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后生存期及并发症的差别。方法将245例贲门癌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全胃切除术组(total gastrectomy TG组)176例,近端胃切除术组(proximal gastrectomy PG组)69例。结果 TG组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6%和24.5%,PG组为分别30.2%和17.7%,2组患者的3、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TG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5%,PG组为29.7%。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近端胃切除术,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老年人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和胸腔内吻合术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2例老年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并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即食管胃颈部吻合组(A组)和胸腔内吻合组(B组)各41例,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结果 A组并发1例(2.44%)吻合口漏、B组并发吻合口漏3例、吻合口狭窄2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共6例(14.63%),前者显著低于后者(Х^2 =3.90,P<0.05).A组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B组发生围手术期死亡1例(2.44%),前者低于后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100.00%、97.56%,B组分别为97.56%、90.24%、82.93%,两组术后第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5.21、4.99,均P<0.05).结论 老年人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后采用食管胃颈部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68例胃上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全胃切除术组与近端胃切除术组,各3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远期生存率等。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术后1年存活率为91.18%,近端胃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术后1年存活率为94.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均良好,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冯辉  骆东峰  汪强  孙震震 《安徽医药》2018,39(6):703-705
目的 比较全胃切除术(TG)和近端胃切除术(PG)治疗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二科收治的45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G组(23例)与PG组(22例),以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为近期指标,以术后反流、体质指数变化及术后1、3年生存率为远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及体质指数增加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手术方式相对于PG在治疗进展期AEG患者中,其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显著,是治疗进展期AEG较安全、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杨玉昕 《中国基层医药》2014,(11):1627-1628
目的 探讨中鼻甲外侧壁切除对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的疗效影响.方法 选取鼻窦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治疗,而观察组在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基础上实施中鼻甲外侧壁切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36,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16.0%(Х^2 =7.36,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18.0%(Х^2=8.19,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6.3±2.1)d和局部冲洗次数为(1.3±0.4)次,低于对照组的(8.4±2.5)d、(4.2±1.2)次(t=11.301、7.024,均P<0.05).结论 鼻窦炎患者在接受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的同时可以实施中鼻甲外侧壁切除治疗,不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对患者鼻腔解剖结构也无破坏作用,能够有效地保证中鼻道的宽大,降低术后黏连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易魁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182-183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6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情况将患者分为全切组(29例)和部分切除组(17例),分别实施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分析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并随访远期生存情况,同时调查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结果两组术后1周体质量下降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部分切除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全切组和术前(P<0.05);部分切除组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于全切除组(6例vs.1例,P<0.05)。全切组1、3年的生存率为93.10%和58.62%,部分切除组1、3年的生存率为94.12%和52.94%,两组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相当,但近端胃切除术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高,但营养状况较好,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具体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比较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胃上部癌患者随机分成部分切除组和全切组,每组60例。对部分切除组实施近端胃切除术,对全切组实施全胃切除术,手术后分析比较两组的身体营养状况、生存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问题。结果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水平(125.5±30.1)g/L、(39.5±10.1)g/L,明显高于全切组(112.5±20.3)g/L、(35.5±6.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全切组患者术后并发食管炎并发症率比部分切除组低(P〈0.05),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胃上部癌时,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不分上下,近端胃切除术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率比全胃切除术高,但是患者营养状况比全胃切除术好。可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谭宪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4,(11):1648-1650
目的 探讨经眶上裂沟通颅眶入路的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颅底脑膜瘤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对照组采用接触式显微手术,观察组采用经眶上裂沟通颅眶入路的显微手术,对两组手术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Simpson级别(Ⅰ、Ⅱ、Ⅲ级)、DKPS、术后住院天数及病死率分别为(9.28 ±0.97)h、(1 222.38±89.07) mL、(1 099.35±56.72) mL、14/17/9、3.21(0,6.44)、(29.78±3.29)d及7.50%(3/40),观察组分别为(7.02±0.65)h、(877.34±44.50) mL、(677.10 ±32.28)mL、29/9/2、3.26(-3.33,10)、(20.00±2.75)d及5.00%(2/40),两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Simpson级别、术后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09、4.997、5.823,Х^2=4.011,t=5.711,P=0.033、0.027、0.018、0.022、0.013),但两组DKPS与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Х^2 =0.433,t =0.096,P=0.089、0.317).