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复发患者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90例UC复发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活血解毒法的中药汤剂,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结果]治疗前UC患者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时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复发者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者(P〈O.01)。[结论]以益气活血解毒法的中药抗UC复发方,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比较,可有效降低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从而阻抑血小板活化,可能是抗UC复发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历代医家对伏邪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伏邪理论的运用已不再局限于温病学范畴,而是被广泛应用到各种疑难杂症中。肠道菌群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已得到证实。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无论活动期或缓解期均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与伏邪致病之正虚失手、伏邪内生、留而不去、反复发作的特点相似,故可用伏邪理论解释其机制。该文从伏邪理论探讨对菌群失调致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认识,为临床提供新的见解与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局部结肠黏膜炎症反应为主的,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近20年的研究表明,该病主要与免疫异常、基因变异相关,而感染、饮食、职业、慢性阑尾炎、口服避孕药、围生期和儿童等因素以及是否维持治疗、心理因素等则是导致UC的复发因素;中医学认为饮食因素、外邪侵袭、七情内伤则是造成UC复发的主要原因。1现代医学对UC复发因素的研究1.1感染与UC复发的关系1.1.1感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有人[1]总结到,大肠埃希菌、分枝秆菌、拟杆菌、温和气单孢菌、…  相似文献   

4.
氨基水杨酸类和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控制多数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病情,但研究显示约16%的病例对皮质激素的治疗反映不佳,22%对激素依赖。对于上述患者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和环孢素。它们在UC中的应用价值近年已得到肯定:AZA/6-MP可增强激素的疗效,减少激素依赖患者激素的用量,而静脉注射环孢素主要用于激素无效的重度UC患者。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复发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遍及整个结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UC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粗略计算国内UC患病率为11.62/10^5,Jian和Cui综合分析了10218例国内文献报道的UC患者,发现10年该病报道率上升3.08倍,欧洲年发病率为(79~268)/10^5,但仍较西方国家发病率低;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且病程长、病变程度轻重各异,由于病因不明,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反复发作而治愈难度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相似文献   

6.
Infliximab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炎症性肠病黏膜炎症中的一种关键介质,其嵌合型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可拮抗其生物活性,起全面抗炎作用。Infliximab已用于克罗恩病的诱导和维持缓解,但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研究较少。本文就Infliximab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黎波 《内科》2007,2(2):239-24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以腹痛腹泻、粘液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迁延不愈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亦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他的发病率在欧美国家约为5-12/10万,流行病学资料提示UC的发病率不论在国内和国外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给临床根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从国内报道本病的资料来看,西医的初期疗效尚可,长期用药有较多的副作用;而中医药具有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现将近几年来中医学有关本病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直肠与结肠部位的一种原因未明,但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发病部位主要在直肠与乙状结肠,亦可累及到降结肠或整个结肠,目前已被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型治疗、辨病专方治疗、中成药治疗、局部给药治疗、针灸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及展望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50多年前报道口服氢化可的松可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来,糖皮质激素已经成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然而,因潜在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其应用受到限制。随着药理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已将糖皮质激素的全身效应和局部抗炎作用进行了有效分离,并合成了一些具有高度局部活性和肝脏首过效应、低全身效应的新型糖皮质激素,如倍氯米松、布地奈德(budesonide)等,这些新型糖皮质激素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对这些新型药物有必要了解,如常见的使用方法包括静脉给药、口服和局部用药等,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正确选择剂型、剂量及治疗时间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首次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年内复发情况及其预测因子。[方法]对37例首次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1年或者1年内因复发再次入院的U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UC患者中,1年内复发者(A组)19例(51%),平均复发时间为开始使用糖皮质激素后5.0个月;1年复发者(B组)18例,占49%。与B组相比,A组全结肠型UC患者比例明显较高(5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单变量分析提示全结肠型UC与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年内的复发显著相关(P=0.009),多变量分析也提示全结肠型UC与1年内复发显著相关(P=0.037,OR:12.006,95%CI:1.163~123.959)。[结论]UC患者首次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诱导缓解后,1年内复发率仍较高;全结肠型UC与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年内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马洪升欧阳钦牟家婉李明远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utoantibodies,ANCA)是血清中一类直接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的自身抗体,最初在肾小球肾炎和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复发的影响.方法随机设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g/次,3次/d,疗程15d)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1次/d,10次为1疗程.对照组单纯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g做,3次/d,疗程15d).诊断及疗效标准参照文献.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5.6%,70.5%;临床治愈率76.5%,7.3%;一年复发率30.6%,8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5.
氧自由基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氧自由基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朱炳喜吕愈敏氧自由基(oxygenfreeradicals,OFR)是一类具有高度化学反应活性的含氧基团,主要包括超氧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等。在生理情况下,为了防御正常生命活动中产生的OFR对组织...  相似文献   

16.
氨基水杨酸盐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已有60余年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最早发现使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合并的结肠炎也得到改善。这是UC治疗的重大里程碑[1]。迄今,氨基水杨酸盐已成为轻~中度UC诱导与维持缓解治疗的第一线药物,SASP也仍是治疗的常用药物之一[2]。1 SA SP(又称su lfasa lazine,或aza lfid ine)本品系由5-氨基水杨酸(5-am inosalicylic acid,5-ASA)与磺胺吡啶2个成分,通过偶氮键组合而成。口服后大部分抵达结肠,并在细菌的偶氮键还原酶作用下被分解为上述2种成分[3],其中5-AS…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分离法(LCAP)是一种新型血液净化技术,其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效果.LCAP可获得较高的临床缓解率,并在促进黏膜修复及维持长期缓解中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LCAP的临床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近10年来,UC在我国呈上升趋势,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其免疫学机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而其中细胞因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被视为是UC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国内学者运用现代实验技术开展了中医药治疗UC对其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以探讨中医药治疗的作用机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998—2007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UC患者122例,对12个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期寻找到与UC半年内及1年内复发相关的因素。结果与UC半年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未采取正规治疗,有诱因,有肠外表现,保护因素为患者治疗过程中有良好的依从性。与UC1年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诱因及肠外表现,保护因素为治疗过程中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结论UC患者治疗应规律、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对于有肠外表现的患者应密切监测,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20.
血瘀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C)属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因其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中医在<内经>中即有类似UC的记载,称之为"肠辟".经后世医家的不断总结,多从"泻泄""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论治.发病与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热毒内蕴等有关.但血瘀在UC发病中的地位也日益受到关注.在UC发病过程中,一旦某一凝血环节激活,即可以级联的逐渐扩大的方式参与肠黏膜炎症及其并发症的形成,从而构成UC的发病机制之一.现将UC有关血瘀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