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胃癌是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复杂过程。最新的胃癌分子分型中的EBV相关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 GC)与EBV感染有关。近年研究发现,ARID1A(AT-rich interactive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A)基因和PIK3CA(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catalytic alpha)基因在EBVa GC中的突变率较高,其可能与EBV感染和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该文就近年来ARID1A和PIK3CA在EBV相关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20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member C1,AKR1C1)是醛酮还原酶(aldo-keto reductase,AKRs)超家族成员之一。AKR1C1的功能:(1)调节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代谢,参与多种生理功能,与类固醇激素依赖型恶性肿瘤密切相关;(2) AKR1C1的过表达可降低化疗的敏感性,增加化疗耐药性,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有研究已证实AKR1C1对肿瘤的侵袭、转移、化疗药物耐药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AKR1C1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靶向治疗有重要意义。该文针对AKR1C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尤为多见。胃癌易发生转移,临床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20%。胃癌是多种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螺杆菌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常见的致病因子,同时胃癌的发生、发展与一种或多种基因突变相关,基因的改变可能影响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在基因改变方面,ARID1A突变和CEACAM6基因扩增在胃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较为突出。该文现就ARID1A基因和CEACAM6基因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妇科恶性肿瘤是影响女性健康的主要威胁。相关研究发现,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metastasis suppressor1,MTSS1),在宫颈组织中从CIN I到宫颈癌,随病变程度增加表达阳性率增加;而在卵巢癌中MTSS1表达的下调与卵巢癌细胞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其过表达可抑制卵巢癌侵袭性,另有研究发现血细胞中MTSS1表达的下调标志其不良预后;其他妇科恶性肿瘤与MTSS1表达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在其他器官恶性肿瘤中,MTSS1呈现为特异性表达。MTSS1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可能会对临床诊疗、判断预后以及复诊评估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随着科学的进步、肿瘤相关学科的发展,肿瘤免疫研究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肿瘤的免疫治疗备受广泛学者的关注,认为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其机制可分为源于肿瘤细胞自身的逃逸机制和源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逃逸机制,T细胞在免疫逃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越来越多的学者用免疫检查点来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人类染色体重塑复合物SWI/SNF(Switch/Sucrose NonFermentable)中重要组份ARID1A(A-T rich interaction domain)的突变过表达载体,并检测野生型ARID1A基因及突变型ARID1A基因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overlap PCR技术构建在野生型质粒pcDNA6-ARID1A基础上构建结构域缺失突变体pcDNA6-ARID1A/△ARID以及pcDNA6-ARID1A/△DUF3518;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野生型质粒以及构建的突变型质粒转染到肝癌细胞HepG2中进行过表达;通过Real-time 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对野生型及突变型ARID1A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 经双酶切后SDS-PAGE分析以及测序验证,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6-ARID1A的突变型质粒pcDNA6-ARID1A/△ARID以及pcDNA6-ARID1A/△ DUF3518;通过Real-time PCR以及Western blot的方法验证,ARID1A及ARID1 A/△ARID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成功过表达,而ARID1A/△ DUF3518蛋白可能降解.结论 成功构建ARID1A功能域缺失型突变体,并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稳定过表达ARID1A及ARID1A/△ARID;ARID1A/△ DUF3518蛋白的缺失暗示DUF3518结构域可能起着稳定蛋白结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侵袭和转移是肿瘤临床治疗的难题及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中上皮-间质转变现象的发生是引起肿瘤远处转移的关键步骤。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SPOCK1 (sparc/osteonectin, cwcv, and kazal-like domains proteoglycan 1)基因是新发现位于人染色体5q31的致癌基因,SPOCK1与细胞增殖、黏附和迁移有关。本文对SPOCK1在恶性肿瘤上皮间质转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SPOCK1可能抑制某些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的活性。在胆囊癌、乳腺癌、肝癌、胶质母细胞瘤等多种转移性肿瘤中SPOCK1表达水平增高,其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并能调节细胞外基质的重构,促进了肿瘤的形成、侵袭和转移,并与患者生存期的缩短有关。SPOCK1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浸润及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肿瘤细胞能产生多种水解酶(如半胱氨酸蛋白酶、无花果蛋白酶等)降解细胞外基质,破坏宿主黏膜屏障,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是其中重要的一类。近年许多研究表明,高表达的Cathepsin B能直接或间接地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膜成分,从而促进肿瘤的浸润转移,因此有望成为肿瘤检测、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Micro RNAs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细胞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大约50%的micro RNAs在基因组上位于肿瘤相关的脆性位点,作为癌基因或是抑癌基因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Micro RNAs在妇科肿瘤中研究的一些新进展预示其将对妇科肿瘤的诊断、预后及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神经菌毛蛋白1(NRP1)是NRP家族的重要一员,其作为多种细胞外基质配体的共受体在神经发育、血管生成、肿瘤侵袭转移和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NRP1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肿瘤增殖转移,同时在免疫系统中可调节初级免疫反应并且是抗肿瘤免疫的关键因素。NRP1的进一步研究将为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及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机遇。  相似文献   

12.
Neuropilin-1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菌毛素(Neuropilin-1,Nrp-1/NP1/Npn-1)是Nrp-1家族重要成员,其研究已经从最早的神经轴突导向扩展至血管生成、肿瘤增殖与转移等多个方面,尤其是近年来,Nrp-1在免疫学领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综述了Nrp-1在各领域尤其是近年来在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14.
Rho家族在细胞的一些基本功能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参与了细胞运动性、肌动蛋白重组、肿瘤的恶性转型、侵袭转移、转录因子的调节及肿瘤的血管生成等.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作为Rho家族成员之一,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细胞运动、侵袭与转移及肿瘤血管生成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RID1A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的增生期、分泌期、孕期、简单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RID1A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的增生期、分泌期、孕期、简单性增生及复杂性增生组织中ARID1A蛋白均呈阳性;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ARID1A蛋白缺失率分别为8.33%(3/36)和41.51%(44/106),较不伴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显著升高,子宫内膜样腺癌的ARID1A蛋白缺失率较不典型增生显著升高(χ2=13.358,P0.01);子宫内膜样腺癌的ARID1A蛋白缺失率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5)。ARID1A蛋白缺失率与患者年龄、是否绝经、子宫体肌层浸润深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无关。结论 ARID1A蛋白缺失是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对子宫内膜样腺癌进展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下胫腓联合的各条韧带具有不同的生物力学作用,在踝关节活动过程中下胫腓联合存在微动,并且下胫腓联合的损伤与踝关节体位和受力方式有关。关于下胫腓联合的最优固定仍存有争议,下胫腓联合的畸形复位会导致踝关节压力分布异常,弹性固定可能更符合下胫腓联合的生理活动。回顾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旨在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MLL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1q23,是人类急性白血病染色体易位中常见的一种。MLL基因大约能和30多种不同的伙伴基因融合,形成的融合基因编码产生新的融合蛋白。MLL基因异常多见于淋巴系白血病、髓系白血病以及双表型白血病的患者,同时在婴幼儿患者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引起的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也常常见到,这些患者预后多数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