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7例病人,经彩色超声、CT和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动脉瘤切除,5例行脾动脉血管重建,2例同时行脾脏切除。结果:手术后10—14d治愈出院。随访1—9年,1例人工血管转流术后2年死于急性心肌梗塞,余6例均健康生活。无复发。结论: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是—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锁骨下及腋动脉损伤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0例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损伤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结果。结果:10例均存活,也未出现患肢坏死,但有6例仍存在锁骨下动脉、腋动脉主干闭塞其中2例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臂丛损伤可二期修复。结论:在抢救生命的原则下,迅速探查血管神经,尽可能地修复血管损伤,重建上肢血供,是保留患肢功能的基础。二期探查修复臂丛损伤应审慎进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2):1143-1144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外伤性锁骨下动脉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4年7月收治3例锁骨下动脉完全断裂病例,取锁骨下切口,充分显露受损锁骨下动脉段,采用大隐静脉移植技术修复重建损伤动脉。损伤部位:锁骨下动脉第2段1例,第3段2例。损伤类型:均为完全断裂及破损。损伤至手术时间1~3 h。[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及肢体坏死。获随访3个月~5年,桡动脉搏动恢复良好。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锁骨下动脉解剖位置隐蔽,动脉损伤后显露、修复困难。采用大隐静脉移植技术修复重建损伤动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动脉损伤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损伤的外科治疗特点。方法 1990年7月~2006年1月,对12例锁骨下动脉损伤患者,取锁骨上下联合切口,充分显露锁骨下动脉全段,分别采用动脉破口修补、包裹修复、血管吻合及人造血管移植修复重建损伤动脉。均为男性,年龄18~36岁,平均22.6岁。损伤部位:锁骨下动脉第1段1例,第2段4例,第3段7例。损伤类型:均为不完全断裂及破损,其中动脉破损区小于动脉周径1/3者4例,小于动脉周径2/3者5例,大于动脉周径2/3者3例。伴全臂丛神经损伤1例,神经干缺损5cm;部分臂丛神经损伤3例,其中2例仅前束损伤,神经缺损分别为4cm和6cm;正中神经完全损伤及尺神经不完全损伤1例,神经缺损4cm。损伤至手术时间3h~1.5个月。结果 术后无死亡及肢体坏死。获随访2个月~12年,平均5年2个月。10例桡动脉搏动恢复良好,2例桡动脉搏动不明显,均为动脉直接吻合者。4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前束损伤者术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屈肘肌力Ⅳ级;全臂丛神经完全损伤者术后上肢功能基本无改善。结论 锁骨下动脉解剖位置特殊,动脉损伤后显露、修复均较困难。锁骨上下联合切口可在直视下显露动脉全段,修复重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锁骨下动脉损伤及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损伤及创伤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略。方法1991—2005年对2例锁骨下动脉损伤,6例锁骨下假性动脉瘤根据病变的部位、程度及受伤时间、累及范围等选择手术入路,采用血管缝扎、血管壁修补、血管吻合、血管移植、辅助体外循环及球囊止血技术实施手术。结果6例痊愈,1例动静脉狭窄,1例动脉闭塞伴臂丛损伤。平均失血800mL。结论锁骨下动脉损伤及假性动脉瘤手术复杂,术前对病变进行仔细评估,选择合理的切口及手术方法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2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头痛以头顶胀痛为主。无心血管病史,颈部血管彩色Dopplar显示:右侧锁骨下动脉走行异常伴瘤样扩张,右侧椎动脉开口处受压,因同时伴有桡动脉脉搏细弱,手部无力而收入我科诊治。入院检查:右锁骨近端上方可闻及血管杂音,右桡动脉搏动减弱,患侧上肢血压为90/40mmHg,健侧为120/80mmHg。血管造影显示:右锁骨下动脉瘤,右侧椎动脉狭窄。诊断:右锁骨下动脉瘤合并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锁骨下动脉瘤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近13年诊治锁骨下动脉瘤7例。其中4例假性动脉瘤,2例真性动脉瘤。4例行瘤体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行动脉修补术,平均随访5.3年,均获满意疗效。作者认为:有症状或瘤体较大的锁骨下动脉瘤均应手术治疗。术式以瘤体切除加自体或人工血管移植为佳。腔内疗法为该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锁骨下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锁骨下假性动脉瘤临床少见 ,动脉瘤形成后会压迫颈部血管、神经 ,导致一系列并发症 ,必须及时手术治疗。我们从 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1 0月治疗 5例此类患者 ,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男性 ,2例 2 3岁 ,2例 36岁 ,1例2 6岁。 3例车祸伤 ,1例刀刺伤 ,1例发生在足球比赛后。 4例患者伴有神经、血管受压体征 ,3例患侧上肢活动受限、麻木、疼痛、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及肌张力明显减弱或霍纳征 ,1例声音嘶哑 ,1例出现气管受压征。患者伤后至手术时间分别为 9、1 6、1 9、2 3及 2 8d。术前经MR…  相似文献   

10.
锁骨骨折致锁骨下动脉损伤假性动脉瘤形成误诊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7):457-457
  相似文献   

