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收治的2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梗死组,选取同期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梗死组患者于入院24 h内、对照组受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入院当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轻型(0~15分)组129例、中型(16~25分)组92例、重型(26~33分)组38例。按预后(即住院4周时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好转组182例和无好转组77例。比较对照组与梗死组、梗死组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二聚体异常率。结果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6±0.52)mg/L、D-二聚体异常率43.2%,均高于对照组的(0.13±0.29)mg/L、1.0%(P0.05)。轻型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27±0.13)mg/L、D-二聚体异常率30.5%,分别低于中型组的(0.42±0.28)mg/L、47.8%,中型组又低于重型组的(0.65±0.32)mg/L、76.3%(P0.05)。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1±0.26)mg/L、D-二聚体异常率32.9%,低于无好转组的(0.57±0.29)mg/L、67.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D-二聚体在恶性肿瘤预后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恶性肿瘤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酶联分析法(VIDAS)检测112例恶性肿瘤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检测数值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恶性程度高或临床分期晚的胰腺癌、肝转移癌D-二聚体检测数值较其他恶性肿瘤组D-二聚体检测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纤溶状态、DIC及血栓形成早期评估及诊断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颉  杨颖  赵春亭  王璐  陈兵  张锐 《山东医药》2004,44(22):30-31
有研究表明,抗凝物质活性及纤溶系统成分改变直接影响机体凝血-抗凝机制的动态平衡,产生血栓形成倾向,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抗凝血酶(AT)是血浆中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物,D-二聚体(D-dimer)作为分子水平标志物,既反映体内凝血酶活性.又反映纤溶酶活性,是评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在脑梗死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居脑血管病的首位。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指标,对血管血栓性疾病的诊治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D-二聚体检测对脑梗死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判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效果判断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有学者认为,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涉及体内血栓形成或纤溶功能异常。为此,本文检测了50例急性脑梗死(CI)患者、3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并对CI急性期和恢复期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侯新丽 《山东医药》2005,45(20):59-60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是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近年来,我们对115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人空腹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以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及变化规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46例卵巢癌(癌症组)、5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空腹血浆D-二聚体.结果 癌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分别为(2.13±1.58) μg/L、73.9%,良性组分别为(0.22±0.13)μg/L、26.0%,对照组分别为(0.17±0.05) μg/L、2.0%;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随着卵巢癌分期的增加,血浆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也呈逐渐上升(P均<0.05);随着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逐渐上升(P均<0.05).结论 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其水平检测有助卵巢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可作为卵巢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的 D-二聚体水平与梗死类型的关系及其近、远期预后价值。方法 对 172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 D-二聚体进行了测定。对患者出院时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 ,并观察其出院后再发心血管终点事件及死亡。结果 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 D-二聚体水平最高、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的 D-二聚体居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 D-二聚体水平最低 ,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异。 D-二聚体水平与出院前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直线相关。随访 1.4 5年发现 ,D-二聚体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D-二聚体水平高于 1.5 1m g/ L 出现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 1.73,校正后为 1.4 1。结论  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类型有关 ,是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欲  杜鹃 《山东医药》2011,51(6):52-53
目的观察双胎孕妇产前母体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检测26例双胎孕妇(观察组)和215例单胎孕妇(对照组)产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年龄、孕次、产次、孕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肝脏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产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凝结时间两组相比P均〉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关(r=-0.373,P=0.036),与年龄、孕次、产次、孕周、血细胞计数、其他凝血指标、肝脏功能等无关(P均〉0.05)。结论双胎孕妇产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纤维蛋白原含量负相关。双胎妊娠产前母体血液不但呈高凝状态,继发性纤维溶解也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100例患ACI并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采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检测仪分别检测其溶栓前、后24 h内D-二聚体水平,同时记录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情好转患者70例,为好转组,恶化患者30例,为恶化组。2组到达医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DNT)、性别和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所有患者溶栓前、后24 h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且恶化组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好转组(均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溶栓后24 h 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是患者溶栓后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溶栓后NIHSS评分与溶栓前、后24 h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分别为0. 316、0. 451,均P 0. 01)。结论:ACI患者溶栓后24 h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预示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的血清RBP4水平与其早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7月-2010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8例,按入院时的血清RBP4水平,分为RBP4升高组118例,RBP4正常组15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当时以及出院(或住院2周)时NIHSS评分,并统计两组患者发生进展性卒中和死亡的例数.以两次NIHSS评分差值>4分为预后良好,NIHSS评分差值<4分为预后不良.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变化,以及发生进展性卒中和死亡的例数.结果 (1)RBP4正常组,早期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RBP4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BP4升高组,发生进展性卒中的例数高于RBP4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早期死亡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RBP4可以作为评判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为观察组,同时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9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采用荧光标记免疫法检测两组受检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组42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和B组50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分别于入院时、入院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7.73±5.62)μmol/L,高于对照组的(10.66±3.82)μmol/L(P0.05)。