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效果。方法 37例既往曾接受多种常规方案化疗的低度恶性NHL患者,在病情再次快速出现进展时,选用苯丁酸氮芥单药治疗。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其中B细胞来源27例,T细胞来源10例。使用过的化疗方案数为2 ~ 5种(包括CHOP,IMVP-16,DHAP,IVAC,MINE),累计中位疗程数为11个周期。苯丁酸氮芥单药治疗0.15 mg/kg,1次/d,持续口服3个月后,评价近期疗效,临床受益患者以2 mg/d口服维持治疗12个月。结果 应用苯丁酸氮芥治疗复发难治性低度恶性NHL的近期疗效达62.2 %,中位无病生存期(DFS)为11个月,毒副反应主要表现在可耐受的Ⅰ~Ⅱ度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反应。结论 苯丁酸氮芥单药口服维持治疗复发难治性低度恶性NHL有确切疗效,毒副反应可耐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对第二线化疗无效、或第二线化疗后很快复发的何杰金氏病(HD)患者,预后很差。有报告说联用环己亚硝脲、鬼臼乙叉甙和波尼芥,获得治疗成功。泼尼芥是苯丁酸氮芥和强的松龙形成的一种酯,兼有烷化剂和类固醇的作用。作者改良此化疔方案,以环磷酰胺和强的松代替泼尼芥,四药皆用口服,治疗3例难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9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经北京肿瘤医院确诊的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患者20例,其中结外、结和脾边缘区淋巴瘤分别为16例、3例和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含氟达拉滨的方案,其中采用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14例,采用Rituximab(利妥昔单抗,R)-FC治疗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个周期化疗,平均完成为4.3个周期.结果:20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者18例(90%),达部分缓解者2例(10%),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100%.所有患者的1年和2年总生存率均为88%,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均为88%,1年和2年的无瘤生存率均为85%.全组共化疗86个周期,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轻度胃肠道反应.51%周期发生白细胞下降,其中9.3%周期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6例(30%)患者出现血小板下降,年龄≥60岁患者中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66.7%(4/6),而<60岁患者中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14.3%(2/14),P=0.037;20%周期发生胃肠道反应;8%周期发生轻度肝功能损伤;1例(5%)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远期疗效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4.
为了增进对实体肿瘤的疗效,作者分别试用了氟脲嘧啶加色霉素或色霉素半琥珀酸盐的二联方案和上述两种药物加强的松龙的三联药物方案。在二联与三联组中,氟脲嘧啶每日250毫克静滴。色霉素或色霉素半琥珀酸盐每日分别为0.5毫克和1.5毫克溶于20%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注。强的松龙每日30毫克口服,或20~30毫克肌注。患者均为组织学证实而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者。二联组中60例,主观症状改善率34.7%,客观体征改善23.6%(包括肿瘤体积缩小、胸腹腔渗液减少或消失)。三联组46例,症状改  相似文献   

5.
