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丁奇贤 《医药论坛杂志》2011,(1):100-101,105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8月至2009年3月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A组)21例、亚低温治疗组(B组)21例和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组(C组)21例,后将三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再将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后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后发现,C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和B组,且C组梗死面积缩小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下降幅度也明显大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采用依达拉奉(自由基清除剂)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效果卓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作用,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应用依达拉奉对患有外伤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54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平均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依达拉奉对患有外伤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35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按GOS评定标准评定疗效,非手术治疗19例,手术治疗16例,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20例,中残9例,重残4例,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发生机制较复杂,预后差,临床上应充分运用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50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出院时20例(占40%)基本恢复正常,22例(占44%)遗留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死亡8例(占16%).结论 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颅内压增高、年龄等是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及时解除颅内高压,减少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的刺激,清除自由基,同时注意到年龄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马法  习志强  徐海峰  马力 《河北医药》2007,29(2):149-149
外伤性脑梗死(tran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易发生于儿童,梗死灶多为单发,呈小灶性,常见部位有顶深部,基底节区等.发生于成人的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面积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按GC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3例,中残5例,重残3例,死亡1例。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时可能并发外伤性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一定死亡危险,针对此症应该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1年9月本科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本组恢复良好19例,中度残疾10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及早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与亚低温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之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性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亚低温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血糖、血乳酸、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基清除剂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因而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106例,将10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结果采用亚低温治疗的观察组脑梗死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亚低温治疗可提高急性重症脑梗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穆淑青 《首都医药》2011,(12):15-1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应激性溃疡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经头颅CT或MR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40例,亚低温组在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评定及观察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射阳县人民医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患者80例,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应用14d。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显著改善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与治疗的关系。方法对多发性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分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进行分析。结果手术组死亡率和致残率远低于非手术组。结论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重要救命措施,但要把握好手术时机和术式,并为侧支循环建立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治疗发病72h内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00例72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用葛根素注射液0.4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加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14d为1个疗程.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及疗效,监测用药前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14d后神经功能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4),至21d差异更显著(P=0.003),治疗组有效率(76.00%)明显高于对照组(58.00%);治疗组治疗14d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至60d差异更显著,治疗组有效率(70.00%)明显高于对照纽(54.0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6月在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复方丹参2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20mg/d,连用14d。对比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6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20例,无变化3例,恶化1例,死亡1例,有效率为89.58%,对照组基本治愈3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7例,无变化8例,恶化4例,死亡3例,有效率为6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联合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静脉给药,剂量为30 mg,bid,共14 d,48 h内开始联合高压氧治疗,每次60 min,qd,共12次,压力为2.5个绝对大气压(ATA)。其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前,治疗后7,14及21 d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估。结果 两组治疗后7,14及21 d与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评分ESS均有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ESS在治疗后7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后14 d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后21 d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脑组织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32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观察其溶栓效果。结果32例脑梗死患者中痊愈28例,占87.5%;好转3例,占9.3%;死亡1例,占3.1%,有效率96.9%。结论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于6~24h内采用有效的溶栓治疗,能显著缩小梗死区,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按住院时间,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组与B组。给予A组患者丹参注射液治疗,给予B组患者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B组治愈10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2%,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A组患者治疗前(16.11±3.28)分,治疗后(8.63±1.27)分;B组患者治疗前(15.97±3.19)分,治疗后为(5.93±1.67)分。组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分值均低于治疗前,组间对比B组分值降低更多,效果更为显著(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更佳,更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并且治疗后评定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卒中单元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同时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治疗14d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有效率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东菱迪芙(巴曲酶)与其它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应用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对8项研究结果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估计,用漏斗图分析发表性差异。结果:同质性检验:χ2=9.32,自由度为7,P>0.05;合并效应量的估计:OR合并=3.67,OR合并95%可信区间为2.46~5.47;OR合并的检验:χ2=40.69,P<0.01。结论: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确切的疗效,但尚应进行严格的、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临床科研设计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亟待改善,如随机和盲法的严格正确实施、判效指标的选择、随访及临床试验报告规范化等,以及其在适应证、治疗剂量、给药方法及用药时限等方面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