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麻疹发病原因与防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当前我国麻疹发病原因,为控制、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近年发表的有关麻疹发病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出现了麻疹疫情回升,发病主要与免疫空白、免疫接种失败、初免月龄内发病、接种不及时、复种率低和流动人口增加等因素有关。结论提高2剂次MV免疫接种率、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完善麻疹监测网络、防控麻疹暴发等是当前麻疹主要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市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研究麻疹发病率近几年的变化趋势;进而为控制麻疹疫情的发生,调整加速麻疹控制有关策略与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古交市2000至2005年度麻疹疫情报告确诊的278例麻疹病例进行年发病率、季节分布、年龄别分布、年龄别发病率、职业分布等描述性研究,并进行麻疹发病与免疫接种关系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结果对我市278例麻疹确诊病例进行研究分析,麻疹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病例的构成只是年龄别有差异,从成人不同职业构成来看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控制乃至消灭麻疹,必须加强儿童常规免疲;加强小学及托幼机构的查证补漏工作和强化免疫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及流动人口密集区的免疫管理;加强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及时性;在流动人口聚集区和爆发区内可以考虑对6月龄以上的幼儿实行提前接种.对策提高MV免疲覆盖率;调整免疫策略;加强小学及托幼机构的查证补漏工作和强化免疫工作;切实加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对成人易感人群进行MV复种;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加强对基层防保人员的培训;加强"冷链"建设、确保疫苗安全有效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麻疹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宁城县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发病原因并探讨控制策略。方法:利用疾病的"三间分布"理论,对2014年麻疹发病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4年3~7月,宁城县共发生麻疹病例76例,罹患率为12.50/10万,发病人群以成人(19岁以上)和小年龄组散居儿童为主。结论:成人易感、麻疹胎传抗体低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育龄妇女、成人等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是控制麻疹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沙坪坝区2005-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制定麻疹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20052008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沙坪坝区麻疹疫情开始回升,2007年麻疹痰情大幅上升,报告发病率为32.25/10万;2005-2008年麻疹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4~7月,发病率城区高于农村(χ2=6.959,P〈0.05);发病年龄集中在〈1岁儿童;流动人口和免疫空白人群发病率高。结论沙坪坝区麻疹疫情上升的重要原因是流动人口和免疫空白人群的增加,应继续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进一步加强新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重点人群免疫接种,提高免疫覆盖率,消除免疫空白人群。  相似文献   

5.
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005年郑州市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特点,寻求麻疹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郑州市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麻疹监测报告系统对郑州市2005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22.4/10万。发病呈暴发流行的特点。1~6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7岁以下为麻疹高年龄组。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11.94%,无免疫史者占67.20%,免疫史不详者占20.86%。流动人口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37.16%。结论小年龄组常规免疫工作和大年龄组儿童的麻疹疫苗复种工作急需加强。尽可能提高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覆盖率。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预防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5年鞍山地区麻疹流行特征,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鞍山地区麻疹发病率为8.23/10万,发病以小年龄儿童0~14岁为主,高峰集中在4~7月,有免疫史者仅占28.32%,流动人口患者占总患者数的13.99%,两起爆发中流动人口占54.17%。结论应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重点是流动人口;加强麻疹的常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南省济源市2001年—2010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电脑软件SPSS13.0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年以来麻疹疫情波动,报告疑似病例280例,确诊120例,实验室排除160例。麻疹病例中本地人口和流动人口分别占麻疹总病例数的70%和30%。8个月龄~14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65.83%,病例分布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外来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发病率高。免疫空白存在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采取常规免疫、强化免疫、查漏补种相结合的免疫策略及疫情监测是实现消除麻疹目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南省济源市2001年—2010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电脑软件SPSS13.0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年以来麻疹疫情波动,报告疑似病例280例,确诊120例,实验室排除160例。麻疹病例中本地人口和流动人口分别占麻疹总病例数的70%和30%。8个月龄~14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65.83%,病例分布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外来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发病率高。免疫空白存在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采取常规免疫、强化免疫、查漏补种相结合的免疫策略及疫情监测是实现消除麻疹目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麻疹在我市流行的三间分布情况,以制定和调整预防的策略和措施,更好地控制麻疹的流行.方法 用excel软件分析2004年1~12月份肇庆市麻疹监测系统麻疹的病例个案.结果 经过分析得出病例的三间分布均有明显的聚集性.结论 今年我市发生麻疹的主要原因:为封开县的一次暴发流行及流动人口的低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黄梅县2006~2007年度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以指导今后的麻疹防治工作.方法 根据黄梅县疾控中心填写的麻疹疑似患者个案调查表,对2006~2007年麻疹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患者多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好发于冬春季节;本地患者集中于≤8月龄、8~10岁、>20岁而流动人口患者则好发于1~9岁小年龄组,无成人发病高峰;80例患者中,流动人口患者为50例,对全区的麻疹流行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本地和流动人口患者的免疫史构成也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6.2,P<0.01).结论 及时进行查漏补种,提高流动人口的接种率,从根本上扭转包括麻疹在内的计划免疫工作滑坡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1959~2008年东河区麻疹的流行趋势,全面掌握麻疹的流行动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搜集了麻疹疫情报告资料并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东河区麻疹的发病率、发病构成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季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年龄介于3个月~50岁之间,儿童发病数最多。结论加强对流动人口麻疹疫苗的常规接种,在特定人群中开展麻疹抗体检测,及时进行麻疹疫苗补种,防止出现麻疹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2.