单用强地松或并用硫唑嘌呤治疗重症非病毒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可使病情缓解,并有助于提高该病生存率。然而,治疗所需时间较长,包括复治在内,累计用药时间长达5年余。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可致恶性肿瘤发生。本文研究目的是了解免疫抑制剂治疗重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外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病人与方法:收集20年间,149 例病人,均满足以下条件,(1)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否认同性恋及非法药物、肝脏毒性药物应用和输血治疗等;(3)单用强地松或并用硫唑嘌呤累计时间至少6个月者。其中46例单用强地松治疗,每日20mg;103例联合用药,强地松每日10mg 加硫唑嘌呤每日50mg。病人长期用药,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初治MM患者10例,复发、难治MM患者5例,均采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PD)为主方案,每3周1个疗程。具体方案:10例初治患者采用硼替佐米1.3mg/(m2.d),静脉注射d1,4,8,11;地塞米松20mg/d静脉注射d1,2,4,5,8,9,11,12;5例复发、难治患者采用硼替佐米+吡柔比星+地塞米松(PAD)方案,每3周1疗程,硼替佐米1.3mg/(m2.d),静脉注射d1,4,8,11;地塞米松20mg/d静脉注射d1,2,4,5,8,9,11,12;吡柔比星9mg/(m2.d)静脉注射。所有患者分别接受1-6个疗程的治疗,继以沙利度胺100mg/d口服维持治疗。根据EBMT标准观察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5(3-33)个月。10例初治患者对治疗均有反应,其中CR/nCR 5例(50%),PR 4例(40%),MR 1例(10%)。5例复发、难治患者中CR 1例(20%),PR 1例(20%),MR 2例(40%),PD 1例(20%),初治组总体缓解率(CR/nCR+PR)高于复发难治组,P<0.05。最常见的毒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合并各种感染及周围神经病变等。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初治MM起效快,总体反应率与完全缓解率高;该方案用于复发、难治性MM亦有较高治疗反应率,但疗效逊于初治患者,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价。不良反应可控制和预测,总体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HA方案治疗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采用HA方案治疗16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H(高三尖杉酯碱)每日3mg/m2A(阿糖胞苷)每日100~150mg/m2,静脉滴注×7d。结果1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9例,占56.2%(9/16),部分缓解(PR)2例,占12.5%(2/16),总有效率68.7%,未缓解2例占12.5%(2/16),死亡3例占18.7%(3/16)。结论HA方案是治疗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住院化疗病人血小板减少者8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白介素-11)和对照组40例(维血宁颗粒),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时予升血小板治疗,治疗组给予白介素-11 1.5mg皮下注射qd;对照组予维血宁颗粒治疗;血小板升至100×109/L停药,血小板低于20 x 109/L时输注血小板及止血对症处理.2-3日检查血常规,每日观察用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小板恢复时间5-16天,中位时间为7.2250天,停药后部分患者血小板仍持续上升.治疗组中2例血小板低于20×109/L,给予输血小板10U支持治疗.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时间为14-55天,中位时间为23.90天.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介素-11具有明显的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可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大咯血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37例肺癌合并大咯血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对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采用介入治疗,37例肺癌合并大咯血患者治愈率为37.8%(14/37),显效率为27.0%(10/37),有效率为21.6%(8/37),无效率为13.5%(5/37),总有效率为86.5%(32/37)。术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18例,局部渗血及血肿9例,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肺癌合并大咯血长期缓解或暂时控制的有效措施,能显著降低窒息等并发症的风险,可作为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60-氮芥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种植模型。40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C60、氮芥及C60-氮芥。观察原位种植肿瘤生长及转移情况,检测血清CEA值。结果生理盐水组、C60组、氮芥组和C60-氮芥组的抑瘤率分别为0%、4.6%、36.2%和41.4%;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0%、90%、70%和20%;肝转移率分别为80%、80%、60%和30%;血清CEA值分别为(32.6±4.5)ng/ml、(30.5±4.8)ng/ml、(17.9±4.1)ng/ml和(16.3±3.3)ng/ml。C60-氮芥组或氮芥组与生理盐水组比,对胃癌的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60-氮芥组与氮芥组比,对胃癌生长抑制作用差异不显著(P>0.05)。C60-氮芥组或氮芥组与生理盐水组比,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生长后抑制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60-氮芥组与氮芥组比,对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60-氮芥可抑制人胃癌裸鼠原位种植瘤的生长和转移,对淋巴结转移的抑制作用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FOLFOX4对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给予124例晚期胃癌患者奥沙利铂100mg/m2静脉滴注第一天;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2小时第1、2天;5-氟尿嘧啶400mg/m2,快速静脉滴注第1、2天;5-FU 600mg/m2持续静脉滴注22小时,第1、2天,每14天为一个周期,至少完成4个周期者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可评价病例124例,共计546个周期,平均4.4周期,完全缓解(CR)12/124(9.7%),部分缓解(PR)52/124(41.9%),总缓解率64/124(51.6%),稳定(SD)37/124(29.8%),进展(PD)23/124(18.5%).不良反应为:神经毒性62/124(50%),中性粒细胞减少40/124(32.2%),血小板减少16/124(12.9%),恶心、呕吐37/124(29.8%).不良反应主要为神经毒性及血液毒性,消化道反应轻.结论:此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5-FU和吡柔比星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晚期胃癌患者,初治20例,复治16例.吡柔比星40mg/m2静脉注射d1,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小时d1,5-FU 375mg/m2·d1-5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每化疗2个周期评价1次疗效. 结果: 36例患者中,总缓解率 44.37%,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41.6%(15例).初治病例缓解率45%(9/20),复治病例缓解率31.25%(5/16).KPS评分提高10分以上者15例(15/36).主要的Ⅲ-Ⅳ度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27.7%(10/36),血小板减少13.8%(5/36),贫血16.6%(6/36),恶心呕吐22.2%(8/36).结论:奥沙利铂联合5-FU及吡柔比星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3.