11.
12.
<正>病人,男性,46岁。因左肩部及左上肢疼痛、麻木2个月,2022年10月9日就诊。病人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左肩部及左上肢疼痛、麻木,2天后出现左眼睑下垂、左瞳孔缩小并自觉左侧面部无汗(霍纳综合征)。既往身体健康。体格检查:左眼睑下垂,左瞳孔缩小。左锁骨上窝局部皮肤隆起,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左上肢未见苍白、紫绀,皮温不低。左上肢肌力Ⅳ级。左上肢肱动脉搏动微弱,桡动脉搏动未触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2013年4月—2019年6月32例行腔内治疗的完全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结果:分别采用经股动脉入路(17例)、肱动脉入路(1例)、股–肱联合入路(14例)对32例患者行腔内手术,最终成功植入支架26例(81.25%),包括球扩式支架15例,自膨式支架11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闭塞处开通失败,行搭桥术或保守治疗。术中出现锁骨下动脉夹层2例,迷走反射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未出现脑血管并发症。26例支架植入患者中,24例获随访(34.6±4.2)个月,术后1、3、5年支架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31%、80.77%、73.08%。 结论: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中远期通畅率较高;累及椎动脉的锁骨下动脉闭塞尽量选择自膨式支架。  相似文献   

14.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为一较少见的临床现象。近年来随着血管造影、Doppler超声的进展使得对本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动脉腔内气囊成形(PTA)技术的出现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就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症的血液动力学、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无名动脉夹层瘤为少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开胸行夹层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由于手术创伤大,患者对此法心存疑虑。2013年11月我们采用杂交技术成功治疗1例外伤性无名动脉夹层动脉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及外科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行腔内及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共69例患者,其中腔内治疗44例,包括单纯球囊扩张3例,同时行支架植入者41例,植入支架43枚;手术治疗25例.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或腔内治疗.腔内治疗组患/健侧血压比值由术前0.66±0.14提高至术后0.96±0.13(P<0.001);手术组患/健侧血压比值由术前0.63±0.16提高至术后0.95±0.18(P<0.001).61例患者随访时问2~49(平均16.7)个月,治疗组有1例术后1年出现支架结合部位狭窄,手术组随访人工血管均保持通畅,无人工血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腔内治疗和手术治疗均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腔内治疗因具有微创的特点,应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锁骨下动脉损伤的处理(附9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锁骨下动脉伤是平战时较为少见而严重的损伤,常因未能控制大出血而死亡。30年来我所共处理四肢动脉损伤196例,其中锁骨下动脉伤9例,占4.6%。经救治本组无1例死亡,患肢循环均良好。作者强调,应充分认识锁骨下动脉损伤的严重性,迅速控制大出血和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本文对此类动脉损伤的诊断、手术切口和损伤血管的修复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为主动脉弓部的一种先天畸形,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合并ARSA是一种罕见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既往临床上对其处理通常采用开放手术或杂交手术。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飞速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逐渐被应用与TBAD合并ARSA的治疗,并展现出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由于ARSA与夹层破口相对位置的不确定性,如何处理夹层破口与ARSA成为了影响其腔内治疗的主要因素,完全腔内治疗这一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本文旨在探讨TBAD合并ARSA的腔内修复治疗方法,总结初步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采用TEVAR治疗的16例TBAD合并ARSA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56.1±11.3)岁;13例患者破口位于Z3区,3例位于Z4区;左椎动脉优势14例,右椎动脉优势1例,双侧椎动脉均势1例。根据主动脉夹层破口位置与双侧锁骨下动脉开口位置、椎动脉形态制定手术方案。 结果: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95.2±38.9)min,无围手术期死亡。2例患者保留双侧锁骨下动脉,5例患者封堵ARSA,7例患者采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1例患者采用烟囱技术重建LSA并采用潜望镜技术重建ARSA,1例患者采用开窗技术重建LSA。弓部分支动脉重建的患者,术后服用拜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3.2(3~66)个月。无内漏、支架移位等;右上肢缺血2例,保守治疗后逐渐恢复;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的主动脉CTA,降主动脉最大直径从(37.1±9.6)mm降至(33.9±8.9)mm,假腔与真腔之比从1.03±0.62降至0.21±0.31。长期随访,所有烟囱支架均保持通畅,未出现弓部分支动脉缺血、锁骨下动脉窃血、脊髓缺血等症状。 结论:TEVAR辅以“烟囱”、开窗等技术治疗合并ARSA的TBAD安全可行,可以在保留LSA和(或)ARSA血流的同时良好封堵主动脉夹层破口,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具体的手术方式应由夹层破口与双侧锁骨下动脉的相对位置来决定,应至少保证椎动脉优势一侧锁骨下动脉的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19.
锁骨下动脉闭塞69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腔内及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腔内及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69例.腔内治疗44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3例,同时行支架植入者41例,植入支架43枚;手术治疗25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或腔内治疗,腔内治疗组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66±0.14提高至术后0.96±0.13(t=9.532,P<0.01),手术组患/健侧血压比由术前0.63±0.16提高至术后0.95±0.18(t=8.236,P<0.01),69例患者中随访61例,随访时间2~49个月,平均16.7个月,介入治疗组有1例术后1年出现支架结合部位狭窄,手术组随访人工血管均保持通畅,无人工血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腔内治疗和手术治疗均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腔内治疗因具有微创的特点,应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45岁,7天前突然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既往健康。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头颅CT平扫双侧裂池、前纵裂略高密度影。DSA(图1~4):右侧颈内动脉前床突段向后侧方囊状膨突动脉瘤10mm×9mm,可见附壁血栓,外缘不规则。左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远端可见向上前方囊状膨突动脉瘤7.0mm×4.2mm,外缘光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