对照组单眼突出、眼球活动障碍及视力改善率分别为66.67%、72.22%及75.68%,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分别为92.31%、94.12%及97.14%)(Х^2=5.932,4.381,6.793,P=0.027、0.033、0.020);对照组术后眼球活动障碍、上睑下垂、眼球外展受限、皮下积液及颅内感染率分别为10.00%、15.00%、30.00%、12.50%及7.50%,观察组分别为7.50%、5.00%、10.00%、10.00%及7.50%,两组术后眼球活动障碍、皮下积液及颅内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Х^2=0.923,1.033,0.785,P=0.387、0.595、0.233),两组术后上睑下垂、眼球外展受限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 =6.299,7.889,P=0.018、0.009).结论 颅底脑膜瘤经眶上裂沟通颅眶入路的显微手术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接触式显微手术,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讨论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临床疗效对比与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外科胃上部癌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用全胃切除术治疗,50例采用近端胃切除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后生存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显示行全胃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近端胃切除术患者(P〈0.05);治疗后癌灶大小与患者生存率比较显示癌灶〉3 cm与〈3 cm治疗后1年生存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3~5年全胃切除术生存率显著较高(P〈0.05)。恢复情况比较显示治疗后近端胃切除术患者各项恢复指标优于全胃切除术组患者(P〈0.05)。结论胃上部癌要根据肿瘤的大小,分期,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全胃切除术可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临床疗效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治疗胃近端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近端胃癌患者1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75例,采用全胃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79例,采用近端胃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年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8.66%,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64%;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78%,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77.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切除术在对近端胃癌的治疗中安全有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8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30例正常儿童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包括轻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33例(观察A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3例(观察B组),分析比较三组临床资料,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导致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5岁(Х^2=28.776,P<0.05)、免疫球蛋白IgG(Х^2 =3.004,P <0.05)、免疫球蛋白IgM(Х^2=2.147,P<0.05)、免疫球蛋白IgA(Х^2 =2.036,P<0.05)、WBC水平(Х^2=6.119,P <0.05)、中性粒细胞百分率(Х^2=8.374,P <0.05)、CD8阳性率(Х^2=11.665,P <0.05)、CD4阳性率(Х^2=12.901,P <0.05).结论 针对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危险因素应及早诊断,及时防治,从而减轻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2.
刘如月 《中国基层医药》2014,(10):1500-150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 PFNA)与动力髋螺钉( DHS)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FNA组46例、DHS46例,分别给予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总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引流量分别为(58.3±19.7) min、(7.4±4.1) d、(16.1±6.2) d、(97.6±34.7)mL、(64.7±12.4) mL,均优于DHS组的(81.3±20.4) min、(11.4±3.8) d、(19.7±5.8) d、(206.3±35.4)mL、(75.2±12.8)mL(t=5.500、4.853、2.875、14.872、3.996,均P<0.01);术后1年PFNA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8.5±6.2)分,高于DHS组的(84.3±5.8)分(t=3.355,P<0.01),髋关节功能良好率为93.5%,显著高于DHS组的73.9%(χ^2=6.451,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1,P>0.05)。结论 PFNA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基础上以较小的创伤、较短的时间完成手术,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小儿腹腔镜手术吸入全麻七氟烷MAC及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拟行腹腔镜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60例,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Dex0.4μg/kg,于10min以上泵注完,然后持续泵注Dex0.4μg/(kg·h);对照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同时间内泵注,然后持续泵注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在Bis45~55,观澳0两组维持七氟醚MAC值、患儿苏醒拔管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情况。结果在相同的麻醉深度下(Bis值保持在45~55),观察组维持吸入七氟醚MAC(1.9±0.3)较对照组(2.2±0.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P〈0.01);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6.7%)较对照组(26.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32,P〈0.05);两组苏醒时间[(10.4±2.5),(9.7±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P〉0.05)。结论Dex用于小儿吸入全麻腹腔镜手术,能有效降低吸入七氟醚的MAC值,减少其用药量,降低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早期胃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分别接受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LAPG)及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LAG)的72例近端早期胃癌患者,其中行LADG者38例,行LAG者34例.了解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结果,比较两种术式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运用Visick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其他并存疾病率、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PG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L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及早期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比较,LAPG组Visick评分明显高于L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体重、RBC、Hb及ALB等营养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能够安全的应用于近端早期胃癌的治疗,但应同时警惕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刀在经腹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Ⅰ~Ⅲ期近端胃癌行经腹近端胃癌根治术患者资料,其中65例术中使用超声刀,另50例采用传统方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 超声刀组与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6.9±20.7)min与(150.6±31.7) min(P <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5.7±40.3)ml与(171.7±63.2)ml(P <0.01),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17.2±2.1)cm与(20.3±2.3)cm(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顺利出院.结论 经腹近端胃癌根治术中使用超声刀,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使用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