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对婴幼儿行头皮静脉采血方法,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降低凝血溶血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9~12月在该院门诊就诊的婴幼儿2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1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针连接注射器静脉采血,观察组应用采血针采血,对比2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凝血溶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凝血溶血少于对照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一次性采血针对婴幼儿行头皮静脉采血优于传统的一次性头皮针连接注射器静脉采血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韩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229-230
目的探讨头皮静脉采血法和股静脉采血法在婴幼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和对比。方法将20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各100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采用头皮静脉采血,对照组采用股静脉采血。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95%,对照组为8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6.836,P〈0.05)。结论婴幼儿头皮静脉采血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减轻家长的压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一次性采血针在新生儿股静脉斜角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不同股静脉采血方法对新生儿血标本有无溶血、凝块及穿刺成功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1月-12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共100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7号采血针行股静脉斜角穿刺HI,连接真空负压管留取血标本;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斜角抽取血标本,对2组血标本采集成功及局部损伤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标本采集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局部损伤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揭示使用一次性采血针行斜角股静脉穿刺取血标本较使用传统注射器采血法具有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婴幼儿肘部静脉采血体位配合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用门诊采血检查婴幼患儿600例,分2组:观察组家长采用三点固定法抱住患儿横躺于操作台上,固定好上肢;对照组家长采用随意体位抱住患儿,护士固定患儿前臂。比较2组患儿的静脉一针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及标本合格率。结果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97%,家属满意度96.7%,标本合格率100%,均高于对照组81.7%、79.3%、97.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05)。结论婴幼儿静脉采血时家长横抱患儿采用三点固定法配合固定体位,可以提高静脉穿刺率,家属满意度及标本合格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不同采血部位的对照研究,来探索更适合于婴幼儿的采血部位,以提高采血成功率,减少患儿穿刺的痛苦,减轻患儿家长担心焦虑。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外科及内科患儿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头皮静脉穿刺采血,对照组采取股静脉穿刺采血,观察记录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采血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采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头皮静脉取血,由于患儿卧位舒适,易于合作而且操作简便易行,穿刺成功率高,可作为新生儿和婴幼儿采集血标本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股静脉穿刺在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实行深静脉穿刺患者30例,采取回顾性的分析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有患者15例,采取股静脉穿刺;对照组有患者15例,采取颈外静脉穿刺。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穿刺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穿刺所需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隋况进行统计。结果实验结束后发现,两组患者在穿刺前后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穿刺平均所花时间为(50.21±3.22)s,要明显少于对照组所花时间(64.47±4.7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血栓、静脉炎以及针头脱落情况要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实施股静脉穿刺可以减少操作所花时间,提高临床效率,并且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一次性输液器调节器设置高度在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在儿科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57例),观察组患儿调节器高度距离输液器针头接口50cm,对照组患儿的调节器距离输液器针头接口10cm。观察两组穿刺针内回血的快慢,并采用统计学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回血时间为(2.05±0.15)s,观察组回血时间为(1.59±0.37)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0.7%,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节器的高低对儿科头皮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回血速度有一定影响,静脉穿刺时调节器位置越高。回血速度越快,穿刺成功率越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徐艳丽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39-140
目的:为改善患儿采集血标本的操作难度,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探讨简便安全、快速有效、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抽血标本方法,使患儿及其家长易于接受,满意度高。方法:将临床上需要采取血标本的患儿随机分为头皮静脉抽血组(对照组)和股静脉抽血组(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0例。结果:新生儿股静脉抽血方法与头皮静脉抽血方法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局部瘀斑、溶血、凝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股静脉抽血方法操作简便安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适应患儿家长的心理需求,易于接受,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腕掌侧浅静脉逆行穿刺输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例门诊长期输液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逆行和顺行静脉穿刺,观察两组疼痛程度、渗漏率、液体滴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逆行静脉穿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液体渗漏发生率为3%。顺行静脉穿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4%,液体渗漏发生率为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液体滴速、穿刺疼痛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掌侧浅静脉逆行穿刺输液优于顺行穿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持头皮针柄法行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4月妇科住院输液病人,分别以单日输液和双日输液进行分组,单日输液组(对照组)采用上下持针柄法输液,双日输液组(观察组)采用前后持针柄法输液。