小儿麻疹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敏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0):1163-1165
目的 通过对近 5年在我院住院麻疹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探讨控制与消除小儿麻疹的对策。方法 对 1999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在我院住院的 10 8例麻疹病儿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结果 麻疹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 ,2 0 0 3年病例数为 71例 ,是 2 0 0 2年的 2 7倍。低龄婴儿 (<8个月 )占 2 2 2 % ,流动人口占 11 11% ,有预防接种史占 4 5 37% ,无预防接种史者占 4 4 4 % ,接种史不详者占 10 19% ,无明确麻疹接触史者高达 87 0 4 % ,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结论 要关注低龄婴儿麻疹的发病情况 ,有关部门应尽快研制出适合 <8月龄婴儿的麻疹疫苗 ,对于 >8月龄的患儿和儿童仍须扩大麻疹疫苗的覆盖面。可能存在麻疹病毒变异。要注意亚临床型麻疹的问题。从根本上控制乃至消除麻疹应从儿童开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实施计划免疫工作后麻疹流行特征,为控制 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1988-2008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88-2008年容桂街道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618例,年均发病率8.95/10万,不同年份间 麻疹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75,P〈0.001) . 1988-1998年81.97%集中在人口集中 的城区,83.61%病例为本地人口.1999-2008年55.83%发病在外来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部和 工业区,76.12%病例为流动人口.春末夏初为高发季节,2005年出现了反常的秋冬季节高发 状况.发病人群以8月-7岁龄儿童为主,1999-2008年发病人群开始出现两极发展趋势,8月 龄以下婴幼儿和20岁以上成年人病例开始增多,分别占7.91%和13.46%.麻疹疫苗免疫史空 白的人群占52.4%.结论 容桂地区麻疹发病率出现大幅上升趋势,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人群 免疫水平,完善计划免疫网络建设,特别是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减少免疫空白, 是有效控制麻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用人时测量发病率的方法考虑了动态人群的流动数量及观察时间。但是,没有考虑人群的流动速度对发病率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流行平衡的动态人群的流动速度(V)与人群平均暴露时间(t′)的关系,导出公式(t′)=1/V,即人群流动速度与平均暴露时间成反比。据此,本文认为在暴露时间长短对发病率有影响的情况下,不考虑人群的流动速度,直接用目前人时计算方法测量发病率可能造成偏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现阶段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抗体水平,分析不同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与发病之间的联系,探讨麻疹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分析现阶段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结果 2011年聊城市共成功调查检测健康人群387例,血清麻疹IgG抗体阳性人数为379例,阳性率为97.93%,IgG抗体GMT为1651.98,SD为3.09。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岁和15~39岁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偏低;不同县市区组间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茌平县高于其他县市区;不同性别组间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聊城市现阶段健康人群麻疹抗体处于较高水平;<2岁和15~39岁年龄组为麻疹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性麻疹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桂林市1950~2009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全市各医院1950~2009年疟疾病例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市20世纪50年代人群发病率为36.20/10000,仅1950年人群疟疾发病率为223.66/10000,以间日疟流行为主。80年代控制在0.09/10000,随着流动人口疟疾病人的增加,90年代上升到0.23/10000,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地包括国内的9个省和国外的4个国家。本世纪以来人群疟疾患病率为0.02/10000。结论:该市通过长期的疟疾综合性防治措施,当地居民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流动人口疟疾患者未发现继发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马鞍山市2000-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0-2006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0-2006年间,马鞍山市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5.50/10万,最高10.90/10万,最低2.94/10万,麻疹发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麻疹病例最小1个多月,≤8月龄、9~24月龄、3~6岁、7~19岁和20~39岁组发病人数分别占2.73%、13.66%,5.67%、52.10%和25.21%,发病率分别为30.53/10万、51.60/10万、6.18/10万、18.19/10万和3.32/10万.男女发病比例为1∶0.64.病例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3-6月份.地区分布以金家庄区最高(9.60/10万),城区高于农村.本市儿童主要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者占60.92%,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39.08%.2004年以后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和麻疹疫情专报系统的报告结果渐趋一致.   结论 本市人群中,≤8月龄、9~24月龄和7~19岁人群麻疹发病增多,因此,要提高麻疹常规免疫接种工作质量,并适时开展对入学儿童或在校学生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病例监测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8.
R L Davis  K Bohlke 《Drug safety》2001,24(13):939-946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Crohn's disease has lead to speculation about changes in exposures to environmental or infectious agents. Considerable attention has focused on the role of measles infection and/or vaccin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Current evidence regar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easles vaccination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comprises analytic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 case-series report and ecological studies. The first of these, a 1995 cohort study, foun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measles vaccination and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but was widely questioned on methodological grounds. This was followed by a 1997 case-control study showing no association between measles vaccination and IBD. In 1998, public concern was rekindled by a report of 12 children with nonspecific colitis, ileal-lymphoid-nodular hyperplasia,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largely attributed to measles-mumps-rubella vaccine, but the nature of the report limited its scientific conclusions. Two additional studies, one case-control and one cohort, then followed and neither found an association with measles vaccination. Of the several ecological studies of measles vaccine coverage or measles schedule changes, none found an association with rates of IBD. The role of measles infection in IBD has been examined more extensively with studies of in utero measles exposure, measles infection early in life, and laboratory based investigations. An initial report of high rates of Crohn's disease among pregnancies affected by measles infection was followed by negative studies. Numerous case-control and ec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 with measles infections early in life have also had discordant findings. Of three recent cohort studies, two showed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ection with early measles exposure and risk for IBD, while one found an approximate 3-fold elevation in risk.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into persistent measles infection and IBD have been contentious. While some investigators have claimed to find persistent measles infec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IBD, others, using highly sens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echniques, have not been able to replicate the findings. Recent controversy has centred on whether there is any evidence for molecular mimicr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BD. In summary, available evidence does not support an association between 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s and risk of IBD, nor between measles infection and IBD. While 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into the causal factors underlying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continued public education efforts are needed to reassure the public about vaccine safety and to prevent declines in vaccine cover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