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食管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全球占全体肿瘤的第7位和第6位,我国发病人数达一半以上[1]。由于早期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隐匿,导致病情发展至中晚期才选择就诊,此时治疗的效果都不甚理想,5年生存率不足30%。早期食管癌经积极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2]。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改善食管癌病人生存率,减轻医疗经济负担的根本方向。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早期食管癌的筛查诊断有了实质性的进步,早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方式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但不同治疗方案之间各有利弊。准确  相似文献   

2.
对于直径大于20mm(占0.8%~5%)的广基息肉或侧向生长型肿瘤,常需要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分次切除。若在内镜的顶端装一个透明帽,将病灶吸引至透明帽内切除,称为透明帽辅助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C)。EMR-C已广泛应用于食管和胃的早期肿瘤的治疗,本研究旨在评估该方法用于治疗结直肠广基息肉和侧向生长型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由于内镜检查的普及和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检出率大幅度提高。内镜下切除SMT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因此,在提高SMT检出率的基础上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是改善SMT病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节约国家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目前,国际上仅有美国消化内镜协会发布的《消化道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功能性内镜手术治疗接触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对36例“接触性头痛”患者实施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部分病人行前筛开放术,接触点分离术。结果 手术后随访2~4个月,其中32例患者术后头痛的程度及频率减轻(88.8%),其中有24例患者术后头痛症状完伞消失(66.7%)。结论 应用功能性内镜手术分离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接触点对于治疗此种头痛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早期结直肠癌是指肿瘤局限于粘膜(Tis期)或粘膜下(T1期)的病变,其5年生存率可达97.6%。有学者报道结肠镜下检出率在18.3%~22%左右。作者就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经验予以报道。病例与方法采用OlympusCF10L或CF20HL和CF230L结肠镜。检查前予肠道准备和镇静。末行内镜放大及靛蓝脂红染色。早期癌病理组织学检查源于活俭或息肉摘除或手术切除标本,所有粘膜内肿瘤(Tis)为粘膜下浸润,T1期肿瘤主要根据内镜大体形态分为:带蒂型、绒毛型、扁平型等。并对得到治疗的早期癌进行随访并分析总结。结果本组2198例,其中95例为浸润性…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胰腺癌在肿瘤病人死因中占第4位,从发现到死亡,如不进行治疗,一般只有4个月的时间。然而,大部分病人在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只有不足20%病人可以手术。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胰腺癌生存时间的关键所在。将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技术应用到胰腺疾病的诊断,使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超声内镜还可提供病理诊断,使胰腺疾病在手术前能有病理学诊断,是诊断上的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对155例患者所进行的159例次胶囊内镜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胶囊内镜在胃和小肠的平均运行时间,评价患者的耐受性、胶囊内镜完成检查情况及胶囊内镜下病变的检出情况等。结果155例患者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97例,腹痛42例,腹部不适6例,腹泻4例,体检6例。93.1%的患者(148/159)完成了全小肠摄影。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未诉特殊不适。胶囊内镜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65.5(1~335)min,小肠平均停留时间为282.2(45~524)min。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8.6%(125/159)。胶囊内镜发现血管病变43.4%(69/159),小肠炎性病变28.3%(45/159),黏膜下结节10.1%(16/159),小肠憩室8.2%(13/159),小肠肿物5.7%(9/159)以及小肠息肉、小肠异物、小肠寄生虫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检出率为89.7%(87/97),腹痛查因病变检出率为73.8%(31/42)。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较高,患者容易接受。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指征也逐渐扩大。其中最初应用于早期胃癌治疗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一种可以实现一次性大块完整切除病变的内镜治疗技术,现在已经应用于包括结直肠在内的消化道其他部位肿瘤的治疗。尽管ESD技术在早期结直肠癌中的应用还没有像其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那样被写入指南,但随着内镜器械的创新和内镜技术的进步,肠道ESD也在逐渐的发展。许多单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文献已经证实了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微创性。对于肠道ESD并发症的处理也逐渐的成熟。相信随着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在不久的将来ESD也会成为早期结直肠癌的首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早期结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期结肠癌是指病灶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者。当结肠癌病变处于早期阶段时,病人往往无临床症状,不会主动就诊,因此早期结肠癌在我国检出率还相当低。日本的消化科医师及内镜医师在早期结肠癌的诊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早期结肠癌的检出率逐年增多,5年生存率高达...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结直肠息肉、早期结直肠癌和黏膜下肿瘤可以实行肠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剖腹手术。内镜治疗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EMR有多种手术方式,如透明帽吸引法(EMR-C),内镜圈套法(EMR-L)等。对于结直肠较大的平坦病变,EMR治疗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腹腔内镜探查对腹膜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膜恶性肿瘤患者NOTES腹腔内镜探查的内镜表现、肿瘤病理学诊断及肿瘤来源。结果53例腹膜恶性肿瘤患者中,腹膜结节型32.2%,腹膜溃疡型22.6%,腹腔肿块型22.6%,腹膜浸润型13.2%,网膜包裹型9.4%。腹膜恶性肿瘤肿瘤病理学诊断结果:淋巴瘤17.0%,间质瘤15.1%,腹膜粘液细胞癌11.32%,腹膜间皮瘤11.32%,腹膜转移癌45.3%。24例腹腔转移癌的组织来源:卵巢癌腹腔转移29.2%,胃癌腹腔转移16.6%,结肠癌腹腔转移12.5%,原发性肝癌腹腔转移12.5%,胰腺癌腹腔转移8.3%,十二指肠乳头癌腹腔转移4.2%、胆管细胞癌腹腔转移4.2%,原发病灶不明者12.5%。结论NOTES腹腔内镜探查对腹膜病变检查直观性强,获取病理标本靶向性好,是诊断腹膜恶性肿瘤的安全有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急诊内镜治疗胆道蛔虫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炳印  黄大熔 《普外临床》1995,10(4):234-235
作者采用急诊内镜治疗胆道蛔虫病687例。有628例成功取出虫体(91.4%),其中虫体完全进入胆道575例,部分进入胆管53例,取虫失败59例。作者认为,急诊内镜取虫是一种迅速、安全 的治疗方法;能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降低了诱发胆道感染的机会及后期并发结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早期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的治疗方法。方法28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接受早期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和乳头切开减压治疗,并于常规治疗的27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内镜减压治疗,可早期缓解症状,减轻病情,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等。结论早期内镜减压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具有创伤小、生理干扰少、恢复快、安全可靠等优点。急性胰腺炎患者一旦明确为胆源性,即应早期内镜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14.
