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长春西汀注射液;奥扎格雷钠组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1个疗程。结果奥扎格雷钠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浆LPA水平逐渐降低。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10d血浆LPA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奥扎格雷钠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浓度,指导临床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向症状性脑梗死转化或发展为血管性痴呆。方法选取无症状性脑梗死组50例,急性脑梗死组60例,对照组33例,均进行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检测。结果 LPA水平无症状性脑梗死组为(3.88±1.02)μmol/L、急性脑梗死组为(3.95±1.42)μmol/L,与对照组(2.36±0.8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患者血浆LPA浓度明显升高,LPA水平可作为SCI早期临床诊断的一项预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方居正  杨戈 《光明中医》2010,25(10):1758-1759
目的通过活血化瘀结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观察溶血磷脂酸(LPA)与心肌梗死心脏重构的关系,确定活血化瘀法对冠心病心肌梗死血管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7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塞通胶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组除西药外加用相应中成药活血化瘀,观察溶血磷脂酸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观察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内径的关系。结果对照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治疗后较治疗组高,(0.01P0.05),但比治疗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亦较治疗前低,(P0.01)。采用统计学软件CS10.35计算后,两者明显正相关。结论加用活血化瘀中成药比单纯运用西药常规疗法降低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效果明显,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通过降低溶血磷脂酸水平。经假设检验,心梗后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内径呈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加中药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通心络组、针刺加通心络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针刺穴位以内关、三阴交、水沟为主,病灶对侧手足阳明经穴为配穴,每次30min,每次选手足阳明经2对腧穴给予电针,每日1次,共治疗20d;通心络胶囊每次服4粒,3次/d,连续服20d;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血液循环。以定磷法测定4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标准分别判定4组患者的疗效。结果:4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浆LP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针刺加通心络组低于其它组(P0.01);疗效比较,针刺加通心络组患者治愈+显著进步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缺损神经功能恢复,并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且与通心络胶囊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邱蓉 《中医药研究》2011,(6):665-666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有典型症状并经冠脉造影明确的ACS患者86例,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浆Fib水平.分别比较男女两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组,不同冠脉病变部位组以及是否合并并发症组的Fib水平.结果 不同性别间,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组间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三组及两两比较Fib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包括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Fib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组Fib水平高于未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组,分别为(3.529±1.216)g/L及(3.005±0.788)g/L(P〈0.05).而是否合并前降支或回旋支病变组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Fib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而无任何并发症和至少合并一种并发症两组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或脑血管病组的Fib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中,合并冠脉多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或糖尿病的Fib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溶血磷脂酸的关系。方法:对78例2型糖尿病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进行外周动脉硬化斑块、IMT、血浆溶血磷脂酸的测定。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外周动脉IMT,斑块的发生率及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浆溶血磷脂酸的浓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斑块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7.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将ACS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丹红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ET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同时取健康查体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S患者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丹红治疗组ET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丹红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ET可作为ACS诊断的一项较敏感的指标;丹红注射液能显著降低ET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症状及其程度,以便为临床心理治疗、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1.25%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年龄小于60岁组较大于或等于60岁组抑郁发生率高(P<0.05);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和病情无相关性。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偏高,临床医护人员应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多种措施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以维持患者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浆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选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他汀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连续用药2周。分别于入院时及2周末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小板、血脂水平。结果:通心络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通心络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组与对照组比较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组与对照组治疗后CRP、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组与对照组相比较CRP、MMP-9水平下降更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心络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调脂等作用稳定斑块,使ACS患者受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8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24周,治疗前后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hs-CRP、P-选择素(Ps)及其他生化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hs-CRP、Ps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hs-CRP、Ps的降低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s-CRP、Ps水平,起到抗炎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物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ACS患者随机分为3组,均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B组同时予复方地龙胶囊治疗,C组行介入治疗,于治疗前后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患者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药物干预治疗不同组别中血浆VEGF水平均有升高,但水平不同。结论ACS患者血浆VEGF水平明显升高,药物干预可增强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递质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4月—2009年2月收入我院心内科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每日2次,治疗7 d。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10、CRP。记录患者28 d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IL-6、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IL-10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绞痛恶化率(4%)、心肌梗死发生率(2%)较对照组(18%,16%)明显降低(P均<0.05),对照组28 d病死率(14%)高于治疗组(4%),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实现。  相似文献   

14.
