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列美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用名称] glimepiride,格列美脲 [商品名] Amaryl,亚莫利 [化学名称] 1-p-2-3-乙基-甲基-2-氧-3-吡咯啉-1-羧胺基-乙基-苯磺酰基-3-(反式-4-甲基环己基)脲. [药理作用] 本品为第三代磺酰脲类长效抗糖尿病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腺β-细胞表面的磺酰脲受体(相对分子质量为6.5×104的蛋白质)结合,此受体与ATP敏感的K+(KATP)通道相耦连,促使KATP通道关闭,引起细胞膜的去极化,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Ga2+内流而促使胰岛素的释放,并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近期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磺酰脲类药物与KATP的亲和力不同.其顺序为:优降糖=格列美脲>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此外,格列美脲还可以通过非胰岛素依赖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这可能是葡萄糖转运因子1,4两种蛋白质表达作用增加所致.由于格列美脲对心血管KATP通道的作用弱于格列波脲、格列齐特及格列吡嗪.故心血管的不良反应亦很少.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格列美脲和格列本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1995-2013年发表的关于格列美脲和格列本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英文文献,并以Jadad评分标准结合Cochrance简单评价方法评价纳入文献的研究质量,对纳入的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文献45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筛选12篇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有效性meta分析,格列美脲在HbA1c、FBG、2hPBG方面与格列本脲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安全性meta分析,格列美脲与格列本脲在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格列美脲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格列本脲组。结论:格列美脲与格列本脲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相当,但格列美脲低血糖发生率低于格列本脲,更安全。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药物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若飞 《安徽医药》2005,9(12):943-944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所致的一个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其中80%~95 %为2型糖尿病[1].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为胰腺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下降及胰岛素作用下降. 2型糖尿病多发于成人、中老年人,其中50%~80%为肥胖患者.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多数是使用口服降血糖药.选择口服降血糖药物时,既要考虑药物的作用机制、药动学特性、药理作用,还应考虑病人的自身因素.本文就口服降血糖药物的种类、主要作用、治疗选择等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沈莺 《中国实用医药》2014,(24):164-165
目的:分析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型糖尿病未经治疗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一组给予格列美脲治疗,设为治疗组;一组给予格列吡嗪治疗,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格列美脲临床药用价值。结果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95%,对照组为51.28%,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餐后2 h血糖与总胆固醇水平分别约降低4.0 mmol/L、2.42 mmol/L,降糖降脂效果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用药前后各项数值变化都较大,降糖、降脂效果明显,但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治疗社区初发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初发T2DM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给予格列美脲,对照组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第12周时2组血糖达标率100%,患者FPG、HbAIc、HOMA—IR下降,Fins、HOMA-B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对照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3%和10.4%。结论格列美脲短期强化治疗初发T2DM的疗效显著,安全性佳,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提倡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昱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4):186-187
目的 观察格列美脲联用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观察组各40例.联合组给予格列美脲lmg口服,3次/d,逐步加量至2 mg/次,二甲双胍肠溶片0.25 g/次,3次/d;观察组单用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l2周.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FBG、2 hPG、HbA1c水平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 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可提供良好的血糖控制,患者依从性好,是有效而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美英 《河北医药》2010,32(8):958-959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对2型用糖尿病(T2DM)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T2DM患者给予格列美脲1~8mg降糖治疗,疗程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变化(P〈0.05或〈0.01),血浆胰岛素、总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未对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产生不良影响。结论格列美脲治疗T2DM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患者服药依从性高,可作为T2DM的首选降糖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采用格列美脲治疗的有效性。方法从本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72例进行分析,每组各为36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餐后2 h血清胰岛素及C肽。结果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采用格列美脲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同采用格列苯脲治疗的对照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餐后2 h血清胰岛素及C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餐后2 h血清胰岛素及C肽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餐后2小时血清胰岛素及C肽同对照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在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格列美脲对单纯饮食或用二甲双胍和/或阿卡波糖治疗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治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方法 用多中心、开放性、非对照性临床研究,入选患者给予格列美脲1~4 mg,每日早餐前顿服,疗程16周。试验前后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肝肾功能。结果129例患者人选,122例患者完成试验,格列美脲治疗16周空腹和餐后2h血糖平均分别下降1.3和1.8 mmol·L~(-1),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8%。治疗后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无变化,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患者体重指数平均增加0.3 kg·m~(-2)。与格列美脲治疗有关的主要不良事件为低血糖反应和消化道症状,16例次与药物有关的低血糖反应均为轻度,进食后可自行缓解。对血脂和血压无不良影响。结论 格列美脲可以进一步降低单纯饮食控制或应用二甲双胍和/或阿卡波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h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且不增加空腹胰岛素水平,副作用小,耐受性好,使用较安全。  相似文献   

11.