结果:两组病人重度以上疼痛强度比较,穿刺易类静脉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中度类、难类静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一针见血率比较,穿刺易类、中度类静脉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难类静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持针柄法行静脉穿刺病人疼痛感轻,难类静脉穿刺成功率高,进针走行阻力小,操作方便,控针灵活,值得护理人员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逆行静脉的穿刺成功率,为长期静脉输液及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提高手背浅静脉的利用率,以保护血管。方法:选择行皮静脉逆行输液的患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顺行静脉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逆行静脉穿刺法。结果:观察组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静脉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易于固定,且不影响输液速度,不影响手部活动,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先夹板固定在静脉穿刺在烧伤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56例接受静脉输液的烧伤患儿,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78例。对照组在输液时采用先静脉穿刺在夹板固定的输液顺序,实验组接受先夹板固定在静脉穿刺的输液顺序。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输液的成功情况及患儿的配合程度。结果实验组静脉穿刺的成功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的配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96.2%vs74.4%,χ2=17.009 P=-0.000)。结论先夹板固定再静脉穿刺能够提高烧伤患儿在静脉输液时的依从性以及穿刺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彭聪  张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98-1998
目的:比较新生儿四肢静脉留置针与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差别。方法:将180例住院新生儿分为四肢静留置针90例(A组)与头皮静脉留置针90例(B组),分别观察两组新生儿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两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χ^2=3.64,P〉0.05;留置时间比较u=0.185,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对于颅内出血新生儿为了尽量减少头部搬动,防止加重颅内出血,可首选在患儿四肢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翻针柄法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80例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法,试验组采用翻针柄180°后固定法,观察2组头皮静脉的输液成功率结果试验组重新穿刺10例(11.1%),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3例(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翻针柄180°固定法明显优于常规固定法。可减少重新穿刺的几率,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薛媛 《现代医药卫生》2013,(23):3630-3631
目的探讨婴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采集血标本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采用婴儿真空采血器行头皮静脉与常规股静脉采血标本的合格率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头皮静脉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66%)明显高于股静脉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1.41%),头皮静脉采血血标本合格率(99.22%)明显高于股静脉采血标本合格率(8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头皮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血标本合格率均高于股静脉采血,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三种方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及回血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采取负压原理及注射器抽吸法,对穿刺成功率及回血的影响。方法对本科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1256例患儿,采用负压原理及用注射器抽吸法与按常规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三种方法进行穿刺成功率及回血率的分析比较。结果负压原理及用注射器抽吸法与常规法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及回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负压原理与注射器抽吸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单人操作时采用负压原理,双人操作时采用注射器抽吸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可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回血率,保证供给治疗和抢救给药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研究2种不同型号头皮针逆行静脉穿刺在内科老年病人中应用的选择。方法 将237例内科老年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在手背部指掌关节上1cm~2cm处实施逆向静脉穿刺1504例次,A组选用7号穿刺输液,B组选用5.5号头皮针穿刺输液。观察2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评价、脱针及液体渗漏情况,拔针时按压5min局部出血、淤血情况。结果 B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发生率、脱针及液体渗漏、局部出血、淤血情况与A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尤其是随着静脉穿刺难度增加,一次穿刺成功率与A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内科老年慢性疾病病人选用5.5号头皮针逆向静脉穿刺输液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穿刺时的痛苦,提高静脉利用率,减少输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彭秋林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4):118-119
目的探讨负压静脉穿刺法用于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的效果,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将600例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试验组采用负压技术穿刺。结果在肥胖、脱水、休克、静脉显示不佳、血管细的患者中,试验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穿刺部位(小儿头皮静脉、胸腹部表浅静脉、手足背细小静脉)的患者,试验组的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技术可显著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手背静脉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手背静脉两种不同穿刺法和效果评价。方法对120例输液病人进行同体手背静脉穿刺后对比观察,专人操作。传统法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绷紧消毒部位下方皮肤后穿刺;改进法操作者掌心向上握住病人四指并用拇指向指尖方向绷紧患者近节手指端皮肤后穿刺。结果改进法穿刺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疼痛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进法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减轻了疼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浅静脉离心穿刺留置套管针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浅静脉离心穿刺留置套管针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选择100例18-76岁患者左右手背浅静脉血管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右手)采用向心穿刺留置套管针;观察组(左手)采用浅静脉离心穿刺留置套管针。比较两组平均最大输液流速、最长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次数等。结果 观察组平均最大输液流速明显快于对照组,最长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均〈0.05);静脉炎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浅静脉离心穿刺留置套管针是一种可行、有效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