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双星明与复方托吡卡胺两种药物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的散瞳效果。方法选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住院及门诊治疗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术前滴眼,而对照组使用双星明术前滴眼,分别于散瞳后5、10、15 min观察记录瞳孔直径大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果两组患者经药物散瞳后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在散瞳5、10、15 min内,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瞳孔直径与双星明滴眼液散瞳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托吡卡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的散瞳效果优于双星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庞彦英  杨云东  赵华  杨莉红  黄玲 《中国药房》2012,(46):4371-4372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手术期最佳散瞳方法,以利于玻璃体切割手术顺利进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11年6月所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手术资料,选取术前常规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术中瞳孔直径≥7mm的患者手术时散瞳药的应用记录,共189例,204眼。术前点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每5min1次,共6次。点滴眼液后,0.5h内瞳孔散大(直径≥7mm)者为A组(78眼);超过0.5h,但瞳孔散大时间在1h以内者为B组(75眼);瞳孔散大时间大于1h者为C组(51眼)。B、C组于术前一天随机应用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或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术前1h频点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结果:术中瞳孔直径能维持≥7mm的眼数比例,B、C组应用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者与应用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术中有134眼因白内障同时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其术中瞳孔直径能维持≥7mm的眼数比例,B组应用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者瞳孔维持的比例较用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者高(P〈0.5),C组中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对于术前单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时间超过0.5h者,术前点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或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有利于维持术中瞳孔大小,且二者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国产散瞳药托吡卡胺与进口散瞳药复方托吡卡胺(美多丽)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中的散瞳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择期手术的老年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100例,术前1 d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术前使用国产托吡卡胺,对照组使用复方托吡卡胺(美多丽)。点眼前测量两组双侧瞳孔大小并记录,共4次点药,每隔5 min 1次,点药结束后30 min观察并记录瞳孔直径大小及瞳孔开始回缩时间。结果国产托吡卡胺组与美多丽组术前散瞳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口散瞳药复方托吡卡胺(美多丽)在老年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散瞳中的效果优于国产托吡卡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瞳孔散大的合理用药时间。方法双眼病变程度相同的DR患者50例100眼,同一患者两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散瞳前24 h使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早、中、晚各一次,每次1滴;对照组于散瞳前15 min使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三次,每次1滴。两组同时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15 min内点眼三次,每次1滴。检测用药前、散瞳前、散瞳后两组的平均瞳孔面积,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前两组平均瞳孔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散瞳前试验组平均瞳孔面积为(5.67±1.80)mm2,大于对照组[(5.55±1.64)mm2],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散瞳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瞳孔面积分别为(41.97±10.23)和(37.35±9.99)mm2,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散瞳前24 h应用比与散瞳药物同时应用更能有效促进DR患者瞳孔的散大。  相似文献   

5.
1例48岁女性患者因双眼前闪光感,拟散瞳检查眼底,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约30分钟后,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可能与药物用法不当及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有关,经抢救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15 岁,2008年5 月1日来我院就诊.主诉:自幼远视、散光、弱视.在其他医院治疗数年均未治好.经复方托吡卡胺(美多丽)点双眼5 min 1次点4次散瞳后,行综合验光检查,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均为-0.25DS,视力0.5.查眼底没有器质性病变,做电生理检查提示为双眼弱视.在我院用综合弱视治疗仪做系统治疗1个月后,左右眼裸眼视力均为1.0,-0.25DS,矫正视力均为1.2.随即停止治疗,4个月后自觉影响学习才来复查.双眼裸眼视力均为0.2,小瞳孔下电脑+检影验光双眼均有-2.00DS,矫正视力0.25.重新做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双眼均平光,视力0.2.做弱视治疗1个月,左右眼视力均提高到1.0.后用家用型仪器在家做巩固治疗.2009年 5月3日来复查左右单眼视力均为1.2,双眼单视1.5.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盐酸环喷托酯与托吡卡胺、阿托品凝胶三种散瞳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屈光不正患者300例(600眼)。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托吡卡胺组、阿托品组、环喷托酯组,每组100例,3组屈光状态为近视50例,远视50例。托吡卡胺组和环喷托酯组分别采用1%托吡卡胺滴眼液及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每次1滴,每隔5min滴1次,托吡卡胺组共滴4次,环喷托酯组共滴3次,最后一次点眼后40min检影,记录屈光度,24h后复验,记录屈光度;阿托品组采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3次/d,每次1滴,连点3d,连用3d后检影验光,记录屈光度,3周后复验记录屈光度。结果近视患者中,3组散瞳及恢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患者中,托吡卡胺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喷托酯具有充分睫状肌麻痹和快速反应、恢复及时的特点,可做为眼科临床散瞳及屈光检查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盐酸环喷托酯与托吡卡胺在远视儿童验光散瞳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宜春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8例行散瞳验光的远光儿童(15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78只眼)。观察组儿童在行验光时配合使用盐酸环喷托酯散瞳,对照组儿童在验光时配合使用托吡卡胺散瞳。分析两组患儿的屈光度结果,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前、用药后20、40、60 min及用药后24、48 h的瞳孔直径和残余调节量的变化,并统计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的屈光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的瞳孔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40 min的瞳孔直径小于对照组,用药后24、48 h的瞳孔直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的残余调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20、40、60 min、24 h的残余调节量均少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20、40、60 min、24 h的残余调节量均...  相似文献   

9.