入院时A、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4周后A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正常人升高,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规律,探讨CRP在ACI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浊度法对66例ACI病人的血清CR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病程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并与45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 ACI病人血清CRP从病程第1天即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至第7天达高峰,以后降低;病情重型者明显高于轻、中型病人.结论血清CRP在ACI病人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并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多种因素与脑梗死患者死亡有关,但目前关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疝及其死亡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疝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2018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2例,根据脑疝发生情况分为脑疝组(n=61)和非脑疝组(n=111);随访期间失访14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n=106)和存活组(n=52)。比较脑疝组与非脑疝组、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神经功能;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疝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1)脑疝组与非脑疝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体温,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高敏肌钙蛋白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心功能不全、头痛、呕吐、双眼凝视、意识障碍、肺部感染、心肌梗死发生率,行溶栓治疗及取栓治疗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疝组患者行去骨板减压术者所占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非脑疝组,且两组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脑实质出血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疝的影响因素(P<0.05)。(2)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TIA/脑梗死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体温,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心功能不全、头痛、呕吐、双眼凝视、意识障碍、肺部感染、心肌梗死发生率,出血性转化情况,行溶栓治疗及取栓治疗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收缩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空腹血糖、高敏肌钙蛋白T、NT-proBNP、NIHSS评分及脑疝发生率低于死亡组,行去骨瓣减压术者所占比例及CGS评分高于死亡组(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梗死、脑疝、去骨瓣减压术、NIHSS评分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小、脑实质出血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疝的影响因素,而心肌梗死、脑疝、去骨瓣减压术、NIHSS评分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血清Mg~(2+)、Ca~(2+)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钙(Ca2+)、镁(Mg2+)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及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h、24h、72h及10d时血清Mg2+、Ca2+含量,根据病情将病例组分为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型脑梗死组,同时检测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Mg2+、Ca2+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发病6h、24h、72h时的血清Mg2+、Ca2+含量与对照组和脑梗死组发病10d时比较显著减少(P<0.01),Ca2+/Mg2+明显增加(P<0.01),发病后10d血清Mg2+、Ca2+含量及Ca2+/Mg2+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进展型脑梗死组与稳定型脑梗死组血清Mg2+含量在发病72h、10d比较显著减少(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g2+、Ca2+含量显著降低,Mg2+/Ca2+明显增加,提示Mg2+、Ca2+可能参与脑梗死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清Mg2+、Ca2+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其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对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病人的影响.方法入选病例89例,分为单纯高血压组(对照组)30例及与之相匹配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观察组)59例.测定两组病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糖(BG)、血脂、纤维蛋白原(Fg)、体重指数(BMI),并对两组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各指标对脑梗死的影响.结果观察组62.7%病人Hcy增高,对照组23.3%病人增高(P<0.01),观察组Hcy值为(2 2.91±15.39)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2.36±4.59)μmol/L(P<0.0001);两组之间BS、血脂、Fg、MB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增高与BG血脂、Fg、MDI无关;Hcy≥15 μmml/L时,脑血管病的优势比OR值为5.526(95%CI 2.129~14.34).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Engby B, Strunge P, Olsen J.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Horsens Hospital, Horsens, Denmark.) Th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referred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gnosis of 381 patients admitted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respect of later AMI or death. During hospitalizatio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patients with no demonstrabl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ut with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non-AMI) and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AMI. All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follow-up for 43 months (range 37–54). The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 after four years was 26.2% of 130 non-AMI patients and 25.8% of AMI patients. The majority of new infarctions were found in the AMI patients, but with even increase in both groups, 50% occurring within the first 12 months. The groups were studied with regard to earlier manifestations of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ithout any difference being observed. Due to the poor prognosis the question is raised whether non-AMI patients as a group should be offered prophylactic therapy.  相似文献   

18.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脑梗死预后的潜在临床标志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VMP-9)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梗死体积和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潜在的机制.方法对纳入研究的12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起病后24 h抽取肘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MMP-9水平,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c反应蛋白(CRP)水平.根据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在患者入院和出院时进行评分,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结果脑梗死组MVP-9、CRP、三酰甘油水平及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31.55±226.18)(622.64±196.72)(343.56±108.74)ng/ml,P<0.01;(8.65±3.77)(6.97±4.36)(3.85±1.28)mg/ml,P<0.01;(1.91±0.96)(1.52±0.85)(1.47±0.76)mmoi/L,P<0.01;(9.17±1.99)(8.38±1.84)(8.25±1.72)×109/L,P<0.01.相关分析表明,MMP-9水平与CRP和白细胞计数呈直线正相关(r=0.224,P=0.013;r=0.289,P=0.001),与预后呈等级相关(r=0.180,P=0.046).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MP-9水平可能与梗死体积和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病人血清对氧磷酶-1(PON-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60例ATCI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PON-1活性及血浆ox-LDL的浓度,比较轻、中、重3型病人的PON-1活性的变化.结果 ATCI病人急性期PON-1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重型ATCI病人PON-1活性显著低于轻型病人.病人血浆ox-LDL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PON-1活性的降低在ATCI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