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家琪  包丹丹  张悦  岳天祥  张钶  李范珠  朴寄纲 《中草药》2022,53(11):3518-3530
附子-大黄为典型的寒热药对,首见于《金匮要略》之大黄附子汤,二药配伍可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基于中药配伍理论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配伍关系,通过综述近年来关于其配伍的研究,从其配伍后毒性及有效成分体外含量、体内代谢变化,药效变化和治疗阳虚类疾病的应用等方面具体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减毒增效的内在配伍机制,以期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总结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临床更安全有效地应用附子-大黄药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玲 《新疆中医药》2011,29(5):49-50
大黄在《金匮要略》中共组方21首,用于多种疾病治疗,本文就大黄的配伍变化作一浅析。 1大黄与清热药配伍 生大黄与清热药为伍,可以泻代清、清泻并举,既泻火通便,又清热燥湿,用于肠胃实热,肝胆湿热等证。  相似文献   

3.
金永祜 《山西中医》1998,14(3):38-39
大黄黄连泻心汤与泻心汤辨析金永祜关键词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黄连两味药组成;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但后世医家多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应当有黄芩为是,并进一步将大黄黄连泻...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将大黄广泛用于伤寒、杂病。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大黄运用非常广泛,共有32个方剂运用了大黄,随证情变化,有生用、酒洗、去皮之别;有用量大小之不回,煎药有渍之、同下、后下之异。特别是配伍极其精妙,各具特色。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大黄的配伍方法作一探讨,归纳有以下诸类。 1 攻破合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中黄芩的使用脉络清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较为明朗的用药思路。黄芩在临床上常与他药配伍使用,治疗多种疾病,应用范围颇广。《金匮要略》中黄芩配合不同药物使用出现过12次,配伍药物各不相同,主要为柴胡、干姜、大黄等,其治疗主要集中于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情志病等,侧重不同功效时用药剂量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正> 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攻下导滞、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等功效,是一味常用的苦寒泻下要药。但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运用大黄独辟蹊径,现浅析如下。1 里热成痉 痉以项背强急、牙关紧闭、四肢抽慉、角弓反张为主症。痉本应忌下,仲景却以大黄为君,配伍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治疗“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之证。据药测证,大黄所治之痉实属阳明热盛、化燥伤津所致。用大黄重在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以解其痉。因而《金匮要略心典》曰:“此痉病之属阳明瘀热者”。临床运用,要辨  相似文献   

7.
甘草作为经方常用药,在《金匮要略》痰饮水气篇多有应用,其配伍意义除与健脾药合用以培土制水、与辛散药合用以辛甘化阳外,与利水药配伍,又可借甘草和缓之功使速下通利之品滞药于中,以缓缓渗利中焦水饮。这是《金匮要略》治痰湿不忌甘草的要点所在。分析《金匮要略》第十二、十五篇36方及用甘草20方,甘草的取舍规律为:水饮在上、在中取甘草;水饮在下、水饮兼呕弃甘草  相似文献   

8.
王志恒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0):708-709
总结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应用大黄的基本类型及部分方剂配伍的药理作用.为研究张仲景使用大黄基本规律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朱美香  吴小明  连建伟 《新中医》2006,38(12):76-77
《金匮要略》262方中,运用虫类药有7方,即下瘀血汤、抵当汤、土瓜根散、鳖甲煎丸、大黄廑虫丸、滑石白鱼散和蜘蛛散。涉及虫类药物有土鳖虫、虻虫、水蛭、鼠妇、蛴螬、蜣螂、露蜂房、蜘蛛、白鱼(即衣鱼,又名蠹鱼,乃衣帛、书纸中蠹虫)。所用虫类药物不过9味,但剂型有丸、散、汤剂,制方有大、小、缓、急,可谓选药准确,配伍精当。其中张仲景选用的鼠妇、蛴螬、蜣螂、白鱼、蜘蛛等药,或因价格昂贵或因药源稀缺,已少有医家采用,但其方配伍严谨,功效卓著,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现将《金匮要略》虫类药方配伍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所载主治血痹虚劳的大黄?虫丸由12味药物组成,却以大黄、?虫两药命名,其中大黄用量较为特殊,其中必有深意,推测方中大黄定有其他特殊作用。目前在临床中对大黄功效的认识仅局限于泻下攻积、活血祛瘀、泄热逐饮、清热退黄、泻火降逆、解毒消痈,对于除此之外的其它功效现代研究中涉及较少。笔者通过对大黄?虫丸的配伍、用量分析后认为小剂量熟大黄具有走窜行药使其不滞,护胃肠而运中焦,通气机而和脏腑的作用。本文将从大黄在诸药碍胃时运中焦、诸药量大时行药滞以及少量大黄和脏腑3个角度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既重视发挥单味药的主治功能,更注重药物经过配伍组合后的协同作用,现对书中麻黄的配伍应用,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既重视发挥单味药的主治功能,更注重药物经过配伍组合后的协同作用,现对书中桂枝配伍后的功效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不同配伍对大黄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摘 要】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不同配伍对大黄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席先蓉李邦银*陈维敏(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贵阳550002)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和芒硝组成,为历代治疗肠痈的代表方剂。肠痈多由热毒蓄结肠中,血瘀成痈,可用荡热逐瘀攻下法治之,使瘀热脓血随大便而去,则肠痈得愈。方中君药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热毒瘀滞,结合型大黄酸与游离大黄酸分别为大黄的部分泻下及抑菌有效成分,其作用与该方清热通里攻下  相似文献   