王超权 《中草药》2011,42(3):563-565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非再灌注治疗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内科住院的ACS非再灌注治疗患者47例。葛根素治疗组23例,对照组24例,正常组20例。葛根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葛根素注射液250 mL每天静脉滴注1次,10 d为1个疗程。测定各组治疗前后全血低切黏度(ηbl,10 s-1)、全血高切黏度(ηbh,150 s-1)、血浆黏度(ηp,120 s-1)、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bg)、血沉方程K值和全血高、低切还原黏度(ηrh、ηrl)。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CS患者ηbh、ηbl、ηp、Fbg、ESR、K值、ηrh、ηrl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葛根素组治疗后ηbh、ηbl、ηp、Fbg、ESR、K值、ηrh和ηrl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可降低ACS非再灌注治疗患者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参数,改善ACS患者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5.
张辉  冯禾  王靖阳  刘昳佳  庞建中  徐强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61-1366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中药汤剂联合标准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再住院的影响,为PCI术后早期中医药干预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真实世界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8月所有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ACS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采集临床基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数据、术后治疗方案,随访观察截至2022年4月再住院情况。根据实际治疗策略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中药汤剂联合标准治疗组(暴露组)和标准治疗组(非暴露组),以全因再住院为主要疗效指标,以因心脏事件再住院、因卒中再住院、因消化道损伤再住院为次要疗效指标,构建Cox回归模型,综合分析两种治疗方案患者预后差异。[结果] 共纳入ACS急诊PCI治疗患者232例,其中暴露组126例(54.31%),非暴露组106例(45.6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组因心脏事件再住院风险降低59%[HR=0.41,95%CI(0.21,0.81),P<0.05],两组在全因再住院、因卒中再住院、因消化道损伤再住院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急诊PCI术后早期中药汤剂联合标准治疗显著减少患者因心脏事件再住院风险,且不增加因消化道损伤或卒中住院风险。  相似文献   

16.
张莹  李庆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3):1369-1370,137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证候要素,为ACS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315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基础,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ACS的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特征。结果中医症状部分共提取16个公因子,根据文献研究以及专家组建议,将16个公因子归属为8个证候要素。本虚证候要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证候要素出现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痰饮>气滞>寒凝>热蕴。结论 ACS的证候要素是痰饮、血瘀、阳虚、气虚、气滞、寒凝、热蕴、阴虚;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心,病变脏腑涉及肺、脾、肝、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瘦素(LP)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血浆LP及CRP浓度,分析LP、CRP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LP与CRP的相关性。结果AMI组、UA组患者血浆LP、CRP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组患者血浆LP与CRP浓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AMI组血浆LP、CRP浓度比UA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浆LP及CRP浓度与ACS病情严重性呈正相关,且LP与CRP浓度呈正相关。说明LP与CRP共同参与组织炎症反应,是ACS重要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介入治疗对冠心病中医证型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术确诊冠心病并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PTCA+STENT)治疗的患者30例,分析治疗前后症状及证型变化规律。[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心血瘀阻证、阴寒凝滞证减少,痰浊痹阻证未见明显改变,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较前增多。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胸闷、胸痛等症明显减少,脘腹胀满、乏力等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患者"标实"与"本虚"偏重不同,但"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不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ACS患者血清中TSP-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8例因胸痛住院患者经CAG和IVUS检查后分为稳定性斑块组(A组),不稳定性斑块组(B组),对照组(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PCI术前后患者血清TSP-1浓度进行连续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B两组TSP-1浓度在各时间点均高于C组,且B组升高更明显;A、B两组TSP-1均于PCI术后即刻迅速下降,术后2h又缓慢升高,24h出现小的峰值,然后缓慢下降;出院时三组TSP-1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TSP-1是诊断ACS的较好的炎性标志物,对ACS的分层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清炎症反应标志物CRP、IL-6水平的影响,并探讨通心络治疗与PCI治疗后早期心脏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9月—2005年4月在我院心导管室行PCI治疗的8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PCI术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加用通心络口服4周。所有患者于PCI前1 d、术后第2天、术后4周分别测定CRP、IL-6,并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2组CRP、IL-6在PCI术后第2天即明显升高,4周后炎性因子均低于术后2 d(P<0.01),通心络组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通心络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脏事件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P=0.07)。结论ACS患者PCI术后应用通心络可以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有可能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