激图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分析20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f波,心室率,R-R间距的规律,QRS波群时间及形态。结果 20例患者的心室率均超过160次/分。平均180次/分,心室率160~180次/分者6例;心室率180~230次/分者14例。心室率<180次/分的心电图在Ⅱ及V1导联的R-R间距长时可见f波;QRS波群时间以0.12~0.20 s最多为10例;QRS波群的形态多样,以部分导联的delta设为主;R-R间距绝对不规则,时间在0.20~0.66 s。结论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为心室率较快,心室率慢且R-R间距长时间Ⅱ及V,导联可见f波;QRS波群形态多样,部分导联可见delta波;R-R间距绝对不规则。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1岁。主因间断性面色苍白伴出冷汗,食欲减退三个月而入院。查体:心界不大,心率210次/分,律整,无杂音。心电图表现:P波规律出现,心室率250次/分,P-R间期0.08秒,QRS波群呈室上性,时限为0.06秒,Q-T间期0.18秒,T波在Ⅰ、Ⅱ、aVF导联低平。心电图诊断: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给予地高辛0.07mgl次/日治疗,15天后复查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心室率97次/分,P-R间期0.16秒,QRS波群呈室上性,时限为0.08秒,Q-T间期0.40秒,在V_3导联P-R间隔相差>0.12秒,在V_5导联P-R间期缩短为0.08秒,R波起始部粗钝,似“δ”波,并继发ST-T改变。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伴阵发性预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常规导联心电图(RLECG),头胸导联心电图(HCECG),食管导联心电图(ELECG)对短P-R间期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健康受检者选用28个点,采且HCECG及RLECG标测法进行记录,并观察P波出现率,P-R段均值及变异系数,QRS波时限。结果 P波出现率为ELECG>HCECG>RLECG,分别为100%、95%、91%;HCECG及RLECG的P-R间期、QRS时限均值相近,QRS时限的变异系数,RLECG>HCECG。结论 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HCECG及ELECG能清楚地记录P波,消除RLECG因P波低小、起始部分在等电线上所造成测量误差所致的短P-R,因此,可以对因心电图P-R间期缩短所致的心运协速者进行初步筛选。而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则对心电图短P-R间期鉴别诊断有肯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邹继政 《医药世界》2009,(8):416-417
早在1906年C rem re就开始用食管导管电级来探查记录心房电活动,1952年Zo ll首创食管电极刺激心脏,1969年Burack介绍了经食道心室起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成功经验,1972年Stopestoyo报告经食道心房调搏治疗各种快速心率失常,1979年我国学者蒋文平率先应用食管心房调搏技术进行心电检查。并于1987年,周德麟等报告了经食道心房心室调搏的成功,为食管心脏调搏在临床工作中拓展了广阔的前景。它包括经食管心房调搏(T ran sesophagealA trial Pac-ing简称TEAP)和经食管心室调搏(T ran sesophagealV erlricu lar Pacing简称TEVP)。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2.
李辉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3,17(3):408-410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28,男14,女14)。追踪术前、术后(18±7)个月两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QRS波时限变化、左房容积指数(LAVI)、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来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房电活动影响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RVA组相比,RVOT组APEI-PPEI差值及LAVI较小,P0.01。结论 (1)与RVA相比,RVOT起搏心室间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更同步;(2)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3)与RVA相比,RVOT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万文婷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2,16(5):630-634
目的比较在不同的心室起搏百分比下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而接受DDD或VVI起搏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植入DDD型起搏器44例,植入VVI型起搏器16例。根据最终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将其分为三组:A组Cum%VP60%(20例),B组Cum%VP≥60%~100%(20例),C组Cum%VP=100%(20例)。通过观察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6MWT)、监测血浆BNP的变化、QRS时限的变化及常规二维超声,评价不同起搏百分比对心功能影响。采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各壁基底段、中间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s)并计算其标准差(Ts-SD)及脉冲多普勒采集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计算从QRS起始到主动脉及肺动脉血流出现时间,评价心室同步性。结果三组患者阈值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12月后三组QRS时限及BNP均较术前增加,而活动耐量均较术前下降,其中A组QRS波时限增量及BNP增量均小于B、C组,C组活动耐量下降程度大于A、B组,12个月后三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扩大(P0.05),E/Ea较术前增加,射血分数减少(P0.01),其中C组射血分数下降程度大于A、B组(P0.01);与B、C组相比,A组患者Ts与PPEI-APEI较小(P0.05)。结论右室心尖都起搏时,随着Cum%VP的增加,心功能恶化程度及心室的失同步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Medtronic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电极参数以及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结果电极全部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导线脱位或心肌穿孔。中位室间隔组QRS波时限要短于高位室间隔组[(116±23.6)InsVS(150±34.2)ms,P〈0.05]。中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BNP无显著改变,高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降低[(0.46±0.12)%Vs(0.62±0.07)%],P〈0.05]、BNP升高[(161.3±34.2)ng/LVS(80.1±33.2)ng/L,P〈0.05]。术中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采用3830主动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QRS波时限更短,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106例行DDD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男86例,女20例,年龄45~86岁,平均76岁,随机分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组(RVIS起搏组)56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起搏组)50例。2组心房电极均植入右心耳梳状肌内,RVIS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A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观察2组在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钠肽(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含量;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结果 RVA起搏组治疗后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较起搏治疗前恶化,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趋于明显,而RVIS起搏组,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改变,较起搏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改善的越明显,与RVA起搏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IS起搏优于RVA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功能,纠正神经内分泌激素失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食蟹猴心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卫红  李伟  李欣  王书元 《中国药事》2012,26(5):449-452
目的 研究食蟹猴在清醒状态下的心电图特点,为食蟹猴在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72只2~3岁食蟹猴,体重2.5~3.5 kg,雌雄各36只.在环境安静、动物清醒状态下,测定Ⅰ、Ⅱ、Ⅲ、aVR、aVL、aVF 6个导联的心电图变化,并计算平均心率,P波、QRS波群和T波的振幅,PR间期、QT间期等指标.结果 72只食蟹猴均为窦性心律,并发现在肢体Ⅱ导联中,P波均为向上直立波,Ⅱ、Ⅲ、aVF导联中大部分食蟹猴没有S波,aVR导联中大部分食蟹猴没有Q波.食蟹猴P波较尖,振幅较小,QRS波群多样化,QT间期的K值范围是0.302±0.040,ST段位于等电位线,T波以圆滑为主,Ⅱ导联中绝大部分为直立.结论 此研究建立了食蟹猴心电图基础数据,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与颈丛阻滞对甲状腺切除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AⅠ或Ⅱ级行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患者随机均分为全身麻醉组(Ⅰ组)和颈丛阻滞组(Ⅱ组)。记录麻醉前10min(S0)、气管插管后及颈丛阻滞后即刻(S1)、手术切皮(S2)、分离甲状腺上极(S3)和手术结束(S4)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取静脉血测定FT3、FT4和皮质醇。结果Ⅱ组S2、S2和S3时的SBP、DBP和HR高于Ⅰ组(P〈0.05),且S3时的SBP、DBP和HR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FT3在S4时,FT4在S2、S3和S4时,皮质醇在S1、S2、S3和S4时升高(P〈0.05);与组内其他时间点比较,Ⅰ组FT4在S3时,Ⅱ组FT4在S1、S2和S3时升高(P〈0.05),而皮质醇在Ⅱ组S2和S3时升高(P〈0.05)。结论全身麻醉行甲状腺切除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