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HCC)门静脉癌栓(PVT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纳入TACE联合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48例。根据PVTT部位,分为门静脉主干癌栓(A型)、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B型)和门静脉二级及以下分支癌栓(C型)。根据粒子是否植入到PVTT内,分为癌栓内直接植入法(癌栓内部植入组)和癌栓周围植入法(其粒子植入到癌栓周围1.7 cm内的肝实质或肿瘤内,癌栓周围植入组)。比较不同类型PVTT及不同植入方法的癌栓控制率(DCR)、癌栓进展时间(TTP)及患者总生存率(OS)。结果4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TACE及粒子植入治疗。A、B、C型PVTT患者,中位OS(mOS)分别为8、11.5和15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癌栓DCR分别为61.5%、70.8%和72.7%(P=0.548),肝内肿瘤DCR分别为69.2%、75.0%和81.8%(P=0.483);癌栓中位TTP分别为4.5、8和11个月(P=0.030),肝内肿瘤中位TTP分别为5、9和9.5个月。癌栓内部植入组和癌栓周围植入组的mOS分别为10和11.5个月(P=0.239);癌栓DCR分别为69.2%、68.2%(P=0.591),肝内肿瘤DCR分别为73.1%和77.3%(P=0.502);癌栓中位TTP分别为7和10个月(P=0.276),肝内肿瘤中位TTP分别为8和9.5个月(P=0.089)。结论 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HCC伴PVTT,可有效控制PVTT和肝内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癌栓内直接植入法和癌栓周围植入法,对PVTT的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及125I粒子植入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动态水平.方法 对21例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施行CT引导下植入125I 放射性粒子.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125I粒子植入的数量和剂量分布率,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肿瘤内.并用放射免疫方法 测定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前后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50的浓度.结果治疗后随访1~24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125I 粒子植入1月后,胰腺癌患者血清中CEA、CA19-9、CA50等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植入前比较有明显变化(P<0.05).在CA19-9测定结果中,病情进展与植入前,病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及病情稳定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 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临床近期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估复合125I粒子植入技术(125I粒子螺旋系统序贯肿瘤同侧分支癌栓粒子植入术)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程氏Ⅲ型门静脉癌栓(PVT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4例HCC合并Ⅲ型PVTT患者行门静脉主干内125I粒子螺旋系统植入术,随后同期行TACE治疗;7~10 d后继行肿瘤同侧分支癌栓内125I粒子植入术。每6~8周行CT增强随访,并按需行再次TACE治疗。统计分析患者并发症、治疗反应率及总生存期。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3级以上严重并发症。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的客观反应率(ORR)与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4.2%及87.5%;肝内病变的ORR及DCR分别为29.2%及37.5%。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5±1.4)(95%CI,6.7~12.3)个月。结论 复合125I粒子植入技术联合TACE治疗HCC合并Ⅲ型PVTT是安全可行的,该模式有望进一步改善此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PVTT患者58例,A组(26例)行TACE结合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局部放射治疗;B组(32例)单纯行TACE。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A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42.3%、23.0%,平均生存期15.5个月,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9例,总有效率(CR+PR)为46.2%(12/26)。B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21.9%、6.3%,平均生存期7.5个月CR2例,PR6例,CR+PR为25.0%(8/32)。A组的生存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门脉癌栓能明显提高其疗效,并具有创伤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25I粒子结合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不能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伴Ⅱ型或Ⅲ型门静脉癌栓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3例;年龄34 ~ 70岁,平均(56±8)岁;肝内原发肿瘤1~15个(中位数为4个).23例门静脉癌栓的平均直径为(20.5±1.5) mm,平均长度为(37.4±2.6) mm.所有患者均行动脉化学栓塞治疗肝内原发病灶,同时经皮穿刺门静脉癌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门静脉癌栓.通过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出处方剂量、所需粒子数、粒子的空间分布、粒子放射性活度、匹配周边剂量等参数,然后在CT监视下,依次在肿瘤的不同层面及位置植入125I粒子.结果 每例患者动脉化学栓塞治疗次数1.0~6.0次,平均(3.1±0.4)次;门静脉穿刺粒子植入次数1.0 ~2.0次,平均(1.4±0.5)次;植入粒子数4~ 17枚,平均(7±1)枚.患者生存期3~24个月,中位生存期18个月.患者3、6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3% (21/23)和69.6%( 16/23)和60.9%( 14/23).所有患者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可以显著延长伴有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源性肺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38例肝癌肺转移患者共60个病灶,在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病灶平均最大径(2.8±1.5)cm.