李颖  黄伟  罗艳  周峰  孔繁聪  胡桂英 《医药导报》2012,31(4):526-529
目的 系统评价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有关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筛选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试验并进行方法 学质量评价,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初检获得1 001篇文献,通过初筛、复筛,最终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均为英文文献,共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 015例,其中退出、失访、终止治疗30例,实际纳入985例. 未见Jadad评分3~5分的高质量文献. 与对照组相比格列美脲能降低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可以提高空腹胰岛素水平,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 格列美脲是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和安全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格列美脲和格列本脲分别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All EBMReviews)、CNKI、万方、维普、CBM。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进行Meta分析,对数据不能合并者,则进行描述性的定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分析,文献质量均为B级。研究结果显示格列美脲组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BS)的效果与格列本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格列美脲低血糖事件明显低于格列本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1,95%CI=0.19~0.89)。结论:格列美脲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HbA1c、FPG和2hPBS的效果与格列本脲相似,但低血糖事件较格列本脲明显减少,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磺酰脲类降糖药联合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抽签法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行磺酰脲类降糖药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对照组患者行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有效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糖控制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有效率为90.63%(29/32),高于对照组的65.63%(21/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2/32),与对照组的6.25%(2/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73±1.88)mmol/L、餐后2 h血糖(8.23±3.4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6±0.38)%及体质量指数(19.68±1.92)kg/m2均低于对照组的(8.42±1.49)mmol/L、(11.64±4.26)mmol/L、(7.84±0.71)%、(26.44±2.38)kg/m2,日胰岛素使用量(28.54±12.37)U少于对照组的(63.26±22.15)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通过磺酰脲类降糖药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磺酰脲类降糖药,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赵燕 《中国医药指南》2014,(27):168-169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与磺酰脲类降糖药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中心规范管理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以随机的方法将120例患者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单独应用磺酰脲类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卡波糖胶囊与磺酰脲类降糖药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值,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5.48%,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9.12%,不良反应3例。结论阿卡波糖与磺酰脲类降糖药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优于单独应用磺酰脲类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经格列美脲治疗的有效性及药理作用.方法:筛选2015年4月~2016年8月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并进行降血脂、限制饮食等基础治疗.与此同时,甲组给予格列美脲餐前口服1个月.乙组给予格列齐特缓释片餐前口服1个月.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甲组治疗有效率比乙组高,有显著差异(P<0.05).甲组的HbA1C、FPG、2hPG三项指标均比乙组低,有显著差异(P<0.05).甲组药物副反应率比乙组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经格列美脲治疗血糖控制效果好,疗效确切、安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药理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利用药物格列齐特治疗,观察组选择药物格列美脲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治疗后HbA1c、2hPG、FP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能够明显改善血糖水平,不会影响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孙洪全  李振强 《中国药房》2011,(28):2619-2620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罗格列酮联合治疗磺酰脲类药物继发失效(SFS)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BG)控制和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26例三联疗法治疗的SFS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基础C肽值(FC-P)、餐后2hC肽值(2h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罗格列酮联合治疗SFS的T2DM,BG控制理想,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罗格列酮三联疗法能有效控制SFS的T2DM患者BG,并能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药理性。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抛硬币法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给予格列美脲和格列喹酮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FBG、2 hBG、BP、TG、HbA1c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肯定使用。  相似文献   

19.
20.
2型糖尿病(或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异常所引起的慢性代谢障碍。它是以胰岛素抵和高血糖为特征,并常伴有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和肥胖。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90%。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胰岛β细胞功能低下,而胰岛素抵可能是β细胞衰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