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适应光学理论中的哈特曼-夏克(Hartmann-Shack)波前传感技术是实时测量人眼睛波前像差的有效、可靠和准确的方法.而利用所得到的波前像差数据引导进行的"个体化"角膜屈光手术能明显减少手术后眼睛屈光系统的高阶像差,提高眼睛的成像质量和视觉灵敏度.  相似文献   

2.
神经与脑的成像作为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神经与脑部的成像,能够对神经系统及脑部形态、结构以及功能量化,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脑及神经系统.并且可以提高临床诊疗的效率.光学相干成像技术(OCT)是一种新型的成像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生物与医学领域.光学相干成像技术在对神经及脑的成像研究中,最为人们所关注,其该技术的发展也最为迅速.该技术为解决神经及脑的成像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发展潜力还有待发掘.概述了光学相干成像技术在神经和脑成像领域的最新技术以及成果,讨论了其在神经和脑成像领域的优缺点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脑功能光学成像技术及医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全面论述了目前发展中的脑功能光学成像技术:脑功能的内禀光学成像、神经元活动相关信号方法、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无损伤脑功能内禀光学成像等方法的原理、成像特性及相关最新医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技术的主要功能是追踪并检测标记细胞、微生物及分子在体内的活动和表达情况.该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连续检测活体动物体内的生物学活动,其灵敏度高,使用方便、迅速,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研究领域.就荧光素酶(Luc)光学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86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中科院成都光电所将自行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套基于19单元整体集成式微小变形镜的轻小型“活体人眼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做了改进,研制出基于37单元微小变形镜的“活体人眼视网膜细胞自适应光学成像仪”。经实验应用,可稳定获取更高分辨率的相对于黄斑中心凹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视网膜细胞图像,以及更高分辨率的眼底视网膜毛细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的三维前房角图像中,准确的获取各连续帧中地房角开放距离(AOD),提出一种三维前房角成像模式,并针对其特性实现了房角开放距离的自动测量。该方法首先从构成一组三维图像的25帧二维房角截面图像中分割出前房角区域,并检测出角膜前后边缘和虹膜前边缘等3条初始边缘;然后基于初始边缘从原图像的梯度图中细检测得到准确的边缘;接着利用映射方法根据用户手工输入的3个关键帧图像中的Schwalbe线(SL),计算得到其余22帧原始图像中的SL位置,并最终得到每一帧图像中基于SL的房角开放距离(AOD-SL)。实验结果表明,该自动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准确度,其对房角边缘的检测准确率为96.06%;在关键帧中对AOD-SL测量的准确率达到95.11%。  相似文献   

7.
生物组织光学性质的测量原理与技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讨论了组织光学性能参数的测量原理和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和计算方法,采用联合测定组织体表面反射率和体内光能流率分布,并利用漫射理论和MonteCarlo模型的部分结论,可求出组织的光穿透深度,吸收系数和有效散射系数,以4种猪组织为例,研究了哺乳动物组织的光学性质,这一原理和技术可适用于人体组织光学性质的测量。  相似文献   