14.
陈晓明  张金明 《陕西中医》1998,19(4):179-179
<正> 附子与大黄配伍应用,首推医圣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相似文献   

15.
浅析大黄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农本草经》将大黄列入下品,言其性味及功用为:“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等,临床应用其功用,必须配伍得当方能奏效。如郭绍庭曰:“总之药用当而通神,在于用之者得其权衡可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泻血分伏火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可见大黄确泻五经,能随其伍而导其用。下面就将大黄的配伍应用浅析如下: 一、大黄与同性味药配伍 1.大黄配黄芩 黄芩苦寒清热,偏于清上焦肺热,与大黄伍用使邪热由下而出,起上热下走之功,凉膈散中的黄岑大黄配伍,就是此义。胸膈烦热、口渴、发热便秘等以膈上实热为主之证,非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大黄运用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匮要略》中大黄的辨证用药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大黄主要用于攻积导滞、活血化瘀、泻火凉血、利胆退黄、消肿疗痈、泻热止呕等治法中。在运用大黄的23首方剂中,通过灵活配伍,扩大了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大黄功用甚多,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医圣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以大黄为主制方多达30余条。后世医家也曾不断发展创新。大黄味苦性寒,功能泻实热,下积滞,行瘀,解毒。其用在下肠胃积滞、利尿、利胆,排石排痈,止血,解痉,解毒,祛瘀等诸方中屡屡可见。今选部分经方和临床以价廉,简易,效高,使用为组方原则的配伍应用方剂,兹述如下:1、大黄配芒硝(调胃承气汤) 大黄苦寒泻  相似文献   

18.
大黄气味俱厚,苦寒泄降,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汉末医圣仲景尤为善用比药,纵观其著作,《伤寒》中涉及运用大黄的原文达85条之多,方剂15首;《金匮》中约35条,方剂20首。其运用广泛,配伍严谨灵活,药证丝丝入扣,可见一斑。探讨其配伍运用之规律,对我们研习经典,指导临证,颇具一定意义。配伍应用: 大黄以功能荡涤胃肠,调气、祛淤,推陈致新,凉血止血,泻热利湿,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等。其性走而不守,入脾、胃、大肠、肝、心诸经而在多方中配伍。用治腑实便秘,  相似文献   

19.
大柴胡汤中含有大黄是目前的主流观点。支持该观点的论据是大柴胡汤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或少阳腑实证,但对方中配伍大黄的意义探究欠详。通过参考《神农本草经》论述及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的前后比照,笔者认为大柴胡汤方中大黄不仅可以清泄实热,又能活血祛瘀,与柴胡配伍,“推陈致新”以治“实痛”,并且大黄之功用不仅能下胃腑有形实邪,亦能清无形实热。  相似文献   

20.
小承气汤与厚朴大黄汤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冀  胡晓阳  运锋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999-1000
小承气汤为《伤寒论》的著名效方,厚朴大黄汤为《金匮要略》所载,二方组成相同,均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但3味药配比和服法不同,临床应用也各有侧重。本文试从此二方条文分析为手段,以期达到对辨证施治、方剂配伍体现中医药疗效优越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