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7.2)月.完全缓解7个,部分缓解31个,稳定17个,进展5个,总有效率为63.33%(38/60).肺转移癌最大径较术前缩小(P<0.05).结论 CT引导下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治疗肝癌源性肺转移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的护理措施.方法:对76例行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充分、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护理、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结果:7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在不同程度上减缓了症状、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一项新技术,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对保证手术顺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肾上腺转移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2例肾上腺转移瘤患者,应用介入栓塞化疗,2周后复查CT,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剂量和布粒计划,CT定位下行病灶内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植入结束后,再次进行CT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及有无并发症,评价粒子分布情况.术后2~6个月定期CT随访.结果 术后2、4、6个月随访,12例有效率分别为58.33 %、81.82 %、80.00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联合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肾上腺转移瘤安全,损伤小,并发症轻,近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技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8例,所有患者采用前路进针途径穿刺,按照病灶与体表穿刺点的位置设定CT机架的角度,采用多方位重组技术及平头针芯捻压分离主动脉、上腔静脉间隙进针法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疗效评价采用术后治疗计划系统(TPS),验证放射性粒子种植后剂量分布,观察治疗后患者局部压迫症状(气短、咳嗽、吞咽困难等)的改善情况及粒子植入术后2个月靶淋巴结的局部反应,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植入术后粒子覆盖率为(93.5 ±1.5)%.术后2个月复查,其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4例,病灶稳定(SD)1例.5例气短、4例咳嗽和吞咽困难等局部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未出现头颈部及上肢水肿.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大血管、气管、食管损伤,1例出现少量气胸.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4R区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疗效肯定、安全可靠,为常规治疗局部压迫症状较严重的复杂部位淋巴结转移,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与紫杉醇、顺铂化疗(T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植入,手术后第1天给予紫杉醇135 mg/m2;第2~4天,顺铂75 mg/m2,28 d为一个周期,化疗4个周期.125I粒子植入后1、3、6、12个月复查CT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1个月复查CT,所有病灶均得到有效的控制,术后3、6、12个月肿瘤治疗有效率(CR PR)分别为:87.5%、90.63%、92.31%.所有患者未出现放射损伤症状,未发现粒子迁移,化疗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照射并T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超声多普勒对肝脏占位病变定性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84例肝癌、1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3例肝炎性假瘤的超声多普勒检查并和血管造影结果对照,提出彩超及脉冲多普勒诊断肝癌的特异性指标:周边彩色血流篮状包绕征;病变内部多分支异常血流;脉冲血流频谱高于100cm/s,连续型频谱高于30cm/s;肝总动脉血流量大于700ml/min。描述了肝血管瘤的异常彩色血流特点:纤细、分支少、走行自然、由周边直接进入病变包膜下、流速低,均小于10cm/s。  相似文献   

12.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2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分析,提出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材料与方法:转移性肝癌25例(其中24例肝多发性转移,23例少血管型)。瘤体直径1.2~5.5cm,平均3.2cm。经肝因有动脉注入5-Fu750~1000mg,CDDP60~80mg,碘油乳剂(40%碘化油6~10ml加MMC16~20rag),0.2~0.5cm明胶海2~3条栓塞治疗。结果:按照WHO实体肿瘤近期疗效标准,CR1例、PR5例、NC15例、PD4例,有效率24%(CR PR)。中位生存11.3月。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严重肝脏损伤行肝周填塞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2005年7月行肝周填塞法处理的5例严重肝脏损伤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除1例出院时伴有右侧胸腔积液,无1例发生胆瘘、胆道出血或肝脓肿。结论肝周填塞法是处理严重肝脏损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舒肝安乐宁浸膏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舒肝安乐宁浸膏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为开发中药新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皮下注射CCl4花生油溶液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秋水仙碱为阳性对照,测定肝组织Hyp、MDA的含量和SOD、GSH—Px的活力,病理观察HE和Masson染色后的组织形态以及肝纤维化病变程度。结果舒肝安乐宁能明显降低肝组织中Hyp、MDA的含量,同时升高肝组织中SOD、GSH—Px的活力;病理组织形态学检查表明,舒肝安乐宁能明显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病变程度。结论舒肝安乐宁对CCl4造成的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过氧化脂质、抗肝纤维化作用,以舒肝安乐宁高剂量组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15.