8.
对于自适应光学人眼眼底成像系统,由于人眼波前像差具有动态特性,为获得清晰、高分辨率的眼底图像,变形镜必须能够实时跟踪并补偿人眼中随时间变化的像差信息。本研究探讨自适应光学像差校正控制技术,基于自动控制理论建立自适应光学连续系统模型,分析基于纯积分、比例 积分和Smith预补偿控制器下的控制系统模型及其控制性能。在自行构建的成像系统自适应光学平台上,对10只受试人眼动态像差样本进行像差校正实验。与校正前的像差((0.862±0.088)λ,λ为0.785 μm)比较,纯积分控制、PI控制和Smith预补偿控制这3种方法的校正后像差((0.154±0.033)λ、(0.133±0.026)λ、(0.103±0.011)λ)均显著降低(P<0.05),表明各种控制器的像差校正系统均具备一定的像差校正能力。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Smith预补偿控制的校正后像差显著低于纯积分控制和PI控制方法,表明Smith预补偿控制器下校正后的像差具有最大的显著差异,即具有最好的像差校正效果。Smith预补偿控制模型可为实时校正人眼动态像差进而获取人眼眼底图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研究早期体内单疱病毒感染性角膜炎治疗前后变化,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3名角膜炎患者参与此项试验,采用共聚焦显微镜(CM)和AS-OCT观察3名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前后角膜变化。结果:通过AS-OCT显示的角膜强反光条带,成功获得所有患者的高分辨率疑似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症状图片。强反光带的深度和宽度各不相同。一些条带从基质深层外围弯曲到前基质,另一些条带位于基质的不同深度,并且与角膜层相对平行。相比CM,AS-OCT更适用于角膜基质混浊形态宽度和深度的测量。结论:AS-OCT为早期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治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0.
指端脉搏波的自适应滤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二种取消指端脉搏波中噪声的自适应滤波器结构。自适应滤波从根本上使原始输入与参考输入之间的均方差达到最小,从而提取出信号、消去噪声。这里原始转入为一个带嗓的脉搏波,参考输入则选为与脉膊波中噪声成份相关的另一噪声。结果表明,自适应滤波可有效地移去脉搏波中的基线飘移和50HZ的电源干扰。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超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评价血管和斑块断面信息的手段 ,但却不能准确反映粥样斑块的生物物理属性。血管内超声弹性图通过描述血管壁径向的应变情况 ,再现了管壁和斑块的生物弹性特征 ,可以分辨不稳定斑块、预测斑块破裂并能反映斑块成分 ;结果也较之单纯血管内超声显像更为客观。我们对该项技术的构建原理和临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并指出了该项技术目前存在的缺点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非常规剂量分次模式和改变总治疗时间等生物优化的干预手段即“减时增量技术”,以获得最大的放射治疗增益。方法:该技术在临床上可以用超分割(HF)、同期加量调强放疗(SMAR)和适形大分次量放疗(HypoF-CRT)等技术来实现。结果:大多数肿瘤在总治疗时间T天内的Tk天就开始快速增长,每天将多损耗剂量为k(Gy/days),总损失的生物效应剂量为k(T-Tk),只有减少总治疗时间才能提高治疗增益;而肿瘤控制率(TCP)曲线基本上是S型的,70Gy对应的TCP值约仅为80%,必须对其20%未被控制住的肿瘤细胞加量。结论:现有的研究表明利用减时增量这一生物优化技术可以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研究枸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枸杞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调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保护生殖系统、治疗口疮、抗辐射损伤等功能,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氧化损伤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结论枸杞具有多重保健功能,在临床医学上有十分明显的药用价值,且应用广泛,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对枸杞的开发、科学合理应用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介绍CTVision系统的结构和技术特点,探讨其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方式。方法:将CTVision系统与目前常用的三维IGRT系统,特别是kVCBCT系统进行图像质量对比,得出其临床技术特点及应用方式,并以CTVision在线校位应用方式为例,分析临床操作流程及治疗精度。结果:用CTVision进行IGRT在线校位,可以减少肿瘤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和形变误差,几何精度可达1mm。结论:CTVision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应用方式简单可行,能保证治疗靶区的准确照射,可进一步提高肿瘤放射治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其不同亚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将随机选择的102例ACS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1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27例)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组(24例),其中NSTEMI组和STEMI组又同属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对照组(24例)为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法(E LISA)测定血浆ADMA含量.结果 ACS组血浆ADM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ADMA浓度在UA和AMI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MA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3(0.7 <A <0.9),cut-off值为5.28μg/L.结论 UA、NSTEMI、STEMI三组中血浆ADMA浓度皆升高,且有组间差异,血浆ADMA浓度对ACS有中等水平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胎儿血氧饱和度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如何便捷准确获取胎儿血氧饱和度信息是临床医生和工科人员关注的热点,近几年胎儿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也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回顾了胎儿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其临床应用包括降低胎儿窘迫的剖宫产率,预测胎儿酸中毒,指导产程中孕妇体位的调整,用于监测胎儿生长受限及羊水粪染等。胎儿血氧饱和度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开发方便、精确的胎儿血氧饱和度监护仪,需要临床医生和仪器开发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不同分辨率的单色液晶显示器对胸部DR影像图上病灶检出效能和细节显示质量的影响。方法:从PACS中在线选取胸部DR影像图93幅,其中由阳性图38幅、疑诊图32幅、正常图23幅组成,将阳性病例按结节尺寸大小分为A、B两组,请高、中、低年资医师各3名在3种不同分辨率的显示器上3次独立读图。对于结节显示有无的评判采用5等分法:肯定有、可能有、不确定、可能无、肯定无,对于纹理显示质量优劣的评判采用3等分法:优、良和差。使用SPSS13.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灶检出效能:高年资医师使用2MP、3MP、5MP显示器识读A组结节时AUC分别为0.643、0.686、0.739,中年资为0.636、0.682、0.717,低年资为0.623、0.656、0.621;识读B组结节时高年资医师为0.813、0.832、0.846,中年资为0.773、0.824、0.838,低年资为0.763、0.773、0.833;不同放射诊断系统间病灶检出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节显示质量:除在5MP显示器上高和中年资医师、高和低年资医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结节检测效能而言,不同放射系统之间诊断效能相当;对于纹理显示质量而言,高年资的医师在5MP显示器上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01—2019-04期间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女性927例(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女性270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两组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原-Ⅲ(AT-Ⅲ)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浆PT、APTT、TT、AT-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和D-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PTT、FIB、AT-Ⅲ和D-D四项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PT和TT两项指标异常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血液呈高凝状态,加强孕妇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的监测,对及时了解孕妇凝血状态,提升孕妇安全,防治并发症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