李平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303-303,305
目的探讨复方托吡卡胺在儿童屈光检查的应用价值探讨。方法需要屈光检查的儿童同时采用复方托吡卡胺和阿托品散瞳用药后屈光检查,以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的远视屈光度为标准值,并比较两者的屈光差异。结果复方托吡卡散瞳验光110眼总屈光度低于阿托品散瞳验光总屈光度者95眼,占86.36%,低幅为0.25~1.25D,平均每眼低0.63D;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总屈光度高于阿托品散瞳验光总屈光度者13眼,占11.82%,高幅为0.25~0.75D,平均每眼高0.50D;相同者2眼,占1.82%。结论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总屈光度与阿托品散瞳验光总屈光度接近,在配眼镜时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替代阿托品散瞳减少患儿的散瞳后各种不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复方托吡卡胺和硫酸阿托品在儿童散瞳验光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屈光不正儿童126例(252眼),年龄418岁,按年龄分为A组(<8岁)40例(近视22例,远视18例)、B组(818岁,按年龄分为A组(<8岁)40例(近视22例,远视18例)、B组(812岁)48例(近视33例,远视15例)、C组(>12岁)38例(近视21例,远视17例)。所有患儿先后使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和阿托品凝胶散瞳后行电脑验光并记录屈光度。用配对t检验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复方托吡卡胺眼液和阿托品眼凝胶对儿童远视屈光不正散瞳后,A、B组患者所得的屈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儿童近视屈光不正散瞳后,A组患者使用2种散瞳方法所得的屈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品散瞳验光对8岁以下近视患儿和12岁以下远视患儿的验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致突发性耳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名60岁女性糖尿病患者,行眼底检查前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随后出现听力明显下降伴耳呜,检查提示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经高压氧、葛根素治疗后,听力明显恢复。因眼科检查需要,再次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用药后患者又出现听力明显下降,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当患者第4次使用该药后出现耳聋,治疗1月余,听力仍未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托吡卡胺滴眼液防治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136只眼)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资料,观察应用托吡卡胺滴眼液的验光情况及治疗前后裸眼视力变化.结果 托吡卡胺滴眼液不同滴眼间隔(间隔1 min或间隔5min)散瞳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滴眼间隔不同的假性近视青少年第一次复光的屈光度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1周散瞳验光裸眼远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308,P=0.000969964);治疗1周、治疗4周散瞳光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2750,P=6.98115 × 10-11).结论 0.25%托吡卡胺滴眼液间隔1 min、5 min滴眼散瞳效果满意.托吡卡胺短期内使用能够有效解除青少年假性近视的调节痉挛和调节麻痹现象,而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0.5%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学龄儿童假性近视的临床效果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应用0.5%托吡卡胺滴眼液,隔晚给药;0.25%托吡卡胺滴眼液每晚给药,对假性近视的学龄儿童(每组100例,200眼)进行治疗。治疗前后,记录裸眼远视力,散瞳后的静态屈光度。结果两组假性近视的学龄儿童,治疗后裸眼远视力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静态屈光状态呈大部分近视度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出现的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0.5%托吡卡胺滴眼液,隔晚使用,防治青少年假性近视疗效确切。可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增加用药顺应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适于胎龄儿低钠血症的早期预防。方法:对151例早产适于胎龄儿(PAGA)血清Na+进行动态检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A组51例,B组54例,C组46例。A、B组分别于生后24、48h开始静脉泵注Na+2~3mmol/kg,C组生后72h内不补Na+。生后即时及生后满72h,查血清Na+。结果:生后即时血清Na+均在130~150mmol/L。72h后,血清Na+〈130mmol/L者,A组4例,B组19例,C组27例,低钠血症发生率,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一例血清Na+〉150mmol/L。结论:早期预防,可降低早产适于胎龄儿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且无导致高钠血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1例70岁男性患者,确诊左肺腺癌Ⅳ期,全身骨扫描示多发骨转移,为预防骨转移产生骨痛和高钙血症,给予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静脉滴注.用药第2天,患者出现虹膜睫状体炎,给予普拉洛芬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复方托吡卡胺眼液等治疗,第5天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中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共85例,按照婴儿是否为适于胎龄将其分为两组,适于胎龄(AGA)组40例,小于胎龄(SGA)组45例,按照生长速率重新分为两组,生长速率较快组,38例患儿的平均生长速率≥15g/(kg·d),生长速率较慢组,47例患儿的平均生长速率〈15g/(kg·d)。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AGA组患儿胎龄、体重增长速率明显低于SGA组,出生体重明显高于S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速率较快组患儿出生体重、开始喂养日龄均明显低于生长速率较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住院期间大部分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速率与正常胎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应保证足够的热量、多种氨基酸摄入量及液体入量,给予积极合理肠内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7.
林春生  戴凤英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638-1639,1641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的临床治疗与早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PPRO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孕周患者的胎膜早破治疗方式与早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28~<34孕周的患者保胎治疗能降低新生儿感染、窒息及死亡的发生率(P<0.05);34~<37孕周患者的保胎治疗新生儿窒息、感染及死亡率与未保胎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孕周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能明显改善新生儿的预后,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早产儿(胎龄30~35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从出生第7天开始给予rhEPO250IU/(kg·次),隔日1次,每周3次,皮下注射,共用药4周,必要时输血。分别检测用药前、用药后4周血常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Re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血常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39.6%)。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效果明显,可减少输血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