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某医院病房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与耐药性关系分析。方法收集我院检验科的微生物检验数据和各科室病房抗菌药物的使用量的数据,计算出每百张床位每天DDDs值。比较各科室病房的病原菌检出情况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耐药性、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结果留医部所有病房共检出1801株菌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595株,占88.56%;革兰氏阴性菌206株,占11.44%;医院病房抗菌药物使用每天每百张床位DDDs值由高到低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青霉素类,其值分别为5.03、2.69、0.95、0.77、0.52〔DDDs/( d ×百张床位)〕;金葡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最高为69.41%,耐药率与氟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使用量呈正相关( r =0.507,P=0.016;r=0.841,P=0.008),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的耐药率最高为72.0%,产酸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耐药率最高为75.44%;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呈正相关(r=0.812,P=0.009)。结论金黄色葡球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严重,且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 PiCCO)在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 EGD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诊断明确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于确诊0 h、6 h、24 h记录HR、MAP、CVP,PiCCO组(n=26),根据监测心排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及CVP指标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n=16)仅采用监测CVP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液体复苏治疗后6 h、24 h的效果,观察PiCCO组患者CVP升高2 mmHg、GEDVI增幅是否大于10%分析CVP、GEDVI与C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iCCO组液体复苏6 h后HR、MAP较对照组改善明显[(101.3±7.8)次/min比(119.4±7.2)次/min,t=-7.520,P<0.05;(71.8±7.6) mmHg比(51.5±8.9) mmHg,t=7.873,P<0.05],早期液体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高;APACHEⅡ评分、乳酸清除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住ICU天数较对照组减少[(17.0±3.4)分比(22.7±4.1)分,t=-4.978,P<0.05;(53.6±11.5)%比(-16.5±5.2)%,t=9.283,P<0.05;(13.8±2.6)d比(23.3±2.2)d,t=-5.075,P<0.05],28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162,P>0.05);PiCCO组中液体复苏前后GEDVI的变化与CI的变化呈正相关(r=0.799, P<0.05),CVP变化与CI的变化无明显相关(r=-0.446,P>0.05);GEDVI随CVP升高而增加的16例中0 h CI≥3 L· min-1· m-2有13例(81.3%),GEDVI不随CVP升高而增加的10例中0 h CI≥3 L· min-1· m-2有3例(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9,P<0.05)。结论 PiCCO监测所得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下的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能有效地提高液体复苏的成功率。与CVP相比,GEDVI更能有效反应心脏前负荷,在感染性休克并心功能抑制患者中,CVP与GEDVI之间的变化关系更能有效反应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我院儿科门诊处方2426张,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26%,涉及6类15个品种,头孢菌素类使用率最高(38.54%),其次为大环内酯类(33.58%)和青霉素类(21.39%);联合用药只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0.62%;用药频度(DDDs)前10位的抗菌药物只有头孢曲松钠的药物利用指数(DUI)〉1.0。结论抗菌药物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及管理,提高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本院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每月连续10d的儿科门诊处方,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用药合理性。结果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26%,涉及6类15个品种,头孢菌素类使用率最高(38.54%),其次为大环内酯类(33.58%)和青霉素类(21.39%);联合用药只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0.62%;用药频度(DDDs)前10位的抗菌药物只有头孢曲松钠的药物利用指数(DUI)〉1.0。结论抗菌药物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及管理,提高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5.