自1994年10月~1996年7月,我院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化疗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者168例,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68例均为住院患者,肺癌42例、胃癌31例、肝癌45例、食管癌15例、乳腺癌20例、卵巢癌15例。男108例、女60例,年龄19~83岁、平均63岁。化疗前、中、后均检血常规。168例据病情选用不同联合化疗方案。用药1个疗程白细胞下降者42例,3.0~3.8×10~9/L,血小板下降者14例,40~50×10~9/L。第2个疗程白细胞下降者84例,1.1~2.8×10~9/L,血小板下降12~16×10~9/L。 1.2 方法 1.2.1 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流质饮食,在防止出血基础上血小板低于50×10~9/L,以止血敏2g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1次,疗程1周。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加输新鲜血400~800ml。利血生10mg,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_410mg,每日3次口服,10天为1疗程。白细胞下降至3.0×10~9/L者,均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1.2.2 中药 所有病例按中医辩证加服中药:黄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方案与IEP方案治疗复发性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80例复发性小细胞肺癌中,37例应用拓扑替康-DDP方案(拓扑替康0.75mg/m2,第1-5天静点,DDP 25mg/m2,第1-3天静点);43例应用IEP方案(IFO 1.2mg/m2,第1-3天静点,Mesna 400mg静注,第0,4、8小时,第1-3天,VP-16 100mg,第1-5天静点,DDP25mg/m2,第1-3天静点).两组的治疗周期为21天,完成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拓扑替康组有效率为45.9%(17/37),IEP组有效率44.2%(19/43),两组疗效无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IEP方案高于TP方案(55.8%和45.9%),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下降IEP方案高于TP方案(30.2%和13.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脱发IEP方案高于TP方案(76.7%和5.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方案与IEP方案治疗复发性小细胞肺癌均取得较好疗效,TP方案不良反应较IEP方案轻,两方案不良反应均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5.