Evaluation of the liver and biliary system is a frequent indication for abdominal MRI. Hepatobiliary MRI comprises a set of noninvasive techniques that are usually very effective in answering most clinical questions. There are significant limitations, however, as well a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and disagreement regarding the optimal protocols for standard hepatic MRI and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icography (MRCP). This review discusses pulse sequences most often used in hepatic MRI and MRCP, examines a few sources of controversy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and summarizes some rec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6.
The vascular supply of the liver is variable. An unusual aberrant right hepatic artery arising from the right renal artery is described. The embryologic derivation and clinical relevan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准确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是实现肝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本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 TACE 术中,锥体束 CT 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HA)对比DSA肝动脉造影(DSA-HA)在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价值。方法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组研究。术中分别进行DSA-HA、CBCT-HA、碘油-TACE(Lip-TACE)、碘油 CBCT(Lip-CBCT)。2名有经验的介入科医师共同分析DSA-HA和CBCT-HA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供血动脉。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5个肿瘤通过金标准确定肿瘤供血动脉。 DSA-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40个,其中真阳性32个,假阳性8个。 CBCT-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72个,其中真阳性68个,假阳性4个。CBCT-HA对肿瘤供血动脉判断的灵敏度为68/75(90.7%),明显高于DSA-HA(32/75,42.7%)(P<0.001);阳性预测值(68/72,94.4%),亦高于后者(32/40,80.0%)(P=0.040)。结论 CBCT-HA对肝癌肿瘤供血动脉的判断明显优于传统DSA-HA,对超选择性TACE治疗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犬肝静脉阻断后肝脏血流改变,并评估该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6只犬行肝静脉球囊导管阻断,应用螺旋CT行肝脏双期扫描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肝静脉受阻肝叶密度明显低于未阻肝叶,二者形成明显的分界,门静脉逆行增强显影,受阻肝叶肝实质及门静脉增强的平均峰值时间显滞后于未受阻者。结论 暂时阻断肝静脉后受阻区域总的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变缓,门静脉变为引流静脉。暂时阻断肝静脉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局部高温固化疗效是一项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肝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演变时期肝脓肿的CT表现,提高对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50例不同发病时期肝脓肿的CT平扫及三期强化特点,并与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等对照分析。结果按照肝脓肿病变发展阶段不同,其CT表现可分3种。早期肝脓肿(10例,有2种表现形式:小房腔性和团块状肝脓肿),典型肝脓肿(38例)和纤维肉芽肿性肝脓肿(2例)。结论肝脓肿在不同病理演变时期CT平扫表现不同,动态三期强化扫描有助于提高肝脓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肝脏肿瘤患者(共39个病灶,其中肝细胞癌20个,血管瘤7个,胆管细胞癌5个,转移瘤3个,平滑肌脂肪瘤2个,癌肉瘤1个,巨淋巴增生1个)以及9例健康志愿者行 MRE。通过 FUNCTOOL 后处理获得肿瘤层面弹性图。测量、比较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周围组织、良性肿瘤周围组织和健康志愿者肝组织平均弹性值。结果恶性肿瘤平均弹性值[(7.39±1.70)kPa]明显高于良性肿瘤[(4.11±0.37)kPa,P <0.001]、恶性肿瘤周围组织[(3.50±0.73)kPa,P <0.001]、良性肿瘤周围组织[(2.61±0.45)kPa,P <0.001]及志愿者正常肝组织平均弹性值[(2.38±0.24)kPa,P <0.001]。恶性肿瘤周围组织平均弹性值[(3.50±0.73)kPa]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周围组织平均弹性值[(2.61±0.45)kPa, P <0.001]。良性肿瘤周围组织[(2.61±0.45)kPa]稍高于志愿者正常肝组织的平均弹性值[(2.38±0.24)kPa],两者无显著差异(P >0.05)。当取截断值为5.08 kPa 时,可鉴别区分良恶性肝肿瘤和正常肝实质。结论MRE 技术可用于肝脏局灶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有助于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