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汪宗  张梅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64-1465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检查,并进行内科干预治疗的临床评价.方法 将15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根据超声检查斑块的特点评价为不稳定性或稳定性斑块,并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5 mg/d)、复方丹参、维生素C,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 mg/d),阿司匹林(150 mg/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颈总动脉IMT较发病初以及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小,颈动脉斑块趋于稳定.结论 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氟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具有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硬化、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血管受阻程度,为颈动脉狭窄和栓塞性脑病提供简便可靠及无创的检查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受检者来自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或)住院的疑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共63例,男性41例,女性22例,年龄49~76岁。其中有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1种或1种以上者51例。1·2方法:采用百盛公司DU—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 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沿颈动脉走行,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CCA)主干、分叉处,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莉  金仲群  葛路岩 《河北医药》2008,30(12):1888-188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方法对4 0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用二维B型超声、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次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测量中膜厚度(IMT),斑块长度及宽度,观察斑块特征,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4 080例斑块中斑块发生率最高是颈动脉分叉处,其次是ICA。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硬化狭窄诊断可靠易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线阵高频探头对100例(冠心病组)冠心病住院患者和10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常规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检测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结果冠心病组有82例检出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2.0%,斑块检出数为124个;对照组有22例检出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22.0%,斑块检出数为30个。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检出个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23、7.12,均P〈0.01)。冠心病组危险性斑块数109(71+38)个,对照组危险性斑块数11(5+6)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5,P〈0.01)。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89例,增厚率89.0%,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24例,增厚率2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环钙化(AV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0例AVC患者(其中56例为重度AVC患者)及120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无AVC对照者的颈动脉进行了检测。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AVC组及重度AVC组(SAVC)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P〈0.05);(2)AVC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20%、≥40%及双侧颈动狭窄≥4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SAVC)组上述指标的改变更为显著(P〈0.01),重度(SAVC)组颈动脉狭窄≥6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AVC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AVC是颈动脉狭窄≥40%最有意义的预测因子(P〈0.01)。结论通过对AVC的检测,能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及其程度,AVC患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诊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08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检查,了解血管的形态结构、血流的频谱形态及血流参数情况.结果 彩超检查208例患者中,169例有动脉斑块(81.15%).其中单纯内膜增厚45个,低回声斑块37个,等回声斑块23个,强回声斑块61个,混合回声斑块48个.斑块大小厚约1.5 ~8 mm,最宽约18 mm,最重的整个管腔被斑块几乎占据.颈总动脉斑块在分叉处为多106例;颈内动脉斑块发生在起始处附近较多51例,左侧斑块多于右侧;颈外动脉斑块11例;双侧椎动脉斑块8例.内膜最厚约1.4mm,动脉管腔局限性变窄50%以上5例,血流加速15例,流速减慢3例,未探及血流信号1例.结论 彩超检查颈动脉,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及斑块,评价病变程度,对于心脑血管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但常规超声评价斑块的性质主要是依据斑块的回声类型及均质性,评价每个具体斑块的稳定性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吸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所辖社区男性居民124例,分成3组:其中吸烟组61例,戒烟组16例,不吸烟组47例。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对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测量、对斑块形成加以评估。结果戒烟组IMT值显著高于不吸烟组,而吸烟组IMT值又显著高于戒烟组,斑块检出率及严重程度依次为吸烟组、戒烟组、不吸烟组。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吸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分辨MRI与超声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成像特征.方法 8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梗死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45例稳定型及37例进展型,两组均实施MRI及超声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成像特征.结果 MRI检测结果显示,稳定型组脂质型斑块、纤维帽斑块、钙化或陈旧性出血斑块所占比例与进展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测结果显示,稳定型组扁平斑及硬斑所占比率显著高于进展型组(P<0.05);进展型组软斑及溃疡斑所占比率显著高于稳定型组(P<0.05).结论 MRI及超声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各有优势,但MRI对斑块性质的描述更具体,优于超声检查,但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及敏感性,我们建议联合运用两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芳  黄德益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088-1089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2例,斑块检出率为72.9%,对照组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斑块检出率为24.0%。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数为95处,对照组中斑块检出数为20处,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检出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扁平斑和硬斑的检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斑块组织学特征、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0.
张晶  关欣  梁伯平  梁春卉  梁蓉 《天津医药》2006,34(9):650-651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近年研究证实了颈动脉血管床与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AS)程度上的密切联系,从而使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冠心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笔者应用高频超声诊断仪对274例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B超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超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高血压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彩超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4例。结果 颈动脉粥样梗化斑块检出37例,检出率为35.7%。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病史越长,检出率越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标志之一,高血压是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B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临床判断高血压病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惠萍 《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083-108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药物干预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门诊及住院疑有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发现粥样病变者进行药物干预.结果 超声能较准确地显示斑块的大小、部位.斑块分为脂纹征、软斑、硬斑、混合斑.服药后斑块直径第一周期下降幅度大,由(1.82±0.45)mm降至(1.53±0.42)mm;第二周期下降幅度小,(1.53±0.42)mm降至(1.32±0.40)mm.结论 超声检查技术可作为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药物干预监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评价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12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普伐他汀钠20mg/d,随访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和1年用颈动脉超声检测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态、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6个月、1年时平均颈动脉IMT、Crouse斑块积分、搏动指数、阻力指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可减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稳定斑块,对改善血流动力学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综合征合并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32例研究对象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关于MS的诊断建议列为MS组并且血压升高的患者列为MS并高血压组,对照组(普通高血压患者)30例。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CCA)与颈内动脉(ICA)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观察颈动脉系统有无斑块存在。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CCA.IMT、ICA.IMT在MS合并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5.
王建平  陈亮  李昕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474-147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问的关系。方法 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六型,比较六型患者颅脑CT平扫梗死灶的数量的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其中Ⅳ~Ⅴ型、Ⅵ型与其他四型患者缺血性病灶数量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Ⅳ~Ⅴ型,与Ⅵ型相比及其他四型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彩超下确定的斑块不稳定性与临床发现有着一致性,可以作为确定斑块不稳定性的临床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在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2型糖尿病组,同期100例行颈动脉检查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两组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厚度、颈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2型糖尿病组患者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颈总动...  相似文献   

17.
赵东升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766-1767
目的评价高频彩超在糖尿病颈总动脉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超检测40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CCAD)和阻力指数(RI)以及血管中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情况,并与35例正常组对照。结果糖尿病组颈总动脉IMT、CCAD和R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颈总动脉的斑块发生率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彩超能直观显示颈总动脉的病变程度以及是否有斑块形成,对临床了解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和预防脑栓塞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 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01例脑梗死患者63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4.2%;40例非脑梗死者6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32.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脑梗死组发现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9例,发生率为76.3%,对照组20例中有3例(15.0%)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IMT(1.12±0.29)mm,对照组IMT(0.76±0.16)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