澳沙利铂联合表阿霉素5-FU/CF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澳沙利铂联合表阿霉素及5-FU、醛氢叶酸(EOF方案)对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者为病理证实的晚期胃腺癌患者.化疗方案:表阿霉素50mg/m2静脉注射,d1,澳沙利铂85mg/m2静脉滴注2小时,d1,甲酰四氢叶酸200mg/m2静脉滴注2小时,d1~3,5-FU 500mg/m2持续静脉泵入22小时,d1~3,每三周重复,至少完成3个周期判效.结果:共计37例入组,36例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其中男28例,女8例,中位年龄52岁(32~75岁),治疗总周期数130周期,平均3.6周期.CR 2例(5.6%),PR 13例(36.1%),总缓解率RR 41.7%,SD47.2%(17/36),PD11.1%(4/36),KPS评分提高20分以上者38.9%(14/36),CBR改善者占50.0%.Ⅲ°/Ⅳ°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19.4%(7/36),血小板减少11.1%(4/36),贫血8.3%(3/36),恶心呕吐8.3%(3/36),腹泻2.8%(1/36),感觉神经异常11.1%(4/36).结论:本研究显示,此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减量HAG方案(HHT、Ara-C、G-CSF)诱导治疗老年低增生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6例初诊的老年低增生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减量HAG方案诱导化疗,观察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46例患者均完成2个疗程治疗,骨髓造血恢复后复查骨髓象评估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 20例(43.5%),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9例(19.6%),总有效率(overall remission rate,ORR)为63.0%(29/46)。46例患者均出现Ⅲ-Ⅳ级血液学毒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感染及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为主的合并症。恶心呕吐、肝肾功损害、心脏毒性等非血液学毒性均可耐受,均无治疗相关死亡病例。性别、年龄、KPS评分对完全缓解率无明确影响(P>0.05)。正常细胞遗传学患者较不良细胞遗传学患者缓解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减剂量 HAG方案治疗老年低增生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确切,缓解率较高,毒副反应可安全耐受。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观察了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胆固醇的变化(见表一)。原发性肝癌血清胆固醇为:92~500mg/dl,平均(±SEM)199±24mg/dl,(正常值为:140~240 mg/dl),低于正常值者9例,占18%;高于正常值者8例,占16%;超过300mg/dl者6例,占12%。200例肝硬变(平均年龄:51±2岁,男女比:160:40),血清胆固醇低于正常者15例,占28%;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阿糖胞苷(Ara-C)(I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0例AML患者,年龄10-61岁(中位年龄38岁),男27例,女23例。诱导化疗方案为IDA 10mg.m-2.d-1,d1-3;Ara-C 100mg.m-2.d-1,d1-7。结果:完全缓解率达86%,诱导化疗期间未发生早期死亡。不良反应主要为粒细胞缺乏所致的感染及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结论:IDA-A方案作为AML的诱导缓解化疗,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CR率。  相似文献   

19.
徐光川  管忠震 《癌症》1992,11(3):246-249
4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用环磷酰胺(600mg/m~2),长春新硷(2mg),阿霉素(50mg/m~2)和顺铂(15—20mg/M~2,第1—5天)联合化疗。能评价疗效者38例,其中完全缓解3例(7.9%),部分缓解18例(47.4%),总有效率55.3%。稳定者7例(18.4%),进展者10例(26.3%)。缓解和稳定者在上述联合化疗结束后接受环已亚硝脲(80mg/M~2),每6周1次,共4次及呋氟脲嘧啶(200—300mg),每日3次,维持治疗连续6个月,或至肿瘤复发进展止。全组病例中数生存15个月,一年生存28例(73.3%),二年生存11例(28.9%),三年生存5例(13.2%)。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弗隆和氨鲁米特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50例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进入弗隆组26例和氨鲁米特组24例。弗隆2.5mg 口服,每天1次。氨鲁米特,第1周125mg 口服,每日2次;第2周,250mg,每日2次;第3周250mg,每日3次;从第4周开始,250mg,每日4次。治疗30天为1周期。结果弗隆组有效患者(CR+PR)7例(26.9%),高于氨鲁米特组3例(12.5%),但差异无显著性(P=0.294)。两组病情稳定(SD)患者分别有14例(53.8%)和12例(50.0%);病情进展(PD)患者分别有5例(19.2%)和9例(37.5%)。两药疗效在不同受体状态、无病间期、病变部位和治疗阶段的分层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值均>0.05)。弗隆组主要的不良反应有乏力(15.4%),食欲下降(11.5%)、头晕、恶心、头痛、嗜睡发生率均<8%,且程度较轻;氦鲁米特组恶心(25.0%)、呕吐(16.7%)发生明显高于弗隆组,差异有显著性(P 值分别为0.045和0.046),头晕(25.0%)、乏力(20.8%)、食欲下降(16.7%)、嗜睡(12.5%)、皮肤瘙痒(12.5%)的发生也均高于弗隆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 值均>0.05),另外有1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结论弗隆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有一定疗效,部分不良反应比氨鲁米特轻,患者耐受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