早期胃癌有其独特的行为特点,治疗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与共识。既往早期胃癌治疗以传统追求肿瘤根治的开腹标准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手术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的提高以及外科手术器材的进步,针对早期胃癌所实施的外科治疗逐步转变为以内镜及腹腔镜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手术,以及在肿瘤根治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留胃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以改善治疗后病人生活质量的功能保留性胃切除术。早期胃癌的治疗模式呈现多学科化、精准化特点,对符合适应证的早期胃癌病人,内镜治疗是首选,其微创优势更加明显。对于非内镜治疗适应证的病人,内镜与腹腔镜的双镜联合手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91例ABP患者结合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72小时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鼻胆管引流术(ENBD)等治疗。结果 88例内镜治疗成功,成功率(96.7%),轻症ABP经内镜治疗后3~7天内症状缓解,重症病人5~19天内症状缓解,其中2例并发胰腺假性囊肿,6个月后行内引流术。本组无死亡病例。EST病人中3例术中出现乳头切开处渗血,予以局部注射止血,术后无活动性出血表现,未出现其他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内镜治疗AB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胰腺囊性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胰腺囊性肿瘤(cystic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是临床比较少见的一类疾病,仅占胰腺囊性病变的10%-15%,而在全部胰腺肿瘤中,仅占1%左右。由于胰腺囊性肿瘤位置较深,生长缓慢,早期无任何临床症状,故过去很少发现。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和各种内镜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的深入,发现的病例明显增多。本文就胰腺囊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肿瘤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肠道早期癌肿是指病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未达肌层。无论病灶大小及是否有淋巴转移。随着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等消化内镜诊断新技术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胃肠肿瘤可以被发现并得到准确诊断。将内镜检查发现的胃肠道局部病变进行内镜下微创切除.一直是内镜医师梦寐以求并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8.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直肠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上皮内瘤变(IN)和早期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5例直肠肿瘤患者采用TEM行局部切除术。根据活检病理结合直肠腔内超声检查(EUS)术前诊断低级别IN8例,高级别IN4例,早期直肠癌3例。肿瘤距肛缘的距离4—15(平均7.2)cm,肿瘤直径1—4(平均1.8)cm,肿瘤占据肠腔周径比例10%~40%(平均20%)。结果15例直肠肿瘤均获完整切除(黏膜下切除5例,全层切除10例),各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为40.90(平均57)min;术中出血量为10-60(平均35)ml。术后住院时间为2-9(平均4.5)d。术后病理确诊:直肠低级别IN5例,高级别IN6例,早期黏膜下浸润癌(pT1期)和进展期癌(pT2期)各2例。术前EUS评估肿瘤浸润肠壁深度的准确率为86.7%(13/15)。15例术后随访2.10(平均6)个月,肿瘤无局部复发。结论TEM微创、显露良好、切除精确、能获取高质量的肿瘤标本用于准确的病理分期,是治疗直肠IN和早期直肠癌的理想术式。术前EUS检查对TEM病例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胰腺囊性肿瘤认识的提高及影像学诊断仪器的普及,该病的检出率显著提高。由于胰腺囊性肿瘤种类繁多,病理分级可为良性、低度恶性及恶性,而且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病理分级也会不断改变。良性病变的准确诊断对于确定手术方式或内镜治疗的监测需求,以及避免对无潜在恶性的囊肿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超声内镜(EUS)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综述了超声内镜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0.
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在早期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腹腔镜(双镜)手术在早期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应用双镜手术治疗55例早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成功实施内镜定位、腹腔镜游离结肠肠段切除术,根据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结果追加腹腔镜根治术11例;2例(3.6%)内镜定位后因小肠胀气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90(55-24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0(10-200)ml。51例(92.7%)术后2-3d肛门排气,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2-15)d,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42(3-72)个月,除1例死于心肌梗死外,其余存活至今,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是早期结肠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