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窦玉明  郑广文 《人民军医》1997,40(6):320-321
起源于小脑幕,同时向幕上、幕下两侧生长的骑跨型小脑幕脑膜瘤,与静脉窦、脑干关系密切,手术切除有一定困难。现报告6例并对手术方法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6例均为女性;年龄31~60岁;病程6个月~8年。病理分型:纤维细胞型1例,纤维母细胞型3例,内皮细胞型2例。1·2;临床症状及体征6例均以慢性头痛起病,均有颅内压增高和小脑体征。其中有上机受限、肢体轻瘫、偏盲,第'、W对颅神经受损及强迫头位各1例。l·3CT扫描普通扫描可见幕上下相连续、边界清楚、密度较脑组织稍高的团块状影,注射对比剂后呈均匀一致的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以对我院2001-01~2009-12期间收治的小脑幕脑膜瘤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采用显微手术切除法,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术后处理.结果:患者肿瘤部位分类统计中,局限于幕下较多(占41.29%),全麻后,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入路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14例,乙状窦后入路10例,枕部幕上入路11例,幕上下联合入路2例,颞下入路2例.39例中全切32例(82.05%),次全切7例(17.95%).临床症状治愈或缓解共36例,占92.31%,随访3个月~4年,38例患者中复发4例,均行再次手术.结论: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总体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并小脑幕切迹下疝CT表现,探讨其形成机制,提高对该病的早期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并小脑幕切迹下疝27例,并分析CT表现。结果: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主要CT表现为小脑幕区的条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楚或模糊;小脑幕切迹下疝主要CT表现为幕上脑组织疝出、脑池变窄或闭塞、脑干受压移位及中线移位。结论:采用适当的CT扫描方法,可准确诊断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并小脑幕切迹下疝。  相似文献   

4.
小脑幕切迹下疝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小脑幕切迹下疝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68例小脑幕切迹下疝的CT表现。结果 CT显示因脑组织移位及中脑本身受压移位导致单侧或双侧鞍上池改变60例、脚间池改变56例、环池改变52例、四叠体池改变50例。多数为前疝和半环疝。均有脑干的移位、旋转及变形改变,可伴有四脑室的变窄、闭塞及幕上占位病变的一系列改变。结论 参考原发病变的占位程度,脑干与脑干周围脑池两CT改变均存在并结合起来分析,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小脑幕切迹下疝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幕切迹下疝的螺旋CT扫描行MPR(多平面重建)像观察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7例小脑幕切迹下疝患者的螺旋CT扫描临床资料。结果:与斜坡垂直的冠状MPR图像可直观显示上下关系改变,显示幕上脑组织挤入幕下2~4 mm 7例,4~6 mm 18例,>6 mm 12例;病变位于脑干侧前方3例,侧方25例,侧后方9例。脑干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移位。部分可见同侧邻近及以下环池的扩大(22例)。结论:根据螺旋CT扫描横断位提示,结合MPR图像对直接病理改变征象的观察分析,在小脑幕切迹下疝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脑幕上及幕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脑幕上、幕下血肿均为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应属于硬膜下血肿的范畴,为其中的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在颅脑外伤中多见,但其特殊类型小脑幕上、幕下血肿则罕见,既往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把其看作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主要探讨小脑幕上、幕下血肿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8.
小脑幕切迹疝CT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切迹疝的CT早期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小脑切迹疝75例CT表现和临床分型进行分析。结果:小脑切迹疝CT表现鞍上池、脚间池、环池、四叠池缩小变形或闭塞分别占52/75、52/75、47/75、20/75。中脑变形移位33/75,脑室系统扩张(侧、三脑室)7/75,蛛网膜下腔出血占26/75。临床分前疝、后疝、全疝、环疝,各占24/75、31/75、16/75、4/75。行脑定位抽吸术治疗27例,外科手术34例。结论:小脑切迹疝CT表现具有特征性,脑疝早期可无典型脑疝临床表现,而CT检查可早期诊断,且优于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9.
早期颞叶型小脑幕孔疝的CT检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早期颞叶型小脑幕孔疝的CT检查巩若箴周存升柳澄王涛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自1993年1月至1995年6月间,应用CT对102例无瞳孔改变的单侧颅内压明显增高病人进行多种扫描方式检查。年龄19~87岁;男57例,女45例;发现颞叶组织疝至幕下48例(...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小脑幕裂孔下疝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认识外伤性小脑幕裂孔下疝的CT征象,并探讨其对判定第四脑室继发性缩窄的意义。方法临床上出现双侧瞳孔散大的10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均经CT扫描,对所有病例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03例均有第四脑室改变。第四脑室变化按缩窄程度分为闭塞、重度狭窄、轻度狭窄3组,其中,第四脑室闭塞型62例,重度狭窄型28例,轻度狭窄型13例。第四脑室伴有变形移位共36例,68例中脑和脑桥有明显变形、移位或伴有旋转,脑干界面消失35例。脑桥小脑角池双侧闭塞87例、一侧扩大16例。结论第四脑室闭塞或狭窄是CT诊断小脑幕裂孔下疝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11.
恶性脑膜瘤CT与MRI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对恶性脑膜瘤的CT,MRI诊断加以比较研究探讨其价值及限度,材料与方法,对术后病理证实的20例恶性脑膜瘤术前同时行CT,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像上,病灶内密度不均匀者8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者4例,病灶不规则边缘分叶状和/或结节状者12例,肿瘤包膜显示者2例,MRI示肿瘤呈呈不均匀信号者,T1WI13例,T2WI14例;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者14例,肿瘤不规则边缘呈  相似文献   

