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分析128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加强基础护理、病区管理、呼吸机管理、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仅4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结论:恰当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监测和分析重症监护室中新生儿院内感染率,提出针对性护理控制措施.方法 从2016年1~12月在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2000例患儿中选取体质量为(2000±500)g的80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400例患儿应用改进后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行护理,对患儿的感染率、感染部位、感染病种等进行监测,以及对监护病房的仪器设备、用具、空气、医护工作者手部等细菌情况进行定向、抽样检测.分析重症监护室中新生儿院感率、感染部位以及不同疾病新生儿与院感的关系等.结果 400例改进前NICU护理的患儿有26例感染疾病,院内感染率为6.50%,而400例改进后NICU护理的患儿只有1例出现了感染,院内感染率为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部位较高的分别为呼吸道感染(48.15%)和胃肠道感染(25.93%);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半数以上为革兰菌,有32株(占总菌数的61.54%),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总菌数的13.46%);改进后重症监护病房外部环境中的食用工具、病房物体表面及推车的合格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的改进有效地消除了新生儿患者的内在和外在的感染源,减少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机会,提高了新生儿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情况和护理对策。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为期,共挑选重症监护病房内入住的新生儿57例,其均发生了院内感染情况,所得数据记研究组。并在同一时期内选择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但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57例,所得数据记对比组。研究两组新生儿各项资料上的差异,分析导致感染的因素,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两组新生儿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之间胎龄、体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次数、抗生素使用种类等因素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因素有很多种,必须采取相应护理干预,保证患儿的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的医院感染状况及致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新生儿监护病房57例院内感染病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新生儿监护病房院内感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呼吸道以及血液性感染多见.结论 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等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在1年内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收治的新生儿4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和院内感染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相比对照组新生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20%,观察组新生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5%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新生儿实施临床护理时,对其进行院内感染的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能够明显降低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有着较高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分析近两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NICU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110例患儿资料.分为2010年组59例,2011年组51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院内感染发生的种类,并统计病原学检查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在较常见的院内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血液系统感染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以条件致病菌为主.结论 近两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在发生率及病原菌感染的种类上无显著性变化,院内感染发生率在同等级别的医院中处于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的院内感染影响因素.方法:对NICU患儿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NICU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发生的条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要科学和有效的控制NICU院内感染.结论:切断院内感染的途径,就可将NICU患儿院内感染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医院感染的发病因素、感染途径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5824例住院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的458例,对感染部位、患儿年龄、住院时间、发生院内感染住院时间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的医院感染主要以眼、口腔(眼结合膜炎、鹅口疮)感染为主,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感染病例次的46.94%,与年龄有关,7天内的患婴感染人次最多占47.82%.感染多发生在住院5天以后,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发生机会也大大增加.结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院内感染与报道的以上下呼吸道感染及胃肠道感染为主有所不同,多发生在7天以内的患儿中,住院时间愈长感染机会愈大.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减少院内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院内感染1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构成,以利于实施预防措施,有效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2003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发生院内感染的10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内感染率为7.0%;NICU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对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结论 新生儿院内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侵入性操作、低体质量、基础疾病、医源性传播等都是NICU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管理和防范,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98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分析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总结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并总结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8例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中泌尿系感染5例,占总数的5.1%。肺部感染3例,占总数的3.1%,导致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因素与导尿管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等具有紧密的联系。结论改善重症监护室病房环境,完善临床护理操作,提高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完善重症监护病房管理机制对降低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1年5月-6月NICU启用以来176例患儿进行院内感染监控,观察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并做感染病原学统计.结果 应查人数176人,实查人数176人,实查率为100%.医院感染18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0.22%.感染部位以皮肤感染居首位,占55.56%.结论 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完善管理措施、加强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儿童感染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院内感染患儿做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感染控制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儿实验数据发现,观察组患儿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感染率较低。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儿童实施感染控制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琛 《大家健康》2016,(5):200-201
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随机选择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在实验组中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实施改进后的程序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对对照组中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则采取常规管理模式护理,护理1个月后对两组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院内感染率、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8.78%,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4.25%,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护理管理流程,可以降低新生儿的感染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增强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2003年1月~2008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300例早产儿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300例发生医院感染患儿24例,感染发生率为25.9%,平均每例感染1.2次,医院感染者平均胎龄为(32.65±2.60)周,与无医院感染者(34.55±1.9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P<0.01);有感染者平均出生体重为(1743.27±602.31)g.与无感染者(2190.77±520.92)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P<0.01).结论 加强了监护和护理,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安全,提高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董晓梅 《大家健康》2016,(4):203-204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防治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该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3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230例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经过感染防治护理措施,分析防治护理结果。结果:230例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经过治疗和护理,有18例受到院内感染,18例新生儿院内感染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1例患儿死亡,死因为呼吸功能衰竭。结论: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要实施有效的院内感染防治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发生,减少感染发生率,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防治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该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3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230例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经过感染防治护理措施,分析防治护理结果。结果:230例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经过治疗和护理,有18例受到院内感染,18例新生儿院内感染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1例患儿死亡,死因为呼吸功能衰竭。结论: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要实施有效的院内感染防治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发生,减少感染发生率,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PDCA模式在提高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6例新生儿根据所用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与PDCA组各48例。对照组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质量中采取常规护理模式;PDCA组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质量中采取PDCA模式。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质量、无菌物品合格率、洗手制度执行率、无菌操作执行率以及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PDCA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组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质量、无菌物品合格率、洗手制度执行率、无菌操作执行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组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模式在提高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质量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无菌物品合格率、洗手制度执行率、无菌操作执行率和消毒隔离质量,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预防护理方法,观察作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将96例重症监护患者随机划分为护理观察组和护理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对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对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院内感染预防护理措施.结果:经分组护理与观察后发现,在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对比方面,护理观察组显著低于护理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患者实施针对性的院内感染预防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的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1月以来收治的新生儿106例,将新生儿进行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3例患儿,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手段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手段的护理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平均重症监护时间。结果:干预组53例新生儿在接受护理干预后,其平均重症监护时间(7.65±2.11)d远远小于对照组新生儿的平均重症监护时间为(13.37±1.41)d。结论:分析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以期为改善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随机选择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在实验组中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实施改进后的程序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对对照组中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则采取常规管理模式护理,护理1个月后对两组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院内感染率、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8.78%,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4.25%,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护理管理流程,可以降低新生儿的感染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增强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