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善明  沈敏鹤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456-2457
总结整理沈敏鹤主任中医师运用升降理论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从气机升降,天人相应;气机调畅,治之所求;后天之本,居中如枢;肺与大肠,表里互通;心肾失交,最应调达等方面进行阐述,其这一思想为中医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临床中一些具体中西疑难病例的辨治,通过分析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与周易卦图的关系,举例说明周易象数对现代中西临床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象数理论启迪思维,拓展思路,指导实践。如慢性肾衰之脾肾阳虚与比卦;肺心病之心肾不交与未济卦;糖尿病“黎明现象”与泰卦等。  相似文献   

3.
吴斌  魏建子 《中医药学刊》2004,22(5):816-817
“神”字在中医中应用很广,涉及到的含义颇多.如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内在规律、人体内生命活动的主宰、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如五脏之中“心”有“藏神”的功能,这里“神”的含义侧重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的“神”字,则更侧重于“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这样一层  相似文献   

4.
徐正莉 《新中医》2007,39(3):83-84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中医儿科大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钱乙创立了小儿五脏证治法则,即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重视面部望诊即面上证与目内证;详细论述了传染病,并对麻疹、天花进行鉴别;并指出急、慢惊风为阴阳异证,急惊风属阳、热、实证,治以凉泻,慢惊风为阴、寒、虚证,治以温补;善于应用古方,创制了五脏补泻之名方,如泻白散、泻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导赤散、泻青丸、六味地黄丸等。其学术贡献对宋代以后的河间、易水、温补、温病等主要学派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临床经验,试从两方面引申和探析心无热不惊、肝无风不动之理论。  相似文献   

5.
大黄又名黄良、将军、火参、肤如,其性本苦寒,能荡涤肠胃,除肠胃之热结,治心下之痞满;能推陈致新,为治疗热结便秘之良药。  相似文献   

6.
从《黄帝内经》等典籍原文及临床实践出发,以心之体用为纲,探讨胸痹心痛的辨治方法。“体阴”,指心内藏之精气属阴,是心之气化活动的物质基础;“用阳”,指心推行、温煦气血之功能属阳,是心之气化活动的具体表现。翟双庆教授经验方以三组药物对心之体用整体调治,体现了胸痹心痛治疗中的关键——行血脉、通胸阳、安心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李东垣“阳升阴降”说与朱丹溪“阴升阳降”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期为后世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二者著述中描述阴阳升降部分的分析,分别对阳升阴降论和阴升阳降论的理论源流、侧重脏腑、病理产物、临床证治四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探索两家理论之异同。结果:东垣之理多源自《内经》,侧重于脾胃,若升降失常,可见阴火易生,治当甘温升阳,辅以泻火;而丹溪之理颇受易、理思想影响,侧重于心肾,倡妄动之相火应降、不足之阴精宜升,主张滋阴降火。结论:李东垣和朱丹溪都认可了脾胃在阴阳升降中的重要作用,但却侧重不同,对临床的发挥亦有所差异,两说互为补充,共同丰富了脏腑阴阳气血升降理论。  相似文献   

8.
以五脏病机理论分析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探讨其辨治特点,指出心力衰竭发病与五脏均相关,尤以心为主,病机以心之气血阴阳俱虚为本,展现由原发病传变至心,再向他脏传变的过程;治以养心为主,阴阳并治,气血同调,顺应传变,五脏兼顾,分期侧重。心力衰竭诊治亦需中西医结合,做到整体调节,以期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周易》"水火既济"理论,探讨从心肾论治消渴病口干症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研究.临床中消渴病患者常出现口干伴烦燥、失眠、下肢怕冷、小便多等症状.这种上热下寒之象多是心肾失交的缘故;治宜交通心肾、固肾止渴;用药当选清心火、滋肾阴、温肾阳之品,根据病情发展阶段有所侧重并随证加减.基于水火既济理论探讨消渴病口干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人体有关神志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机制及其阴阳转化,探讨肝与神志有关的内在关系。肝与心、肝与脑都是基于血-精-髓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神志活动;所以肝、心、脑等功能失调,可致神志失常而发病,如癫狂之类,但其病变表现却较为侧重地体现了肝性,如具有兴奋和抑制,主管动静伸缩和易于转阴化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朱良春教授辨治痹证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良春教授辨治痹证经验丰富,如认为顽痹及肾,治以补虚化瘀、标本兼顾;痹证症情复杂,其辨治要点是痛、肿、僵、挛;治疗用药经验是热痹寒之、须热药辅佐等。  相似文献   