12.
CT和MRI诊断脑节细胞胶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脑节细胞胶质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其CT、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和6例CT表现。结果:幕上10例和幕下2例。CT平扫肿瘤呈等、低密度,伴高密度钙化3例。T1WI呈等、低信号,4级节细胞胶质瘤1例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伴等、低信号区。增强扫描1级节细胞胶质瘤无增强2例;2~4级节细胞胶质瘤轻度斑片状增强3例,显著不均匀增强7例。结论:脑节细胞胶质瘤有一些MRI和CT表现特点,结合临床大多数病例可诊断。  相似文献   

13.
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提高髓母细胞瘤CT、MRI诊断的正确性.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50例,34例作CT检查,30例作MRI检查,其中30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发病年龄小于20岁者占78%(39/50),发生于小脑蚓部者占88%(44/50).其中CT平扫为略高密度者占53%(18/34),混合密度者占44%(15/34).CT增强后病灶呈均匀强化者占50%(17/34),不均匀强化者占38%(13/34),环状强化者占12%(4/34).MRIT_1WI病灶呈低信号者占73%(22/30),混合信号者占27%(8/30).T2WI呈高信号者占73%(22/30),混合信号者占23%(7/30).MRI增强后病灶呈均匀强化者占72%(13/18),不均匀强化者占22%(4/18),有5%(1/18)病灶显示环状强化.病灶可见囊变、钙化、出血、瘤周水肿及脑积水征象.CT对髓母细胞瘤检出率、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7%、90%、83%,而MRI则分别为100%、96%、90%,二者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5).结论: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CT和MRI表现. 结果: 15例CA共检出19个病灶.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多见(13/15).15例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或稍高密度;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结论: CA有典型影像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优于CT,是首选和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Rathke囊肿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Rathke囊肿之CT及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32.4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的CT及MRI表现.结果:7例Rathke囊肿中,单纯位于鞍内者3例,直径均小于1.2cm;鞍内鞍上者4例,直径均大于1.2cm.CT及MRI表现根据囊液成分的不同变化多样,增强扫描一般无增强,囊壁极少钙化.结论:垂体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仔细分析其CT及MRI表现,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侧脑室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提高侧脑室内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的正确性。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16例。9例作CT检查,12例作MRI检查,其中5例同时作CT和MRI检查。结果:(1)侧脑室脑膜瘤具有典型的CT和MRI表现,即:病灶大多为类圆形(81.2%,13/16),体积较大,边界清晰。CT平扫为均匀略高密度影,增强呈均匀明显强化(77.8%,7/9)。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75%,9/12)、低信号(25%,3/12),T2WI呈略高信号(41.7%,5/12)、等信号(50%,6/12)、低高混杂信号(8.3%,1/12),增强呈均匀强化(66.7%,8/12),和不均匀强化(33.3%,4/12)。可有囊变、坏死和钙化。可见瘤周脑实质水肿(43.8%,7/16)。(2)侧脑室脑膜瘤好发于20-60岁,女性多见,本组男女之比为3:13。(3)侧脑室脑膜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4)16例侧脑室脑膜瘤病理类型均为纤维型。结论:侧脑室脑膜瘤根据其CT和MRI特点,结合临床和发病部位和发病年龄、性别,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其病理类型均为纤维型。  相似文献   

17.
邓亚  解天梅 《西南军医》2009,11(5):837-838
目的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1)病变好发于小脑,8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中,起源于幕下者5例。幕上者3例。(2)肿瘤呈类圆形,伴不同程度囊变,根据囊变程度可分为囊肿型、囊肿结节型和肿块型,以囊肿结节型最多见;(3)肿瘤囊性部分CT平扫呈低密度,MR平扫T1WI呈明显低信号,T2W1呈明显高信号;肿瘤实性部分、囊壁及壁结节CT呈等或稍低密度,MRT1W1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壁结节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4)肿瘤边界清楚,瘤周无水肿;(5)肿瘤出血与钙化少见。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术前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8.
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非典型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的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40例,年龄5~35岁。CT检查34例,其中28例同时作增强扫描。MRI检查38例,30例作增强扫描。32例同时作CT和MRI检查。结果:CT和MRI对髓母细胞瘤的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7.5%(35/40)。肿块位于小脑蚓部25例,小脑半球9例,四脑室内6例。肿瘤囊变26例,钙化3例,有例增强不明,3例出现转移,转移沿脑脊液播散。结论:非典型髓母细胞瘤可以发生在四脑室内,小脑半球,可以出现大的囊变、钙化,也可以增强不明显,掌握这些征象是CT和MRI诊断非典型髓母细胞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评估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材料和方法:4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中,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其中9例同时行MRI检查;另有37例作常规MRI检查,其中13例还加作FLAIR序列,1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闰于桥小脑角25例,鞍区及鞍旁8例,颅中窝底6例,脑内3例,松果体区2例,第四脑室内2例,小脑天幕处1例。47例中不规则形30例,圆形或类圆形17例。CRT平扫表现为均匀低密  相似文献   

20.
恶性脑膜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瘤19例,所有病例均行MR检查,其中部分病例还做了CT检查,结果:T1加权像病灶以等、低混杂信号多见,T2加权像均为均匀或混杂高信号;增强检查,肿瘤以不均匀强化最常见;肿瘤边缘不规则,呈“蕈”形,肿瘤部分或全部境界模糊。结论:恶性脑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但须与良性脑膜瘤、恶性胶持瘤及脑转移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