刘文建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58-2659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使用量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处取得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株作为样本,分析八种抗菌药物使用量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抗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使用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量最大,其用药频度( DDDs)值为17031.3;其次为头孢他啶和妥布霉素,其DDDs值分别为14628.2和13813.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药率与环丙沙星的使用量之间相关系数r=-0.951(P<0.01),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与环丙沙星的使用量之间相关系数r=-0.992(P<0.01),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增强抗菌药物的效果,降低细菌耐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参与医院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的效果,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丰城市30家乡镇卫生院门诊处方和患者病历等资料,选取上述乡镇卫生院2020年1月—12月(干预前)和2021年1月—12月(干预后)门诊处方,分别抽取各家乡镇卫生院100张门诊处方(共3 000张处方)和10位患者(共300例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干预前、后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原因和I类切口手术不合理用药情况,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乡镇卫生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全市乡镇卫生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处方构成比、三联抗菌药物构成比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1,2,3<0.05),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疗程不合理的构成比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患者对乡镇卫生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满意度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处方点评可降低乡镇卫生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促进药物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提高其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陆彩虹  叶圣春 《中国药业》2007,16(17):40-41
目的了解医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1~4月每月连续7d的儿科门诊处方,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评价用药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使用处方占统计处方的52.78%,共使用10类36个品种;头孢菌素类应用频率最高(50.25%),其次是其β-内酰胺类(16、74%)、林可霉素类(12、36%);联合用药占抗菌药物处方的33.53%;用药频度(DDDs)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有2种药物利用指数(DUI)〉1.0。结论医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广谱抗菌药物使用频次大,应加强合理用药宣传和培训。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40例)和对照组(2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实施PFNA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比较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的优良率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78.4&#177;5.3)min、(9.5&#177;1.4)cm、(145.6&#177;23.4)mL、(86.3&#177;12.4)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6&#177;6.1)min、(5.0&#177;1.3)cm、(110.2&#177;20.6)mL、(64.2&#177;11.3)mL(t=13.04、10.79、20.06、15.88,均P<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8.6&#177;2.7)d比(14.2&#177;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0,P<0.05);观察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4%,高于对照组的3.3%(χ2=7.320,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7%、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8%,对照组分别为58.3%、19.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05、7.892,均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均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半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但早期并发症较多,PFNA适用于身体状况差的患者,术后疗效佳,但晚期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我院2011~2012年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2011~2012年同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为专项整治前(2011年1~6个月)和整治后(2012年1~6个月)2组。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构成比和使用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整治后,DDDs较整治前下降15.72%(P〈0.05);口服抗菌药物和注射用抗菌药物DDDs较整治前分别下降4.74%和32.26%。注射用抗菌药物构成比较整治前显著降低(P〈0.0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更加规范,其中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DDDs较整治前下降56.22%,构成比显著降低(P〈0.05);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有所下降,心血管内科二病区、甲乳科、神经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最多;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降为33.6%,稍高于卫生部要求的〈30%。人均用药天数由1.62d减少到1.17d,术前0.5~2h给药率提高到98%。结论本次专项整治有助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但对预防应用抗茵药物的管理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10.
倪政彪  蔡华晶 《中国医药》2013,8(5):682-683
目的调查干预前后我院外科I类手术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干预前1—6月份和干预后7—12月份I类手术切口病例77例和84例,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对干预前后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后,我院I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00.0%(77/77)和34.5%(2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0.5~2h用药比例分别为87.0%(67/77)和89.7%(26/29),干预后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平均用药时间分别为(2.2±1.0)d和(1.9±0.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后,我院I类手术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对合肥45家基层医院2010年度抗菌药供应品种、销售和使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合肥地区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结果: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院与未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医院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分别为(19.5±6.7)%、(45.3±19.9)%;门诊处方金额分别为(23.85±9.83)、(50.40±26.60)元;口服剂型总用药频度(DDDs)百分比分别为73.4%、61.6%;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DDDs百分比分别为14.2%、5.3%。结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有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2.
舒林宏  韦翊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4-165,168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在小儿呼吸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本院儿科收治的小儿呼吸道疾病患者500例的病历资料,观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50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293例,占58.6%,以头孢类抗菌药物为主的联合用药12例(4.1%);220例发热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4.1%,280例体温正常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3%;90例白细胞升高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410例白细胞计数正常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9.5%;头孢类DDDs占46.7%,使用率最高;头孢哌酮DUI值最高,有7种抗菌药物DUI值均〉1。结论抗菌药物在小儿呼吸道疾病治疗中存在给药频率过多、联合用药指征不正确等情况,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因而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儿抗菌药的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年1~3月出院的儿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物的品种、用药频度、联合用药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 188例出院患儿中有1 099例应用抗菌药,使用率达92.5%,使用强度为每百人天66.6DDDs(按成人规定日剂量标准计算),涉及5大类19种,其中单用1 040例(94.6%),二联59例(5.4%),无三联及以上用药,药物敏感度试验及病原学送检率为76.3%。结论:抗菌药使用率过高,使用强度偏大,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抗菌药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14.