12.
继承张珍玉教授思想,对"火郁发之"理论进行深入探究。认为"火郁"为"心郁";"火郁发之"理论启示"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病机在"郁","心郁"乃为心"主通明"、"主降"之特性受到抑制,进而使心之功用失常产生疾病;治疗思想为"顺势而治",治疗法则为"发之",如疏通气血、活血祛瘀、通阳、调神、散热泻火等均属"发"法范畴。同时,结合张珍玉教授治疗口疮之病案,根据"火郁发之"理论对其临床治疗用药加以分析,进一步阐释"火郁发之"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王道成教授认为心悸虽病位在心,但其病因病机与心肝脾肺肾均密切相关,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心悸,心悸的治疗亦当从五脏入手,辨别和调节五脏之虚实;临床遣药组方则以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基础,在心治以酸收、咸软、咸补;在肝治以甘缓、辛散、辛补、酸泻;在脾治以苦燥、苦泻、甘缓、甘补;在肺治以苦泄、酸收、酸补、辛泻;在肾治以辛润、苦坚、苦补。临证时谨察病机,随证加减,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6.2血气、精、气、神论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的多篇内容中还提出了“血气”,“精”、“气”、“神”等理论。这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字、义相同的内容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董仲舒在《通国身》中说:“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身以心为本,国以君为主;精积于其本,则血气相承受;  相似文献   

15.
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炳厚教授,临床擅长运用“阳明主肌肉”理论治疗肌肉病证。笔者选择张老师的5则临床医案,介绍其独到的学术特色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对“阳明主肌肉”进行理论分析及归纳总结:肌肉之病脾胃均为关键,二者缺一不可;脾气虚弱、阳明实热、胃阴虚火旺等均可致肌肉之病;重用黄芪,不在补气而重在升阳、运阳,生黄芪补表阳、温分肉、实腠理,尤擅治肤表肌肉之疾;强调引经药的应用,头面热痛用阳明引经药升麻,全身热痛用手足阳明引经药败酱草,头面疮疡引经用菊花、槐花、连翘泻心经客热、去上焦诸热等,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6.
傅山治痰诸法探讨李智①郝海燕②张爱莲③①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030012;②山西省儿童医院,太原030010;③山西省岚县中医院035200傅氏认为:“古人所立治痰之法,皆是治痰之标,而不能治其本也。如二陈汤,上中下,久、暂之痰皆不治之,而其实无...  相似文献   

17.
陈华章 《中医药通报》2008,7(4):37-38, 30
孙师对肺脏病的治疗是基于对肺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之上的。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调、注重温通为其治疗特点;寒温并用、气血同调、升降结合、数法同施、侧重其一为其常用之治法,深识肺病治疗之真谛。  相似文献   

18.
临证话苍术     
苍术辛苦温,有健脾燥湿、芳香化湿、祛风除湿之功,临床运用颇广。可用于治疗人体各部位的湿证,配羌活、防风、白芷散上部风湿;配川朴、茬香、佩兰化中焦之湿;配苡仁、牛膝、车前利下焦之湿;配入解表药治风寒感冒雨兼身重胸痞者;配桂枝、木瓜、络石藤等以疗痹证;配豆卷、草、防己治肌肉重痛;加入苓桂术甘汤二术并用,可治辨证属痰饮病范畴之胃炎、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诸证。苍术配黄柏、牛膝称为“三妙”,不仅可治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痹足疾,如加入银花、野菊、蒲公英等味亦可用于治疗下肢湿热疮疡。三妙加苡仁名四妙,再加土茯苓…  相似文献   

19.
刘祖贻研究员认为脑病之因,不外乎外邪、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因素,但重在血瘀、内风与正虚。脑病之治疗,要以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肾、治脾,治心等方面药物为基础,注重从肝肾血瘀辨治。  相似文献   

20.
血尿之治疗,不离辨证论治之旨,唐容川指出或清太阳、阳明传经之热,或清心经、肝经之遗热;“治心与肝而不愈者,当兼治其肺”;“此外又有虚证……但当清热滋虚,兼用止血之药”。连建伟教授系国内方剂名家、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临床上治疗本病,能够独辟蹊径,不落俗套。兹举连师临床案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