陈瑞  秦侃  徐丙发  李磊  徐芸  范鲁雁 《中国药房》2012,(24):2291-2293
目的:为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对合肥市45家基层医院2010年度口服降糖药物供应品种、用药频度(DDDs)、销售金额以及日均费用(DDC)等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院的口服降糖药物价格比未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院有明显下降;格列齐特(缓释)、二甲双胍累计的DDDs分别占各组的72.40%、68.86%。结论:格列齐特(缓释)、二甲双胍是基层医院的主要口服降糖药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合肥市的实施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支出费用,为需终身服药的糖尿病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陈伟薇等 《中国药事》2014,(1):96-100,107
目的了解新医改前后肥西县乡镇卫生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作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8家肥西县乡镇卫生院,再分别抽取这8家乡镇卫生院2009年10月和2010年10月的全部电子处方(包括急、门诊处方和住院处方)。对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用药金额、用药频度、限定日剂量和序号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综合8家乡镇卫生院的总体情况,与医改前(2009年)相比,医改试点后(2010年)抗茵药物注射剂使用频度有所下降,口服剂型使用比例增加,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大幅提高;抗茵药物销售金额显著下降,使用级别降低。结论实施医改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应用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干预前(2012年6月)和干预后(2012年12月)儿科所有住院病历64份和102份,比较用药频度(DDDs)及合理用药指标(抗菌药使用率、不合理使用率、联用率、抗菌药分级使用率以及不合理换用率)。结果:1干预前抗菌药的选用多为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DDDs排名前3名分别是:美洛西林/舒巴坦、头孢美唑、头孢唑林。干预后非限制级抗菌药的选用品种明显增加,无特殊级抗菌药的使用;其DDDs排名前3名分别是:美洛西林/舒巴坦、头孢美唑、头孢地嗪。2干预后,抗菌药的使用率由100%下降到84.3%(P〈0.01)。不合理使用率由20.3%下降到6.9%(P〈0.05)。二联使用率由23.4%下降到7.0%(P〈0.01),三联使用率由3.1%下降到0%(P〉0.05)。非限制级抗菌药的使用率由0上升到6.5%,而特殊级抗菌药的使用率由7.2%下降到0%(P〈0.01)。抗菌药的不合理换用率由70%下降到35.7%(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促进了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该院2007-2012年急性胰腺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选择该院急性胰腺炎患者258例,回顾性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采用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率(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评价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各类药DDDs与总DDDs比值排序最高为硝基咪唑类(29.61%),最低为抗真菌类(0.26%);DUI>1的药物共11种,头孢曲松/舒巴坦DUI最高,为2.00;药物以二联用药为主,占58.53%;抗菌药总平均使用时间为(8.0±5.5)d;药敏试验送检率为16.81%。结论该院急性胰腺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合理使用率。  相似文献   

18.
诸宏伟  潘家华 《安徽医药》2011,15(8):996-998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情况和生长状况关系,探讨影响其体重增长的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营养状况和体重增长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宫外生长发迟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符合条件入选,出生胎龄(224.9±15.2)d,平均体重(1342.4±140.8)g,开始喂养时间2 d。肠外营养中应用氨基酸占53.9%,开始使用时间(4.2±2.7)d,平均使用时间(8.7±6.2)d,起始剂量为(0.92±0.39)g.kg-1;应用脂肪乳剂占36.7%,开始使用时间(4.2±2.2)d,平均使用时间(10.4±7.4)d,起始剂量为(0.84±0.19)g.kg-1。总热卡达到推荐热卡摄入标准120 kcal.kg-1.d-1的日龄为(13.2±5.4)d,口服热卡达到推荐热卡摄入标准100kcal.kg-1.d-1的日龄为(14.5±5.4)d,平均体重增长速度为(15.1±4.0)g.kg-1.d-1。118例单胎患儿中以体重计算,出生出现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的占63.6%,至出院时出现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73.7%,较出生时明显增加。其中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喂养不耐受,以及IUGR是导致EUGR的因素(P<0.05)。结论大多数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住院期间存在营养和生长问题,不能达到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发育速度。应当尽早胃肠内营养,并积极合理的应用胃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现状,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6–12月465例剖宫产手术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剂量、品种、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I)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465例剖宫产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者464例(99.8%),其中,单用一种抗菌药物者391例(84.3%),联合用药者73例(15.8%);383例(82.5%)在断脐后给药;用药时间≥72 h、≤48 h、≤24 h者分别为314例(67.7%)、10例(2.2%)、140例(30.1%);用药频度居前三位的药物分别为头孢呋辛钠、头孢替安钠、奥硝唑。结论:我院剖宫产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机、品种选择、联合用药等比较合理,但存在抗菌药物使用疗程过长、药物利用指数偏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年度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计量(DDD)法进行计算,采用频率排序法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2013年度该中心门诊包括内科、外科、妇科、伤科、口腔科等科室临床诊疗过程中需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500张,从抗菌药物分类、销售金额及各类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值排序、使用情况等进行用药合理性分析。结果在调查的20种药物中,β-内酰胺类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头孢克洛缓释片及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肠溶胶囊使用频次较高,且单一用药比例较高,达75.4%,联合用药比例低于30.0%。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基本合理,临床医生严格遵循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原则,联合用药比例较低,符合《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